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在权力、效率等方面显得软弱无力。二战后期,盟国各方面都出现了建立强有力国际组织的呼声,联合国应运而生。联合国设立了安全理事会,被全权赋予制裁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责;在表决机制中也未要求全体一致,取得包括常任理事国在内的三分之二多数票即可。联合国的设计者还赋予了五大国“世界警察”的身份,这五国可以行使其至关重要的一票否决权,否决以联合国名义发起的任何干涉,凸显了大国维护世界秩序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联合国也更为重视和保护弱小民族的主权与利益,使民族自决第一次成为公认的国际准则,并对非自治领土(即殖民地)和托管领土提出了明确规定,促进了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盟国在战时所勾画的战后秩序与实际形成的秩序有着相当的不同。原先共同作战一同谋划战后安排并分担维护世界和平重任的盟国,战后数年便分成敌对的西大阵营。国际秩序出现了最初所意想不到的变化。

——摘编自王建朗《浅议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指出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意图。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后半国际秩序出现了怎样“意想不到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4-07-1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其兴起与发展均是被动的。中国没有经历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运动,中国近代文化是在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面临外国的挑战下而被迫萌发出来的。在民族危机面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一系列探索救亡图存的改革,他们力图通过改革向西方学习,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19世纪后40年里,中国流行的思潮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西方的学习与模仿局限在器械、科技、教育等方面,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全盘西化”,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模仿。

——摘编自梁海燕《浅议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材料二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国的交流互动由经济、科技领域转向了政治、文化领域。经济全球化浪潮来袭,文化方面出现了“文化全球化”的思潮,这种思潮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导致人们对自己国家文化认同的弱化,甚至引起民族文化的衰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对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摘编自马睿《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监察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比较特殊的官职,其产生、职权伴随着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监察官基于实践的需要,其权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口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由此看出,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与发展。

——摘编自连佳《浅议古罗马共和宪政下监察官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4 .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深远,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世纪至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没有单独提出理性主义,但他们把理性贯穿于人文主义的整个内核并置于崇高的地位。……人文主义者用“人性”来反对神权,竭力歌颂人的价值。……提出幸福就在人间,肯定现世生活,肯定人应当追求凡人的幸福,即爱情、财富和荣誉。……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类应当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享受现实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摘编自李晓燕《浅议西方文化对“理性”的探讨》

材料二   启蒙运动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不同于从前”的表现,并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在盐铁会议上,桑弘羊明确指出“富国非一道”,“富国何必用本农”,“无末业则本业何出”。“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

——摘编自《盐铁论》

材料二桑弘羊继承春秋战国时期管仲等的经济思想,加强了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与控制,设计了“均输”和“平准”政策,并对盐、铁等生活必需品及稀缺资源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平准”类似于当今的价格平准制度,即政府当局通过吞吐相应物资而保持物价稳定。“均输”的实质,在今天看来就是各地的地方当局将符合本地比较优势的物品集中收购,运往高价的地区销售,……桑弘羊的政策实践中影响最大的是对盐、铁的垄断经营。其中对盐业垄断流通环节,对铁冶炼业则既垄断生产又垄断流通,桑弘羊的成功实践被后来封建王朝视为理财典范。

——袁贞《西汉时期桑弘羊与司马迁经济思想之浅议》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桑弘羊经济思想。

(2)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桑弘羊经济思想的影响。

6 . 某个班的同学在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时候出现如下标题,明显与史实不符的是:
A.《浅议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始者——禹》
B.《趣谈秦始皇与郡县制》
C.《简述宋代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制的强化》
D.《论明清内阁制度的沿革》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是江南市镇发展的高峰期,明代嘉靖年间,江南市镇已有三百余个,而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则达到了五百多个,人口维持在万人上下⋯⋯江南地区外襟长江带运河而通大海,内部水网纵横。吴江、吴县、长洲,多沿运河及支流分布,大致间距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常见模式,形成较为均匀的城镇分布……舟定、太仓、昆山多分布于冈身地带(江南的一种地形),这与该地区棉花的广泛种植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有了密切联系。

——樊树志《江南市镇的分布、结构与网络》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而在中国明清时期,由于传统的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社会危机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农垦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多方面内容。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颜渊》中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梁惠王下》中最早提出“忧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荀子·大略》中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唐太宗李世民专门写了《民可畏论》,强调国家的安危、存亡、兴衰、功业,均取决于人民。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未论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朱熹说:“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摘编自张弓《民本思想促进中华文明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韬等人关于民的观念呈现出新的气息。王韬提出:“故今日我国之急务,其先在治民,其次在治兵,而总其纲领,则在储材。诚以有形之仿效,固不如无形之鼓舞也;局厂之炉锤,圉不如人心之机器也。”“治民之要,在乎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志而通之。”王韬认为中国取士的方法必须改变,取士之法不变则无法产生真正的人才,必须改革学校制度,重视实学和政学。他把西方的君民共治看作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因此他提出,中国要富强、要救贫,就必须开议院以通下情。

——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以王韬为例的思想史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王韬“君民共治”观念形成的条件。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农垦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士人的社会流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与战国时期士人无秩序的流动相比,两汉时期,社会相对比较稳定,各项制度逐步建立健全,这为士人开展社会流动提供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从流动的趋向上来看,“学而优则仕”是汉代士人的主要价值取向,此外,学术领域、方术领域、工商领域等社会领域中也有大量士人流入,广阔的乡间尽管吸纳了很多仕途失意的士人,但同时也有相当规模的士人,在绝意官场或无心工商、方术等社会领域后,自觉主动地选择沉淀于其中。汉代四百年间,以儒士为主体的士人持续性向官场的流动,有赖于此,汉代政治的尚贤特质才开始形成,并最终定型。

——摘编自马德青《汉代士人社会流动研究》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的剧变和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层间的流动。这一时期,长期以来依附于农业为生的农民率先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农民被迫背井离乡,进入城市、矿山,转为工人,或成为游民;另一些在农民内部流动,上升为富农,或者沦为雇农。……据不完全统计,1919年,全国工厂数为22000户,商店数为200000户,如再加上矿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全国工商户约有30万户;到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产业工人达300万。同时,民国初年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育界、文艺界、科技界、法律界、新闻出版界等队伍,学校教职人员、新闻记者、编辑、律师的数量非常可观。

——摘编自朱汉国《民国时期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层间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士人社会流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社会阶层变动的主要表现。
2024-08-2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三)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涌现出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其中一些杰出思想家的名字就是启蒙运动的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伏尔泰被视为启蒙运动的旗手,他在英国流亡三年,回国后发表《哲学通信》,宣传牛顿和洛克的学说,推崇英国的政治制度。由于当局的迫害,伏尔泰只得逃离巴黎,长期居住在边境和国外。孟德斯鸠是最博学的启蒙学者之一。他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对政治的影响,因此被称为现代社会学之父。他所提倡的分权政治模式是启蒙运动政治理论的最重要成就之一,美国的建国者和法国的革命者都从中获得启示。在启蒙思想家中,卢梭的思想独树一帜。卢梭认为财产产生了不平等,造成了主人和奴隶之分。与多数启蒙思想家一样,卢梭也认为政治社会体制改革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它的解决方案不同,主张直接民主的人民主权论。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人的思想,并分析其影响。
2024-08-19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模拟(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