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据《战国策》记载,齐国孟尝君请门客冯谖“收责於薛”,孟尝君是薛邑土地、财富的最大拥有者,债户众多,冯谖受命后,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冯至薛邑后“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偏合”,“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这表明当时(     
A.社会借贷现象已经比较普遍B.信用体系崩坏阻碍经济发展
C.贫富分化加剧激化社会矛盾D.民本思想盛行助推基层治理
2024-04-24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根据《广东通志》卷三十八《名宦志》所载,两汉时任职岭南的地方官员中有传记的约有40人,而有儒言儒行的有30人。其中明确记载为博士弟子、学于太学和“通经”的有6人,举茂才和辟召2人,举孝廉13人。这(     
A.表明儒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B.说明朝廷推行因俗而治政策
C.反映了岭南本土士大夫崛起D.体现了地方治理儒家化趋势
3 . 上林苑是西汉最重要的皇家苑囿,扬雄《羽猎赋》中写到:“宫馆台榭,池沼苑囿,林麓薮泽,财用足以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不夺百姓膏腴榖土桑柘之地。”晋《三辅故事》中记载:“武帝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后昭帝小,不能复征讨,于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祠,余付长安市,鱼乃贱。”这反映出,西汉(     
A.皇家苑囿具有经济功能B.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C.地主田庄经济发展迅速D.苑囿中农业的专业化特征
2024-04-08更新 | 291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乃募能使者。(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经匈奴,匈奴得之……后骞与其属亡乡月氏,至大宛。时大月氏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骞出使西域》

史料二   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佛陀,原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之教。

——[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

材料二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总护西域三十六国。有汉一代,中央政府任命的西域都护有20余人,以东汉的班超最为著名,汉和帝称赞班超“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除西域都护府等中央派出机构外,西域地方事务由汉朝册封的西域诸国君长具体管理。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这些地方官员达376人,“皆佩汉印绶”。自汉代以后,历代中央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设置机构行使管辖权,如东汉的西域长史府、唐朝的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元代的行省制、清代的伊犁将军等。1884年,清朝政府批准新疆建省,改称西域为“新疆”,实现政治体制的划一。在西域都护府的管护之下,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架起了东西方沟通交流的陆上桥梁,惠泽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王珍《西域都护府:开创中央王朝有效管理西域的先河》

(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管护西域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曲宴是宋朝君臣深度交往的独特场所。太祖朝统军将领受曲宴款待的记载屡见史籍:淳化三年,宋太宗“赐近臣及直馆阁官饮”,随后才召三衙将帅为之设宴;自真宗以降,历朝曲宴都延续了太宗朝的特点且日趋突出。这反映了(     
A.曲宴是当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B.宋朝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
C.曲宴以笼络控制统军大将为目的D.宋朝治国方针逐渐发生转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褒贬议论几经变动,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近900年来分作三个时期:南宋至晚清;20世纪前半叶;20世纪后半叶。

宋高宗赵构认为:“安名之学杂以伯道,取商鞅富国强兵,今日之祸,人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不知天下之乱生于安石”,宋廷的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朱熹对荆公新学的评价:一是斥王安石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刑名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根据,予以无情打击。《宋史·王安石传》记载,“‘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发表了王曾瑜先生的《王安石变法简论》,对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随之而热烈的展开,标志着20世纪王安石变法研究的新阶段。研究宋史的专家邓广铭先生从两个方面肯定王安石变法。一是这次变法是革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一场激烈斗争,社会历史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阶级之间、新旧之间的矛盾之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王安石变法派同保守派们的矛盾斗争,正是属于新与旧之间的矛盾斗争。而这次斗争,是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内,极其激烈也极其重要的一个回合。二是为天下理财的成效,发展了生产、扭转了积贫的局势。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对北宋王安石变法的看法。(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宋代李昉等编慕的《太平御览》第787卷中“毗加梨国”部分引用了《宋元嘉起居注》:“五年,天竺毗加梨国王月爱遣使上表,并奉……白旃檀六段……”(“宋元嘉五年”是指南朝刘宋王朝元嘉五年,即公元428年)

史料二   成书于五代十国的《日华子本草》中记载:“檀香,热,无毒”,“治心痛,霍乱。肾气腹痛,浓煎服;水磨敷外肾并腰肾痛处。”

史料三   1974年在福建省泉州湾发现的南宋古沉船是我国目前另止第一艘被发现的海外返航的古代远洋海船。图3为这艘沉船遗址中出土的檀香。

材料二   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澳门为据点,垄断了对中国的檀香木贸易。

18世纪中叶,英国取代葡萄牙谋取了对中国檀香木贸易的巨额利益,并且与檀香木原料产地印度迈索尔王国发生多次战争。

18301856年,殖民商人将东印度群岛和南太平洋十余个岛屿上檀香木砍伐殆尽。

1840年,西澳大利亚成为中国檀香木的主要进口地。但关于此地产的檀香木是否应当归入檀香属,植物学家意见不一。

19世纪中期,檀香文化传至欧美。欧美消费者效仿东方构建了一套焚烧檀香木的文化仪式,檀香制成的精油被誉为“东方神药”。

19世纪中期,欧洲生产精油或制造药物的化学工厂成为印度迈索尔檀香木的主要买家。

20世纪初,西澳大利亚檀香木的主要销售市场开始转向欧美。

1920年前后,印度科学学院的学者们在各种刊物上宣传西澳大利亚的檀香不是真正的檀香、西澳大利亚的檀香精油没有药用效果。西澳大利亚檀香归属之争又起。

1930年前后,英国皇家梳物园拒绝西澳大利亚当局申请将西澳产檀香木归入檀香属的申请。

——吴羚靖《帝国的知识生产;20世纪初全球檀香贸易与檀香植物属名之争》


(1)檀香的原产地不在中国,是一种由海外传入中国的香料。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檀香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从材料二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檀香木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在清廷向十一国宣战后,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督抚与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下表是有关对刘坤一的评价,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来源内容
清廷谕旨(1902年)前年近畿之乱,该督保障东南,匡扶大局,厥功甚著,老成硕望,实为国家柱石之臣。
梁启超《呜呼刘坤一! 呜呼陶模!》(1902年)拳匪之乱,立东南保护之约,不无小功。然自此以往,外国在南方之权力范围,亦愈确立矣。……刘近日所以得保其位置,隆隆日上者,由其媚外政策之日娴熟也。
蔡和森《义和团与国民革命》(1924年)方镇总督以至地方官……奴颜婢膝宣告,不顾北京形势如何,对于外人条约权利保护不怠,去讨好外国帝国主义。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B.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评价
C.不同的评价体现人物的多面性D.不同时期对人物评价大同小异
2023-09-24更新 | 404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据阿拉伯史料记载,倭马亚王朝出现早期文化译介活动,但未形成规模。到阿拔斯帝国,出现大规模有组织的译介活动,并以巴格达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形成了巴格达学派。它取代了早期的亚历山大学派,并引发了西班牙科尔多瓦文化中心和埃及开罗文化中心。这说明阿拉伯文化(     
A.善于兼收并蓄并泽被后世B.成为东西方优秀文化的综合体
C.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D.具有汲取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
2023-08-31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关于水稻种植,我国古代文献中留下了大量记载。据此可以得出(        
“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四民月令》崔寔(东汉)
“下泉宜稻,得其宜,则利百倍”《博物志》张华(西晋)
“曝(稻)根令坚”;“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齐民要术》贾思勰(北朝)
A.土地利用效率需要提高B.南北方种植结构存在差异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D.稻作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