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著名的有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山海经》作为一种史料(     
A.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B.需要依靠考古来证实
C.可弥补文献史料的局限性D.没有真正的历史价值
2023-10-18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潮州市暨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16-19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双屿港”一般认为位于今浙江宁波六横岛,阅读16世纪中西方有关该港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双屿是东方自由贸易港,因一葡萄牙人的胡作非为,双屿在片刻间被夷为平地。当时那里有3000人口,其中1200为葡萄牙人,葡萄牙在这里的买卖超过300万金,这里比印度任何一个葡萄牙人的居留地都更加壮观富裕,在整个亚洲规模也是最大的。那天,中国巡按御史派出由300艘大帆船及80艘双桅帆船,60万大军组成的部队,在不到五个钟头内摧毁了一切。据说,仅在白银、胡椒、檀香、荳蔻花、核桃及其他宝物上就损失了15万金。

——摘编(葡萄牙)费尔南·门德斯·平托《远游记》(文学自传,成书于1576年)

材料二:(倭)寇屯双屿,引西番人交易。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四月,都御史朱纨遣都指挥使卢镗率兵船30只,兵1790名捣双屿港贼巢,镗入港,毁贼所建天妃宫及营房战舰,贼首李光头就擒。五月,聚木石筑寨港口,贼舟不得复入。而二十年盗贼渊薮之区,至是始空矣。

——摘自(明)郑若曾《筹海图编》(明海防军事图集,成书于1562年)

材料三:市舶之开,惟可行于广东。盖广东之去西南之安南、占城、暹罗、佛朗机诸番不远,诸番载来楜椒、象牙、苏木、香料等货……故市舶之利甚广。数年前,有徽州、浙江等处番徒,勾引西南诸番,前至浙江双屿港等处买卖,逃免广东市舶之税。及货尽将去时,每每肆行劫掠,故军门朱(纨)虑其日久患深,禁而捕之。

——摘自俞大猷(抗倭名将,1503-1579)《正气堂集》

材料四:防海之禁,斤斤明于国初,然寇未尝绝,何也?夷夏有无之互通也……嘉靖初市舶罢,流臣严其所私请,商市渐阻……寇势盛,隐泊于宫前澳、南纪澳、双屿澳……寇盗不已,何也?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

——明廷刑部主事唐枢,摘引自(明)王鸣鹤《登坛必究》(成书于1599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叙述材料记述事件,并比较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以16世纪的中西方社会背景为中心,评析明代“海禁政策”。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公元前272年,罗马人占领了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希腊殖民城市,李维乌斯被掳至罗马,沦为奴隶。之后他将希腊作品翻译成拉丁语,搬上罗马舞台,获得成功,使罗马刮起了追逐希腊风格戏剧的流行风。这一史料可用于说明(     
A.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源头B.罗马帝国时代文化的兼收并蓄
C.罗马人开创了希腊化时代文化D.罗马扩张推动古典文化的传播
2024-02-05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潮州市松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汉高祀鲁”画面(如下图所示)展现了汉高祖刘邦称帝后途经曲阜祭祀孔子的场景。下图所示是根据文献史料记载中最高统治者第一次公开祭拜孔子的史实所绘的一幅画。汉高祖此举意在(       

   

A.以“无为而治”理念休养生息B.提倡“尊崇儒术”以治理朝政
C.借助儒家礼仪彰显天子威仪D.奉孔子为万世师表传承儒学
5 . 一位叫李国芷的女兵脱去旗袍,投身到抗战中,她在后方的伤兵收容所为伤兵们设立俱乐部、组织春游、办壁报,陪他们说话,为他们说话,为他们换药喂食、整理内务、缝缝补补。据此可知李国芷的活动(     
A.促进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B.作为妇女前线参战的史料
C.折射出普通人的家国情怀D.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
2022-09-07更新 | 85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潮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所示可以说明,汉代(       
史料史料出处
“过(赵过)能为代田(新的耕作方法),一亩三畎。岁代处,故曰代田”《汉书·食货志》
“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太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史记·河渠书》
“今辽东耕犁,既用二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楼,凡用二牛六人”[东汉]崔寔《政论》
A.铁犁牛耕技术成熟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经济模式取得突破D.史书渗透重农思想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燃料获取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不少篇章提及采伐薪柴的方法、数量、时间以及薪柴的市场价格。唐宋以降,北方燃料问题愈发突出。宋代发生了木柴、木炭的危机,即传统燃料危机。

——摘编自赵九洲《宋代传统燃料危机问题新论》

材料二   下表为关于宋代燃料危机的不同观点

现象分析观点
现象1:《宋史》等记载,北宋开封有16个年份出现大雪严寒天气,因雪灾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的就有8个年份。
现象2:唐宋以来民众砍伐桑枣,政府屡禁不止。
现象3:汉代生铁含硫量一般在万分之三左右,宋代生铁含硫量却普遍较高。宋代华北定窑与磁州窑名满天下,但宋以后都急剧没落。
大雪严寒天气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现象频发,民众砍伐桑枣等经济林木屡禁不止等现象都说明宋代燃料危机现象突出。
因为燃料危机,宋代大量用煤炼铁,导致了钢铁品质的严重下降,黄维等人对出土的宋代铁钱进行测定,发现有的含硫量竟高达1.94%;使用煤炭烧制瓷器,釉中的诸多物质都可能与二氧化硫反应,影响成品瓷器的外观与质地,使得工艺水平大打折扣。
观点一:宋代发生了严重的燃料危机
16次大雪严寒天气有8次以上未见致人冻死的相关记载,说明引发开封燃料安全事件只是雨雪、战争等造成的“供给难足”而已。
桑枣等林木不仅热值高,市场上更易售卖且售价更高。砍伐桑枣主要与燃料特性及经济利益驱动有关。黄维在同一篇论文中也指出陕西、山西等北方地区“用煤炼铁和用木炭炼铁都是同时存在的”,用煤炭冶铁“一直都不是普遍的”。
观点二:宋代并不存在全局性的燃料危机

——摘编自柴国生《“燃料荒”还是“燃料危机”:再论宋代燃料安全问题》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宋代“传统燃料危机”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你认同哪种观点,试说明理由。据此谈谈你对历史研究中史料问题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汉武帝时,在长安设太学,置五经博士,“以养天下之士”。据史料记载,武帝时学生仅50人,昭帝时100人,宣帝时200人,元帝时达1000人,成帝时增至3000人。太学的设立和发展
A.拓宽了官员晋升的渠道B.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党际交流属于执政党直接的对外组织传播,因此有很鲜明的特征和研究价值,如下表所示。

时段时期主要特征
1921—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外事工作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为新中国发展建设和外交外事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9-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外事工作主要任务是冲破西方敌对势力对新中国的孤立、遏制、包围和威胁,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安全,争取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
1978—2012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外事工作主要任务是配合国家经济建设,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合作环境、周边环境、安全环境、舆论环境,构建对外关系新格局
2012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外交外事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编自杨洁篪《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外事工作的光辉历程和远大前景》

任选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文明绵延传承。内聚的地理环境、广阔的疆域和众多人口,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外在条件。持续沿用的汉字以其广泛适用性、文化附加功能、高度组词能力、形音义一体功能、文化固化功能等,是中华文化持久传承的坚固载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水乳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为文化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丰富的、多层次的教化体系,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持续稳定的保障机制。独特的史学传统,铸就了赓续延绵的历史文化传承意识。中华民族沿着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不断前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凝结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典籍,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展现了独到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丝绸、瓷器和茶叶,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输往各国,成为独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

——摘编自人民网《讲好中国历史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材料中中华文明发展的某一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