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48 道试题
1 .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胡适的这首诗发表在1917年的《新青年》上,与之后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鲁迅的《我的失恋》等掀起了诗歌创作的新风潮。胡适等人的诗歌创作,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B.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C.提倡男女平等的爱情D.提倡文学创作平民化
2020-12-15更新 | 198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九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有学者在诗词库中对宋明时期的诗、词、风、曲、骚、偈、联等文学体裁的作品进行关键字检索,得到如表结果。该结果可用于说明,宋至明
朝代关键字作品数量
3640
3270
2100
2760

A.土地兼并日益加剧B.文化艺术逐渐衰落
C.经世致用思潮兴起D.商品经济影响扩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早年以规谏社会的讽喻诗为主,中年政治上遭遇挫折,书写恬揽寡欲的月适诗,晚年隐居龙门香山追求知足知耻境界。白居易诗歌创作风格的转变反映了当时
A.儒学地位下降B.佛道影响广泛
C.三教并立与融合D.社会动荡不安
4 . 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2021-06-08更新 | 12036次组卷 | 92卷引用:重庆市两江中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意识形态的统一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知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四年苦役)。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
(1)材料一中李斯建议焚书的目的何在?
(2)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与材料一相比在实施手段上有何差异?
(3)李斯与董仲舒的上述主张施行后产生的社会效果有何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020-10-2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唐代科举以诗入试后,诗歌中经常可见歌颂帝德、盛赞礼乐、称贺祥瑞等内容,也多有士人抒发渴望被举荐提拔、盼望及第之情。材料反映试诗制度
A.提高了百姓的文化水平B.推动了诗歌创作功利化
C.成为了入仕的唯一途径D.体现了唐诗生活化倾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周代的采诗官每年春天深入民间征集抒写民情民愿的诗。“采诗,采取怨刺之诗也”。国家如没有重大的政德和军功事件发生,泛泛的歌功颂德作品被视为“下作”,不在征集采撷之列。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矛盾日益激化B.统治者高度重视民情
C.诗歌题材比较单一D.政治统治出现衰败趋势
8 . 【儒家思想的演变】

材料一   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皆有儒生弟子传承。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途。

——据《汉书·儒林传》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隋文帝从巩固中央集权出发,推行以儒学为本、三教并用的政策,“超擢奇隽,厚赏诸儒,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得以复苏。

——据《隋书.儒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与隋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历史背景之异同。
论述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风骚”是先秦时期两部诗集——《诗经》《楚辞》的简称,经过后人的阐释,它们代表了中国文学的两大传统。“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要求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关注国计民生,关注民情风俗,肩负起政治伦理的重大使命。“骚”指的是《楚辞》中的《离骚》,后人更多地关注它浪漫无羁的艺术想象和瑰丽丰富的辞采,关注它无与伦比的艺术美。如果用“文质”这一对概念来概括“风骚”的风格,那么“风”代表了“质”,而“骚”则代表了“文”。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的文学其实是沿着楚骚的路子走下来的。到了唐代,以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对六朝以来偏爱声律、辞采、对偶、用典等艺术形式美的诗风深为不满。实际上,唐人并没有完全抛弃楚骚传统,而是将“风”“骚”两大传统融汇在一起。

——据陈桐生《大视野下的文学研究——读<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等


运用所学中国古代文学相关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肯定、质疑和修改均可),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0 . (2020·山东聊城二模·3)“混同家国帝业孤,贤良察举孝廉出。品流中正曹家旺,南北朝堂府邸舒。歌赋诗词八股义,晨钟暮鼓五经书。天元回眸悄南顾,江左寒门起士儒。”这首诗描绘的是
A.君主专制的加强B.选官制度的变化
C.八股取士的危害D.朝代更迭的频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