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相继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概括起来有三种(如表),三种发展道路从结果来看都不尽如人意。

资本主义道路布隆迪、尼日利亚等国独立后继续保持与宗主国的经济联系,复制宗主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政策。这些国家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但对外资依赖性强,出口品种单一。美国为了与苏联争夺非洲,积极援助拉拢这些国家,这加剧了这些国家对西方援助的依赖。
非资本主义
道路
一些国家一开始主张区别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中间道路,但在苏联的影响下,逐渐奉行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上把前宗主国企业收归国有;限制私人经济的发展,几乎剔除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些国家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基础,但由于资金、技术、管理人员有限往往造成开工不足,效率底下。
村社社会主义道路加纳、坦桑尼亚一些政治家认为,非洲传统村社中孕育着社会主义,应利用当前时代的物质成就促使非洲古老传统中的社会主义因素重新复活并发扬广大。这些国家实行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抑制了群众的积极性,导致生产率下降。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非洲三种发展模式“从结果来看,都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主要发展趋势,谈一谈非洲现代化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概况

时期发展阶段概况或典型代表
19世纪中叶-1905年初创本阶段活跃在博物馆移植舞台上的是西方来华人士,其中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他们(传教士、知识分子)在中国建立的博物馆一度成为后来国人创建博物馆的范式。
1905年-1936年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游历官绅已开始比较中西古物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异同。维新人士创办上海强学会时首次明确将创办博物馆与启蒙、强国联系起来,认为博物馆有博览兼收,以为益智集思之助。1905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博物院(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1924年,冯玉祥部下进驻北京后成立专门的国立博物馆,众多的深宫古物最终于1925年在博物馆公开展示。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古物保存法》,向社会公众阐释古物是一种社会遗产,而不是一家之遗资。20世纪30年代,中国博物馆协会建成,开始了博物馆观念的本土化。至1936年,全国已建成博物馆多达77座。

——据胡盈《世界博物馆导读》和徐玲《西方博物馆观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整理

材料二   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以两馆为基础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至2016年,登记在册的博物馆达到4873所,各类专业博物馆层出不穷,国民近乎免费地享受丰富的博物馆资源。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博物馆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现代中国博物馆建设的主要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博物馆功能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提出“以文化成天下”,这得到宋代士绅的积极响应,他们常常通过蒙学读物等日常读物的传播。蒙学读物主要指在民间流传的训诲劝诫文献,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这些读物因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为基层民众接受教育提供方便的同时,把上层人士的诸如等级伦理、社会道德等广泛地传递到民众之中,也加强了社会教化的力度和广度。

材料二 下面两张图分别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官员的知识结构与地缘分布。


注:无功名是指绿林、行伍、生意、学徒等出身的官员;旧功名是指拥有传统功名的官员;新功名是指具有新式教育背景的官员,包括国内新式学校毕业和有留学经历的官员。

籍贯任中央官员人数占中央官员总数的百分比名次
浙江13113.77%1
广东10811.36%2
江苏818.51%3
西藏40.42%21
黑龙江40.42%21
北京20.21%22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宋代日常读物繁盛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日常读物在宋代国家统治中扮演的角色的认识。
(2)提取材料二表格中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官员组成结构的信息,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024-01-1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要求在印度洋航行的所有船只必须携带果阿总督或各地要塞的行政长官颁发的通行证,并就船只所载商品缴纳税款。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该公司有权以荷兰联省议会约名义,在东印度建设要塞、任命总督、招募士兵,以及和当地统治者签署条约。

16032月,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支船队在马六甲海峡“捕获”了一艘葡萄牙商船,并将船上货物进行拍卖,获得巨额利润。这引起了当时法律上的争论。格劳秀斯受荷兰东印度公司之托,撰写了《论捕获法》,论证这一捕获行为是“正义战争”。《论捕获法》分为三篇:第一篇,讨论的是自然法与万民法上战争的意义、交战权及捕获权;第二篇,叙述了荷兰自1596年以来受到的葡萄牙的虐待,以致两国间开启战端的理由等;第三篇,引用了查士丁尼法律汇编中宣布的“海洋是人类共有的自然权利原则”,论证荷兰东印度公司有与印度诸岛通商的权利,葡萄牙禁止这种和平的交通没有正当理由。两个世纪以后,公海自由的原则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1625年,格劳秀斯又撰写了《战争与和平法》。该著作对《论捕获法》中的一些概念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提供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法律根据,很快赢得当时欧洲各国普遍欢迎。

——摘编自章永乐《格劳秀斯、荷兰殖民帝国与国际法史书写的主体性问题》等

有学者认为《论捕获法》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也有学者认为《论捕获法》激化了殖民国家间的矛盾。谈谈你对《论捕获法》的认识。(要求:可以阐述学者的观点或另外提出自己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2024-03-19更新 | 410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后,苏区教育方针指出:教育要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要为工农群众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时提出的革命文艺方针与此基本一致。1933年,高尔基戏剧学校在瑞金成立,师生经常配合革命活动进行演出。

——摘编自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材料二   1937年,中国共产党将教育方针调整为“教育为长期抗战服务”。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创建于延安,其办学目的是培养“抗战所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后创作演出了《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作品。

——摘编自郝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战火中的高等院校艺术教育》

材料三   1953年,文化部召开第一届全国艺术教育会议,提出高等音乐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般文艺修养、精通业务知识并掌握业务技能”的人才,并制定了“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方针,要“发扬民族艺术,学习苏联艺术教育的先进经验”,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音乐干部”。

——摘编自孙继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1989》

(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艺术教育方针变化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重视和发展艺术教育的意义,并谈谈你对艺术教育方针调整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明代异国故事摘编

书名

异国

举隅

故事情节

细节摘编

《西游记·比丘国救子》

比丘国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比丘国救助群童的故事(比丘国国王听信国师谗言)用1111个小孩的心肝做药引……谁家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都怕国王,连哭都不敢哭了。

《拍案惊奇·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吉零国、波斯

文若虚国内经商破产后出海贸易,异国奇遇,一夜暴富(吉零国捡到龟壳)每肋中间节内有大珠一颗,乃无价宝也!

《喻世明言·杨八老越国奇逢》

日本国

杨八老因倭患遭遇离乱,在日本生活十多年后与亲人团聚人人胆丧,尽愁海寇恁猖狂……劫火遍村落,血流成污池。

《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渤海国

李白天纵奇才,纸笔之功吓退渤海使臣(李白):尔海外小邦,高丽附国,比之中国,不过一郡……渤海使臣面如土色,愿年年进贡。

材料二

科幻,将科学与幻想连接。科技的发展、突破与展望,往往会在幻想世界中激起令人惊艳的浪花。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科幻小说发展迅速,文学性增强的同时更引人深思。1997年在王晋康的《七重外壳》中,主人公在体验虚拟世界后,想尽办法逃离虚拟世界。1998年潘海天创作的《偃师传说》,取材于《列子》偃师造人的传说,将科幻与东方幻想相结合。2000年刘慈欣创作的《流浪地球》中人类面对地球环境恶化,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2003年王晋康在《类人》中讲述了在21世纪末类人工厂,人类用纯技术的办法制造人类DNA并发育出类人,引发了社会对医学伦理和亲情关系的探讨。2004年韩松借助《红色海洋》的故事,探讨全球变暖、人类进化、民族生存等多个议题。2012年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设置了三个相互折叠的世界,是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阶层固化、贫富悬殊的深刻思考。

——摘编自《科学与科幻世界的双重宇宙


(1)依据材料一明代小说中的“异国故事”,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所影射的社会现实。
(2)依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幻小说的创作特点,并结合唯物史观谈谈对科幻小说创作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朝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摘编自《明史·选举志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至北宋户口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南北分卷制度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8年至1905年近四十年时间活跃在博物馆移植舞台上的是西方来华人士,他们(传教士、知识分子)在中国建立的博物馆一度成为后来国人创建博物馆的范式。与19世纪中期的国人海外游记中简单地介绍博物馆外观“巍巍乎,大哉!”不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游历官绅已开始比较中西古物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异同。与游历官绅相比,留学生对博物馆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早在1849年《瀛环志略》里介绍的西方“古玩库”,就对其教育民众的公共意识表示欣赏。维新人士创办上海强学会时首次明确将创办博物馆与启蒙、强国联系起来,认为博物馆有“博览兼收,以为益智集思之助”。1924年,冯玉祥部下进驻北京后成立专门的国立博物馆,众多的深宫古物最终于1925年在博物馆公开展示。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古物保存法》,向社会公众阐释古物是一种社会遗产,而不是一家之遗资。20世纪30年代,中国博物馆协会建成,开始了博物馆观念的本土化。至1936年,全国已建成博物馆多达77座。

——摘编自徐玲《西方博物馆观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材料二   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1960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苹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2月,以两馆为基础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博物馆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博物馆建设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现代博物馆发展的认识。
9 .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进一步巩固对广大西南地区的统治,雍正皇帝在改土归流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的开发政策。针对土税繁多且杂乱的现象,雍正采取轻收、划一政策,按内地“摊丁入亩”征收。雍正还在西南地区丈量土地、鼓励开垦,针对大量无主荒地或生荒地,他发牛种,给银两,分房屋以鼓励垦种。开发水路交通也是其措施的重要内容,如清廷在苗区组织苗民修筑公路,所修公路北达四川、东入贵州。雍正还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开设学校,批准各州县科举之名额。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材料二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充分地照顾到了台湾同胞的最大利益。海峡两岸山水相连、骨肉同胞血脉相通,两岸统一后,台湾同胞可以与大陆人民共享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两岸不仅在政治上可以共存,和平共处,而且在经济上合作往来,互惠互补。将台湾社会长治久安与中华大业统一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无一不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因此,以“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是最佳的选择。

——摘编自民革中央联络部《台湾前途与“一国两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边远地区管理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统一问题的认识。
2023-05-2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6世纪以来,整个世界逐渐融为一体,海洋实力的提升、海洋利益的争夺和海洋秩序的塑造也日渐成为西方强国的主要战略指向。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洋战略实质都是以开辟新航路和新土地为先导,通过对海外资源和财富进行暴力掠夺以及对海外领土实施殖民统治,实现了其成为世界性海洋强国的远景规划。英国作为一个纯粹的海洋国家,将海权视为国家兴衰的核心,在战略上既合理地发挥了其环境的优势,又充分与自身的国内基础相契合,从而在海洋时代成为世界体系的霸主。同时,作为陆地文明居于主导的国家,法国与俄国也将海洋崛起视作国家战略的关键目标,并长期拥有着强大的地区影响力。

——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材料二   中国虽然是陆海复合国家,但政治中心在元朝以前,长期滞留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元代以后,才移到东部(南京—北京)。独特的地缘政治环境,加上中国传统的塞防思想,造成历代统治者对海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根据西方海洋战略理论,提出了海疆自守策略:“唯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这标志着清政府开始了由原来单一“坚船利器”海防观念向全方位的海防观念转变,由原来被动的防御战略向主动的海防战略转变。从1880年起的十余年里,在李鸿章筹划下先后兴建了大沽、旅顺、威海等海军基地。中法战争后,各地督抚亦纷纷陈奏,掀起了海疆防御的大讨论。张之洞提出要设立北洋、南洋、闽洋、粤洋四大海军;李鸿章认为“选将储才之法,尤为至要至急”,为此要多办学堂来鼓励有识之士学习海军,并提倡去国外留学。自此以后,清政府开始明确将加强海防确立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中之重。

——摘编自郭渊《海疆危机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西方大国重视建设海洋强国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海权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
2023-09-07更新 | 207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