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家族对于个人幸福与国家幸福,具基础作用,而家族中与个人成长及个人品行最为相关的一项,就是家风家训。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的家训大体上包括君王家训、一般贵族家训、自由民家训三个层面。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撰的《颜氏家训》是这个动荡年代的直接产物,主要内容包括务先王之道,成国之用材;勉子自立,读书致用;以“中庸”治家、处世;贵节操,一名实……以明清时期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商贾家训,其主要内容表现在励志从商,学徒磨炼,遵行商德,守法良贾,杜绝恶习,创业垂统。

——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

材料二 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家训,以郑观应、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家训等,他们的家训都以家书形式为主,不同程度地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及伦理思想,增添了平等、独立、民主等新内容,松弛了封建伦理道德。

——摘编自李淑敏《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材料三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家训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家训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变化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建设家训家风的现实价值。
2024-04-0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叙利亚国民大会备忘录

我们,在下面签名的叙利亚国民大会的成员,1919 年 7 月 2 日,在大马士革聚会, 有我们不同地区的居民——穆斯林、基督教徒和犹太人——授权,同意对选举我们的这个国家人民的愿望的以下表述:

我们要求叙利亚享有绝对的、完全的政治独立……

…………

考虑到居住在叙利亚地区的阿拉伯人并不比其他先进的种族缺少天赋权力,他们也绝不比开始独立的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希腊人和罗马尼亚人落后,我们抗议国际联盟盟约中的第 22 条把我们置于需要受托管的发展中国家之列。

…………

我们不了解法国政府所宣称的在我们的叙利亚国家任何部分拥有的权力,拒绝相信它能协助我们或者能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地点帮助我们的国家。

我们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叙利亚南部建立犹太共和国的主张,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者移民到我国的任一部分……

——摘编自魏凤莲译《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和交流 1750 年至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备忘录中叙利亚的诉求,并简析备忘录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际联盟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1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城市居民以移民和原住民为主,二者是以城市特许状为纽带确立的共同体。城市特许状是城市居民通过种种争取自治权的斗争,从封建主手中获得的契约,这意味着共同体的事由全体成员做主。12世纪,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罗马法在欧洲复兴;中世纪晚期,市民阶级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市民政治文化的生成,孕育了现代国家的雏形。特许状是一纸契约,赋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市场意识等新的经济理念在城市诞生,现代会计、金融、公司制度等近代经济文化在中世纪城市得到初步发展。这促进了16世纪欧洲文明的凝聚成型。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材料二   随着两宋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城市工商业发达,市井文化日趋繁荣;另一方面延续自南北朝隋唐而来的士人城居之风使得文人士大夫居城者明显增多。由此,士庶之间清雅文化与市俗文化之间呈现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的关系,这构成两宋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由于士大夫拥有核心政治资源,掌握着文化霸权的仍然是官而非商,市民阶层处在士人阶层之下,属于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臣民。由于文化强势之最终仍有赖于政治资源,还衍生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在文化地位上产生相应层级差别的有趣现象。两宋城市文化发展,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并从各方面影响着村落世界。

——摘编自包伟民《两宋“城市文化”新论》

(1)根据材料指出中世纪欧洲和两宋城市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中世纪欧洲和两宋城市差异的原因,并谈谈对文明多样性的理解。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10年,德国创立柏林大学,创造了一种体现大学教育的新概念,将学术研究作为主要任务,同时将科学研究与科学知识的传授结合起来。自此,新型大学的指导思想和组织结构在德国迅速得到实施。大学的科学研究迅猛发展,它们与生产前沿挂钩,与很多企业的实验室建立联系,成为各种研究的中心。这种将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方式,也成为19世纪后期德国工业强劲增长的秘诀所在。

—摘编自王亚平著《德国通史》等

材料二   1895年后,中国掀起书院改制的热潮。1898年,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也开始仿照西方学堂,分班授课,开设经学、史学、算学、舆地、兵法、时务等课,令诸生阅读《时务报》。1899年,改地图课为兵法课,增加军训和体操,朝着文武兼备的方向发展。1902年,书院改为两湖高等学堂,分习经学、中外史学、中外地理学、算学、理化学、法律学、财政学、兵事学等8门。两湖书院在清末教育改革运动中具有较大的影响。

—摘编自《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教育》

(1)简析材料一中柏林大学建立的影响。
(2)分析材料二中两湖书院改制的原因,并综合上述材料就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2024-04-11更新 | 14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5 . 交通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将交通系统列为统一国家赖以生存的首要组织,认为“交通系统之所以名列榜首,是因为它们是大一统国家赖以生存的主要制度”。

——摘编自【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二   晚清兴修铁路曾引起的争论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铁路史部分》

(1)结合材料一、提取图1信息分析秦朝陆路交通建设对巩固统一的作用。说明图2中元朝交通路线形成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两种观点有何分歧。并就晚清修建铁路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后西方各国都在原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相继实行了对国民经济的计划指导,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渗入了计划内容的市场经济。一种以西德模式为代表,这种类型市场经济的功能只是根据对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应该优先发展项目的安排,提出一些指导性的规划和设想。目的只是帮助企业减少决策时的盲目性,而绝无意参与和改变私人的分散决策现状。另一种类型以法、日模式为代表,在这种类型市场经济下政府可以运用其他的经济政策来引导或制约,从而可以促使计划得以落实。

——摘编自项扬《战后西方各国市场经济中的计划调节类型及其特点》

材料二 1984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传统的计划经济观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国家计划不能包罗万象,一般不涉及微观经济活动的具体细节,而主要是组织经济的宏观平衡,管理的重点应转向制定和实现产业政策;第二,计划管理应当逐步实现以指令性计划为主向以指导性计划为主的目标过渡;第三,计划的实现不一定都需要采取计划指标特别是实物指标体系,而应当更多地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参数来调节经济活动。

——摘编自张敦《“计划经济”究竟是什么?——历史与现实的考察》


(1)简要概括材料一中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中的两种计划调节类型的异同。
(2)谈谈你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国和西方经济调节形式的认识。
2023-02-09更新 | 2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统治者虽然崛起于文化落后的阿拉伯半岛,但他们高度重视先进民族的文化,这直接体现于阿拉伯帝国民族政策在文化领域的内容。尽管在帝国统治时也发生过多次对“文化人”的杀戮与迫害,但只要文化与学术活动不涉及王权与哈里发统治,统治者都是大力提倡的。

——摘编自张咏梅《论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与文化繁荣》

材料二   印加帝国在地理上有紧紧连成一个整体的完整的道路系统,其中有几百公里道路至今仍可通行。当时的通讯靠由驿站和信差组成的综合系统维持。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进一步促进了帝国的统一。帝国的其他统治方法还包括将土地、矿产和牲富收归国家所有;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以增加税收和扩充军队。毫不奇怪,印加帝国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成功的集权主义国家之一。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断《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印加帝国统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的看法。
8 .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对黄帝的赞颂和祭祀延续至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帝被推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史记》以《黄帝本纪》为中国历史的开篇。司马迁还以“万系一宗”来叙说民族关系,认为汉人与诸多民族均是同根同源。历代祭祀黄帝之举,史不绝书。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自称为黄帝后裔。对黄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以下图片是毛泽东、蒋介石、邓小平在黄帝陵的题字(词)碑


(注:毛泽东祭文是为国共两党同祭黄帝而作,部分内容为“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蒋介石题字“黄帝陵”:邓小平题字“炎黄子孙”。)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全球华人有规模地“重返黄帝陵”寻根祭祖,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已逾百万人次。……20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中,一些卓有成就的华人华侨频繁回国投资、讲学,为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极献计献策。

——摘编自苏征社《试论邓小平侨务思想的实践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帝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两党祭祀黄帝的背景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黄帝”这一文化符号在今天的现实价值。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教会到封建王权再到早期的资产阶级政权,西方印刷媒介的内容监管制度不断发展。1450年古腾堡印制术改进以后,书籍以大量标准形式复制,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教廷大规模禁书与推行书籍审查制度,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设立禁书目录委员会。封建王权时代,许可制度最终通过国家机器以立法的方式固定下来,由此特许出版和出版检查制度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张早期印刷媒介内容控制的网络。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欧洲各国虽然陆续结束了原来的集权主义媒介管制模式,但印刷媒介并没有真正获得自由,叛逆罪、诽谤罪与知识税、津贴制是管制出版业的强、硬两种手段。尽管直至19世纪印刷媒介才彻底实现自由和独立,但近代以来,西方出版业仍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保障言论自由、优化产业发展和保护未成年人的三大原则,并由此形成了西方出版内容制度设计的三大价值目标,即政治福利、经济福利和社会福利。

——摘编自黄春平《西方印刷媒介内容监管的制度变迁及历史启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印刷媒介内容监管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西方出版业所形成的原则和价值目标的认识。
10 . 可可是制作巧克力的重要原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可可最早种植于南美洲,与茶、咖啡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作物。1502年哥伦布美洲探险时带回了可可豆。1525年,西班牙人在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开始种植可可,此后逐渐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推开。1528年,西班牙殖民者将巧克力饮料及制作手艺带回欧洲。16世纪30年代,可可种植跨洋传入西非的比奥科岛,并逐渐拓展到非洲大陆。1560年起,可可栽培先后传入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20世纪上半叶,欧洲多国继续推进可可的栽培,在大洋洲的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几内亚和萨摩亚建立新的可可种植园。

——摘编自张箭《可可的起源、发展与传播初探》

材料二   表:西方巧克力发展简史

16世纪可可以药品和食品的双重身份进入西班牙,逐渐发展为宫廷极具代表性的食物。
17世纪上半叶巧克力饮品进入咖啡店或茶馆,消费逐渐大众平民化,并在社交和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19世纪上半叶1828年,荷兰化学家梵·豪登发明了可可去脂、碱化的过程,大众得以享用大规模生产的廉价粉状和固体巧克力。
20世纪美国企业家密尔顿建立工厂,采用生产流水线、机械化的生产。20世纪20年代末,工厂日均巧克力产量达到5万镑(2.3万公斤),与其竞争对手玛氏公司占据美国甜品市场70%的份额。

——摘编自(美)索菲·D.科、麦克·D.科《巧克力:一部真实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可可的传播路径,并以可可为例分析物种交流带来的世界性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巧克力成为全球性商品的原因,并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巧克力传播与发展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