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自序》中多次就传统经典进行引用,如“《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些言论(     
A.否定了儒家正统思想B.稳固了变法社会基础
C.有利于社会思想启蒙D.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2024-02-2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变化。其变化的原因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动等诸多因素所致。

隋朝

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年)制诸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八(598年)年命“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年)置进士科,轻“门弟”,重“才干”,“任人唯贤”

唐朝

考试科目种类更加齐全、丰富。唐初较重明经和进士科,后又逐渐重进士科。同时,制举也成为唐代科举的一大特色,即皇帝随时下诏举行的科举,制举所列科目,由皇帝亲自选定。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宋朝

考试科目,有进士,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宋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其后遵行,未有改动

元朝

科举时存时废,实行共约50年。科举中没有武举的考试科目,此外,元朝还将等级秩序充分体现在科举制度中:将考生分为左(蒙古人、色目人)右(汉人、南人)榜。元朝还通过科举确立了程朱理学在经义上的统治地位

明朝

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紧密结合,且明代士人在正式入考前须先获取资格,即进行资格获取考试。另外,明代科考的出题范围及答题格式、语言具有局限性:“专取四子书及《易》《诗》《书》《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及八股文

清朝

放宽对士人参举的一些限制,科目主要分为常科(文科、武科)、特科、翻译科,其考试和监督管理程序更加复杂严格,八股取士也被传承了下来,并且,同元朝一样,将高压政策、民族等级制度与科举相结合,满足统治者的需求

——摘编自崔毅铭《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僵化的因素分析》


围绕“科举制的变化”这一主题,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朝代及一种或多种影响因素(可补充其他因素),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①论题须包含所选朝代、影响因素;②阐述时,所举史实须与所选朝代密切相关:③紧扣主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3 . 如表为有关唐代医疗情况的相关记录(部分),据表中信息可知当时(     
出处相关记录
吕颂《为张侍郎乞人勤表》管区内“素多瘴疠”,又“绝无医人,素乏药物,深人穷谷,无处市求,任重命轻,何可言疾。”
元稹《叙诗寄乐天书》通州之地,“夏多阴霪,秋为痢疟,地无医巫,药石万里,病者有百死一生之虑。”
李德裕《与姚谏议书三首》“自十月得疾,伏枕七旬,属纩者数四,药物陈,又无医人,委命信天,幸而自活。”
A.民众的卫生意识普遍淡薄B.政府轻视医疗人才的培养
C.地方的医疗资源较为匮乏D.常年战乱使生存环境恶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以下均为秦朝刑事罪名,下列哪一选项最不能体现秦朝法律文化的专制特色( )
A.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B.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C.凡因过失使判决量刑不当的,构成失刑罪
D.非所宣言罪,即说了不应说的话获罪
5 .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这是唐代诗人汪遵写的《咏长城》诗。下列有关长城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长城西到临洮,东至辽西的山海关②汉新修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③明代对长城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建④晚清在长城居庸关建“人”字形铁路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晋至隋唐,门阀士族渐趋衰落。唐代只允许少数高级官员设置于京师的家庙,到宋代则成为普遍出现在乡里的宗祠。宗祠通过编修族谱、祭祀宗祖等仪式,敬宗收族。宋仁宗时,社会兴起私家著谱的风尚。编写《苏氏族谱》的苏洵认为,“观吾之谱者,孝悌之心,油然而生”。宗族常置族田,使“嫁娶凶葬皆有赡”。当遭遇水旱灾害,宗族则成立义庄,赈济乡里。同时,宗族还重视编制族规,约束宗族成员的行为,如要求及时纳税服役,“不可互推以辱家门”。面对社会争财竞利以至“父子兄弟不相孝友,乡党邻里不相存恤”,各地宗族多兴办教育,要求子弟修习儒业,“《诗》《书》不可不学,礼义不可不知”。北宋至明清时期,宗族逐渐转变为具有地方政治和社会功能的组织,在基层社会秩序的调节中发挥出重大作用。

——摘编自微博《宋代的宗族社会秩序》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宗祠普遍化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宗族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022-01-1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7 .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思想内涵丰富,是了解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出处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世士此诚明,大德固无俦。”
“雠高念皇家,远怀柔九州。”
“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
曹植《鰕鳝篇》
“时俗多所拘,无愿为世儒。”曹植《赠丁翼诗》
“太极定二仪,清浊始以形”曹植《惟汉行》
“仙人揽六箸,对博太山隅。”曹植《仙人篇》
“陈思王(曹植)尝登鱼山,临东阿,忽闻岩岫有诵经声,清遒清亮,远谷流响,肃然有灵气,不觉敛衿礼敬,便有终焉之志,即效而则之,今之梵唱,皆植依拟所造。”杭世骏《三国志补注》引《异苑》
“梵呗之起,肇自陈思。”慧皎《高僧传》

根据材料,说明曹植思想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2021-08-0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