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西式建筑在中国出现,多集中于澳门,主要由传教士和殖民商人修建。18世纪,由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设计,中国工匠精心修建的圆明园分园——长春园的欧式宫殿,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光辉典范。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作为工业文明的体现,开始大量传入中国,给国人巨大的思想冲击,如康有为见识了香港西式建筑林立、街路整齐后,认为西人治国有方,进而摒弃了“西人为古之夷狄”的看法。20世纪上半叶、西式.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如上海国际饭店高达24层。另外,资政院、教堂、医院等建筑也一改中国传统建筑.“城高池深”的特点,体现了某些近代社会的气息。

——摘编自田毅鹏《西式建筑进入中国的沧桑往事》

材料二   早在秦汉时期,西方就通过陆路交通,从中国瓷器、漆器等商品上的建筑、风景图案信息来猜想推测中国园林。16世纪末开始,来华传教士的著作中对中国园林的记录让西方全新认知了中国园林,如《张诚日记》认为中国屋宇、花园的美在于布置得宜和对自然的模仿。18世纪,传教士马国贤、王致诚分别将《避暑山庄图咏》《圆明园图咏》传到西方,让西方对中国园林的了解进入到图像时代。受中国园林艺术影响,英国率先在西方兴建了以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为特征的自然风景园。

——摘编自李晓丹《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大量传入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式建筑风格东渐和中国园林艺术西传的不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历史启示。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后,苏区教育方针指出:教育要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要为工农群众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时提出的革命文艺方针与此基本一致。1933年,高尔基戏剧学校在瑞金成立,师生经常配合革命活动进行演出。

——摘编自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材料二   1937年,中国共产党将教育方针调整为“教育为长期抗战服务”。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创建于延安,其办学目的是培养“抗战所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后创作演出了《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作品。

——摘编自郝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战火中的高等院校艺术教育》

材料三   1953年,文化部召开第一届全国艺术教育会议,提出高等音乐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般文艺修养、精通业务知识并掌握业务技能”的人才,并制定了“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方针,要“发扬民族艺术,学习苏联艺术教育的先进经验”,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音乐干部”。

——摘编自孙继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1989》

(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艺术教育方针变化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重视和发展艺术教育的意义,并谈谈你对艺术教育方针调整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指出:“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以其先进的精神体现,教育激励着劳动人民以行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奋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路中,形成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下表

时间劳模来源评选标准代表人物
20世纪50年代产业工人、农民劳动竞赛的“劳动最伟大”的老黄牛形象“万能工具胎研制者”王崇伦、“盐田大改造”孙华喜
20世纪60至70年代产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贡献者“掏粪工人”时传祥、“铁人”王进喜
20世纪80至90年代产业工人、农民、企业家、科学家经济贡献和创新创造的“当代愚公”“两弹元勋”邓稼先、“氢弹之父”于敏

——摘编自王霂凡、赵冰《“变”与“不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的变迁发展逻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家评选劳动模范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劳动模范评选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世纪末开始,美国的工业革命就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加之美国幅员辽阔、人口稀少、资源丰富,与出现大量过剩人口的欧洲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美国的矿山、铁路、制造、建筑等行业急需大量熟练技工和廉价劳动力。美国铁路公司为了出售铁路沿线的大量土地,大企业为了招募所迫切需要的劳动力,纷纷在欧洲各国设立代理机构,一方面大肆渲染移民获得廉价土地和经营家园的美妙景象,另一方面广泛宣扬美国就业机会多、工资高的优越条件,以广招劳动力……形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移民高潮。

--摘编自陆月娟《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向美国移民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据统计,1860年至1890年,美国国内对各种科学技术领域的发明所发出的专利许可证有44万个左右,在美国重大科技发明中有许多是由外来移民直接带来的或创造的。在外来移民中,有很多来自欧洲、亚洲的熟练技术工人和富有生产经验的农民,且外来移民大多具有开拓冒险精神。因此,外来移民的涌入为美国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先进技术,推动了美国生产技术革新和生产力的提高。如“美国制造业之父”斯莱特就是一位外来移民,美国最早的新型纺纱机就是他制造的。

---摘编自傅捷、胡晖《试论外来移民对美国近代经济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来移民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移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90年代,欧洲帝国主义和美国帝国主义都逐渐趋向高潮。美国向巴拿马租得一个运河区,加以设防,并着手修筑巴拿马运河,巴拿马变成了美国的保护国。美国还在1898年赢得了与西班牙的战争,吞并了波多攀各和菲律宾,对菲律宾的抗议者进行了残暴镇压。美国还把古巴沦为自身的保护国。1904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外推行“大棒政策”,对某些国家“行使某种国际警察的权力”。这一时期,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提出了“海权论”,认为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一军事扩张理论为以后美国政府推行对外制订战争计划、谋求世界霸权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指导作用。

——摘编自(美国)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国对南非大量投资,扩大资本输出。南非布尔人(荷兰人在南非移民的后裔)抵制英国势力渗透,激化了英布间的矛盾,18991011日,英布战争爆发。战争爆发后,欧洲舆论谴责英国在英布战争中的行为和表现,欧洲列强也趁机纷纷奔其海外殖民利益,英国陷入外交孤立。1902年,英国尽管赢得了英布战争的胜利,但随后英国被迫放弃“光荣孤立”政策,将战略重心转移至欧洲大陆,先后与法、俄签订《英法协议》和《英俄协议》。至此,英国卷入到欧洲大陆政治军事纷争的漩涡之中。

——摘编自刘佩文《英布战争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19世纪90年代以来,加紧对外扩张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布战争对欧洲局势的影响。
(3)综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大国外交政策与国际局势关系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文学方面,魏源的《寰海》诗,歌颂三元里人民“同仇敌忾”反抗英国侵略军,斥责清政府官僚的妥协投降。张维屏(17801859年),以善诗闻名,他的《三元里》诗,描写了三元里群众抗英斗争的雄伟声势,英国侵略者在英勇的中国人民面前丧魂落魄的丑态;《三将军歌》则歌颂了葛云飞、陈连升、陈化成“捐躯报国”的英雄事迹。张际亮(17971843年),以诗名于世。他的《东阳县》诗,谴责英国侵略军在宁波奸淫掳掠的残暴罪行,揭示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灾难和痛苦。民间的揭帖和歌谣,以通俗朴素的语言和尖锐鲜明的思想,痛斥外国侵略者和清朝统治者,鼓舞人民起来反抗。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二   1918年,北大学生组织了一份名为《新潮》的杂志,以三项标准为圭臬:批评的精神、科学的思维和改造的修辞。《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胡适主编)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这些杂志嘲笑旧的思维方式、旧习惯……而首当其冲的则是君主制度和军阀主义。他们批判对国粹全盘的接受,并要求对所有经学和古典文献进行批判性的重估,创造新文化。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这些杂志都是思想炸弹。在中国,有关国家和社会的重要问题,第一次得到公开的探讨和争论,中国的青年迫不及待地阅读每期新杂志。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学作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新型杂志兴起的原因,并谈谈你对“这些杂志都是思想炸弹”的理解。
2022-10-28更新 | 337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序言里说道:“《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因此,对《宣言》内容的补充或是进一步的说明,则只能通过撰写《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了。同时他们也说道:“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整的,因为这一批判到1847年就停止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理论家,他们会依据时代、实践的发展变化,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补充、丰富。最直接的体现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于1872年、1882年、1883年、1888年、1890年、1892年、1893年为《共产党宣言》写了七篇序言。

——摘编自郝立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卷)》


围绕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相关史实,谈谈自己的认识,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认识表述明确,运用材料中的信息和相关史实,史论结合)
8 .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秦国在秦孝公即位后,大力招揽人才。商鞅(商鞅原名公孙鞅)遂应召入秦,以霸道说秦孝公,陈述改革主张。秦国大臣甘龙等提出反对,认为“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辩论结果,商鞅最终获胜,得到了孝公的赏识和重用,开始推行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平斗桶权衡丈尺”。变法后秦的国力迅速上升,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次变法,变法者均胸怀大志,呕心沥血,但它们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商鞅变法使一向不被中原诸侯所重视的西部“戎狄”,一跃成为常使六国国君慌惧的七雄之首,并为日后统一天下、建立秦朝而奠定根基,其变法之举常为后世叹服;王安石变法,虽然为时人所期,但步履蹒跚,始终未能挽回积贫积弱的大宋王朝日渐沉沦的国运,致其终为金所灭,其变法之厄果也时为后人叹息。

——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王安石变法的结果,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变法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世界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西欧和日本商人用白银购买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瓷器、茶叶、蔗糖,西欧商人把东南亚香料等产品输往中国,这成为当时东亚乃至世界主要国际贸易模式。由于中国“银荒”,福建海商携中国商品蜂拥至马尼拉,交换墨西哥白银。基督教以澳门等地为据点,形成网状基督教文化圈,引入西方商贸习惯、通用语言、技术知识等。对于明朝来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强权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开始动摇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晚明(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中国所遇到的危机并非偶然,而是世界史“17世纪总危机”的一部分。

——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材料二   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许可后,澳门的转口贸易把中国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使中国经济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西班牙人的东来,大大拓展了历史大变局的深度与广度。稍后来到远东的荷兰人,建立了统一的“联合东印度公司”。西欧列强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西方学者将其概括为“丝—银”对流。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刺激了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日益完备。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导致“晚明历史大变局”出现的重要原因并概括这一变局的突出表现。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晚明历史大变局”这一历史现象简单谈谈你的认识。
10 . 自古以来,每个时代都有它的世界史学家,他们的世界观点各不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不同时期的史学家对“世界”的观点

写作时期史学家及其著作对世界“范围”和中心的认知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包括希腊地区、西亚、北非、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
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迁《史记》以中原为中心,东起朝鲜,西达大夏、安息和条支。
14世纪(阿拉伯)伊本·赫勒敦《阿拉伯人、波斯人及柏柏尔人史》以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诸国为主体,其周围地区不过是阿拉伯世界的陪衬。
16世纪初(威尼斯)萨贝利科《恩奈阿德》反对神本思想,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一个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英国)阿克敦《剑桥近代史》包括了世界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突出欧洲在世界的中心地位。
20世纪初(德国)黑格尔《历史哲学》把中国和印度置于世界历史的局外,把波斯和埃及看作是向世界历史的过渡,称希腊、意大利为“世界历史的舞台”,地中海是“世界历史的中心”。
21世纪初(美国)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个国家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了,而世界的发展也是借助于世界的平坦化.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平坦,全球的合作越来越密集。
(1)提取材料信息,对“世界的观点”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理由。
(2)上述关于“世界的观点”相互矛盾吗?谈谈你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