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58 道试题
1 . 回顾历史,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国家和人民有不同的“愿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机器时代的愿景”

19世纪30年代,作家兼革命家弗洛拉·特里斯坦(18031844年)游历英国时写道:我对英国无产阶级有所了解后,再也不认为奴隶制是人类社会最悲惨的制度了。奴隶一辈子不愁没饭吃,生病会得到照料。而英国工人和雇主之间没有任何纽带,如果雇主不需要劳力,工人就会饿死。1836年,她写道:“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傅立叶的学说含糊不清。”弗洛拉告诉手工业工人协会的成员:“如果你们继续分裂下去,就会失去力量,就会倒下,被种种不幸踏得粉碎!”弗洛拉还请求议会的一位托利党议员把他的衣服借给她穿,让她可以在公众席上旁听议会演讲(当时议会不对妇女开放)。

——摘编自【英】理查德·埃文斯《竞逐权力:18151914

材料二   “新兴国家的愿景”

埃及的1952年革命推翻了以英帝国主义为靠山的法鲁克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56年,纳赛尔正式当选为埃及共和国总统。1957年开始制定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他指出:“在我们致力于实现政治独立的同时,我们也为实现经济独立而努力。因为我们相信,没有经济独立的政治独立是没有价值的,而经济独立又使政治独立完全。”7月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接着把外国的企业、银行、保险公司、商业机构和代理处都收归国有。此前纳赛尔还出席了1955年的万隆会议,在发言中强调“各国都有义务尊重别国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

——编自马云《1952年的埃及革命与纳赛尔政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弗洛拉的“愿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愿景”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纳赛尔的“愿景”及其为实现愿景所采取的措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清乾隆年间,传教士郎世宁擅长用新的技法画马(见图)。他注重马的解剖和结构,以短细的笔触来刻画马匹皮毛的质感,观察细微,落笔准确,效果逼真。画面背景则依然使用传统的墨加淡彩的树木坡石。这体现出(       
   
A.中西绘画风格的交流与融合B.近代自然科学对艺术的改造
C.皇帝意志塑造新的艺术风格D.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百年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和连年内战,使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美国阻挠其他国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反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此同时,为适应城市工作开展的需要,部分党员干部成为重要部门的领导者,在权力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一些党员进城后居功自傲,闹名誉,争地位,丧失了革命斗志,迷失了革命方向。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开展“三反”及整风整党等政治运动,一方面通过“三反”和整风运动的学习教育,改进党内不良作风,使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都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整党运动严格按照党员八项标准对党的队伍进行清理。党为稳定社会秩序,在农村,积极开展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工业化创造条件;在城市,进行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建立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工人的民主权利和利益,激发广大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于丽《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潍县开埠以后,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分子,潍县商业结构相应地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表征就是洋商的纷至沓来。潍县的资本结构也发生了改变,清末以前,潍县商人大多把资本投入银钱业。民国初年,随着烟草的广泛种植,以及20世纪20年代织布业成为潍县主要商业命脉,不少富绅将资本逐渐转移到这两个行业。随着烟台、青岛的相继开埠以及胶济铁路、烟潍公路的通车,舶来品逐渐进入潍县境内,洋货在商品流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潍县的商品流通结构形成了土洋货双向流通的新格局。潍县商业的日臻兴盛使得因所从事的传统手工业解体而破产的部分农民进入城市谋生,成为市民,商业的繁华推动当局改造完善一些城市基础设施,这一切都促进了近代潍县城市化的发展。

——摘编自吴娜《近代潍县商业贸易的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潍县商业贸易变迁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烟台商业贸易变迁的背景。
2023-06-21更新 | 76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选择考模拟(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全国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然而,由于旧教育脱离生产劳动的习惯势力的影响,加上对日教育的政造着重于政治及教学内容方面,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意不够。教育脱离生产劳动的弊端很快暴露出来,大批学生不愿意从事生产劳动。19508月召开的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点讨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1954年,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教育部党组《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与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的批语指出,“中小学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应该从事工农业及其他生产芳动,这是一种正常现象”。继而,中共中央宣传部、周恩来对中小学劳动教育都有过重要批示。

材料二   下表所示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发布的部分关于劳动教育的文件。   

时间文件着眼点
1982《教育部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培养劳动技术,促进就业
1986《“七五”期间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
发展规划要点的通知》
教育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1998《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实施劳动技能教育等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健康心理和高尚情操
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和改进德、智、体、美、劳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5《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
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强调要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祁占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及其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提出实行劳动教育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教育有何变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重申国家对教育的补助和监督,在各学区设立国民学校(小学),承认教会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之一种,但要求学校中的世俗科目与宗教分离。1880年英国政府规定初等教育为强制教育。到1891年,开始实现初等教育免费的规定。至此,英国初等教育制度基本形成并为国家所控制。初等教育一般为6年,也有8年和9年。6年的毕业可进高小;8年的毕业可进职业学校、师范学校。

——摘自周愚文《英国教育史》等

材料二   1903年,清政府命张之洞等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拟定学堂章程并颁行《奏定学堂章程》,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的划分,对学校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堂管理作出明确规定,使教育体系更加完备。“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教育早期现代化并落到实处的法定学制,在全国制度、人事、机构建设诸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王萍《“癸卯学制”与中国教育体制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后期英国教育发展和清朝癸卯学制的相似影响。
2023-03-0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三)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在继承儒家“礼治”思想的同时,强调不能忽视“法治”的规范作用,在他看来,“隆礼至法则国有常”。汉朝建立以后,儒生们重新展开了对礼法关系的讨论,初步形成了礼法融合的趋势。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策问贤良文学,大儒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的观念,提出:“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这样一来,礼与法、德与刑之间就天然具备了先后顺序,形成了“德主刑辅”的礼法关系。董仲舒这一思想最终为汉代统治者所接受。此后,“引礼入法”的原则不断延续下去,成了汉代法制建设的准绳。“引礼入法”的举措,不仅使儒家思想深入渗透到法律的施行过程中,还使儒家经典法典化,从而大大提高了“礼治”的权威性与规范性。

——摘编自李东泽《汉代礼法结合统治模式的确立与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引礼入法”原则确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引礼入法”原则确立的影响。
2023-05-10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君主们迫切需要征收更多的赋税以建立强大的海军,但天主教的法律却禁止君主们向教会的财产征税,而教皇却可以在君主们的管辖范围内征税。同时,由于庄园经济的崩溃,许多中小贵族以贪婪的目光注视着教会的财产。这可用于说明(     
A.新航路开辟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B.天主教会的贪婪激化阶级矛盾
C.天主教会在欧洲各国拥有经济特权D.宗教改革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
2023-05-10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北洋政府于1917年8月,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其背景是中国(     
A.社会生活新气象出现B.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C.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D.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展开了一场有关“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的激烈争论,形成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理论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农业能够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原料、劳动力以及市场等,而要使农业对工业化的上述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必须实行农业机械化。

——摘编自程霖、毕艳峰《近代中国传统农业转型问题的探索-基于农业机械化的视角》

材料二   19271937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虽然民族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由于政府军费开支庞大,只有不到4%的财政开支被用于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虽然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但农村经济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1929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在1931年秋天波及中国,西方国家为转移危机,向中国大肆倾销剩余农产品。其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世界经济大萧条和日军侵略的夹击下,中国经济开始日趋恶化。1933年,国民政府发行“关税库券”,利用高利率使得大量货币从农村流入城市,这些资金被孔祥熙的公债吸收,消耗在破坏生产的内战上。农村经济因为生产资金被抽走,陷入了金融枯竭的困境。

——摘编自荣佳、杨伟《农业改革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中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围绕“立国”基础展开激烈争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2023-05-11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