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2002年出土近3万枚湘西里耶秦简,涉及秦朝当时政治、经济、邮传等各个方面。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秦朝管辖湘西地区的是“黔中郡”。但里耶秦简的记载证明当时不存在“黔中郡”,湘西地区是由“庭郡”管理的,《汉书》记载亦佐证了这一结论。材料说明(     
A.实物史料决定史学研究结论B.《汉书》内容更具史料价值
C.考古成就利于探寻历史真相D.秦朝的原有认知不具科学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乾隆时期《湖南通志》记载:茶,产安化者佳。充贡而外,西北各省多用此茶,而甘省及西域外藩需之尤切。设之官商,做成茶封,抽取官茶,以充市易,赏赍诸蒙古之用。每年商贾云集。据此可知(     
A.朝贡贸易推动湖南经济发展B.湖南茶叶的跨区域贸易兴盛
C.官商垄断湖南茶叶交易市场D.湖南是茶商活动的主要地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是嘉靖时期关于东南沿海倭患的部分记载。由此可推知,嘉靖时期(     
《献愚忠以图安攘事疏》至于柘林等处之贼,名虽倭夷,而沿海奸民实居其半
《虔台倭纂》倭夷……其为中国患,皆潮人、漳人、宁绍人主之。其人众,其地不足以供,势不能不食其力于外
《皇明四夷考》闽、浙、江南北、广东人皆从倭奴,大抵贼中皆华人,倭奴直十之一二
《太平县志》昔之为寇,一谓倭也。今之为寇……率闽浙贾人耳
A.海禁政策客观上助推了倭患B.人地矛盾导致了社会危机显现
C.商人社会地位呈现降低趋势D.日本海盗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据记载,万历八年(1580年)福建人陈振龙把甘薯从海外引种到福建,当时大家对这种新作物并不了解,因此最初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万历二十二年和二十三年,泉州一带水稻歉收,凡甘薯种得较多的地方,很多人以甘薯充饥,得免饥馑。自此,福建种甘薯的人越来越多。这可用于说明在我国(     
A.外来物种传播有赖于人们认识的深化B.物种交流完善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C.人地矛盾是影响物种推广的主要因素D.物种传入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5 . 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是国家规定不能出国展览的64件国宝之一。这件铜器最有价值的是腹内底部所铸4行33字铭文,其中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虽很简略,却记录了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该铭文与《尚书·牧暂》记载的“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完全一致。后来天文学家依据铭文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中的天象记载,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这说明(     
①跨学科研究是推动历史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地下材料与纸上材料互相印证,有助于历史事实的考辨
③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④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10-08更新 | 10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安乡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知识竞赛历史试题
6 . 据史料记载,1904年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发榜,下列关于清朝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B.科举制度不能选拔经世应变之才
C.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D.适应君主立宪制度的需要
7 . 汉代朝廷颁行为七十岁老人赐杖之制,以法定形式将鸠鸟形象与杖相结合,并将其定为重孝的标志物。杖本身可辅助老人行走,还可防身。《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刻鸠纹头,可望老者食时防噎。”这说明汉代(    
A.国家主导社会优抚
B.宗法观念得以复兴
C.优抚与教化相结合
D.社会救济体系完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在甲骨卜辞记载中,传染病分为“疾疫”“疾口”“疾痐”“疾疥”“疟疾”等,人们认识到传染病具有流行性、季节性的特点,认为鬼神作祟、气候突变、饮食不洁等易造成传染病,并形成了祭祀疗法、收容隔离、药物疗法等治疗手段。这些做法(     
A.防止了传染病的大规模传播
B.建立了传染病防治保障体系
C.形成了对传染病的科学认知
D.反映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
2023-05-24更新 | 579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鲤鱼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其分布和食用价值在先秦时期已经为人所熟知。《诗经·陈风·衡门》一诗中对鲤鱼的记载,将其视为美味的代表:“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此后历代不断有对鲤鱼烹制方法的记载。除了直接食用之外,黄河鲤鱼也进入各类中医文献中,大量药方将鲤鱼肉、眼、鳞、鳔、尾等入药,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药物。鲤鱼在中华文化中有自己的独特地位。蔡邕最早在词中创造出鲤鱼传书的典故,鲤鱼作为书信代名词的记载,在后来的历史时期延续,并逐渐普遍化。在中国的博物学传统中,往往将鲤鱼的这种象征意义归入到“灵异”之类的文献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太平广记》中记述的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和传说。李白在《赠崔侍郎·其一》中也称:“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因“鲤”“李”二字同音,李唐统治者们对此颇为在意,一度禁捕鲤鱼。鲤鱼成为祥瑞,自唐以后已经基本定型。

——摘编自武强《历史地理变迁语境下的黄河鲤鱼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鲤鱼在中国古代的主要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鲤鱼在中华文化中独特地位形成的原因。
10 . 据朝鲜半岛的官修正史《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一个叫子玉的人被提拔做官,被人质疑其出身 较低,无法胜任这个职位。有人告诉国君:“(子玉)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大唐为学生,不 亦可用耶?”子玉终得重用。这反映出新罗(     
A.政治制度存在缺陷B.学习唐朝选官制度
C.深受儒家文化影响D.国君心慕中华文化
2023-01-11更新 | 547次组卷 | 30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