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历代王朝不断调整君权和相权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不久,就听任窦太后罢免卫绾的相位;接着,又在建元二年和建元六年,分别免去窦婴与许昌的相职。6年之中,他便轻而易举地免去三相。接着,他又将丞相“主臣”“除吏”的用人权力收归己有;旋即设尚书令,分去了丞相拆读、审议天下奏章的权力;还让随侍左右的年青侍中参议朝政,以为牵制。这样便结束了丞相独尊、皇帝垂拱的现象。

——屈小强《盛世情怀:天汉雄风与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宋时期宰相中科举出身者的比例

时期宰相中科举出身的人数(人)宰相中科举出身者的占比(%)
唐宪宗时期2956
唐穆宗时期1451
唐敬宗时期787
唐文宗时期2475
唐武宗时期1580
唐宣宗时期2387
唐懿宗时期2181
北宋时期7190.1

材料三   内阁的正式建立是在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成祖即位之初,解缙、黄淮等并值文渊阁,参与诸如有关和战、立储、用人、征调或蠲免赋役等重大军国政务的审议,辅佐皇帝。当时殿阁学士和部院大臣相比,阁臣官秩不过五品。阁臣常有三五人或六七人,不拘定数。

——李坚、王本浩《中国行政管理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措施。
(2)指出材料二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其反映的社会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内阁制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历代王朝加强君权的基本策略。
2023-02-1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铜梁一中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资产阶级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即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三   民族主义思潮源自近代西方历史文化语境,其在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成为思想家们忠诚信仰的理论来源。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近代中国在它的旗帜下,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历史使命,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丰富。梁启超等人鉴于传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者们是中西方思想碰撞中位于前沿的先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探索者和领路人。

——摘编自郭建民《民族主义的近代中国化:过程、特征与类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西方民族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并简述其意义。
3 . 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相知”,更是“相亲”的。古老文明的智慧更可以照鉴未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秦国郡辖县制度的形成,大概要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秦汉郡县的机构庞大,人员众多,但塔顶是至高无上、独揽大权的皇帝。罗马帝国的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皇帝控制了行省主要官员的任命,对行省监督也趋于严格。

——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秦帝国和罗马帝国均重视法治的相似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当今国家治理的启示。
2021-05-12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铜梁区铜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       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2019-01-30更新 | 3087次组卷 | 33卷引用: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才皆足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此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

——(王安石《临川集》)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四:胡适,这样热心倡导西化的人,在1914年的《留美学生年报》中居然发表了一篇《非留学篇》,发出这样的惊人之语:“留学生,吾国之大耻也!留学者,过渡之舟楫而非敲门之砖也;留学者,费时伤财事倍功半也;留学者,救急之计而非远久之图也。”

材料五: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派遣学生留美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和时代背景,概括指出胡适对留学问题态度的原因。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017-08-04更新 | 2573次组卷 | 38卷引用: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从周公“以德配天”、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从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其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到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这些闪耀着分权制约光芒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思想及其实践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君主专制,但对封建君主专制多少起到一定限制用。……近代中国的分权思想来源于西方,雅典权力制约机制自梭伦改革始,如公民大会的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陪审法庭主要职能在于司法,但它同时也拥有一定的立法权。

——据黄毅《论中国古代限制君权的思想》

材料二在西欧中世纪则出现了一些宪政雏形,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了分权与制衡原则。19世纪中叶,清朝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和变形,这种局面为近代军阀分裂割据埋下了伏笔,但也使讲求经世致用、注重社会实际的地方督抚大员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领导者和推动者。20世纪初立宪派主导的分权立宪运动迅速开展起来,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革新力量,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化政治进程,对清王朝的覆灭起了重要作用。

——据傅兆龙《国家权力制约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雅典分权的特点。

(2)据材料二及所学归纳近代西方权力制约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3)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政府权力演变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8 . 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共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制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民建立了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                                                ——《美国的历程》
(3)依据1787年宪法,所建立的“新型的共和国”是如何解决上述弊端,同时又避免专制政体的?

材料四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4)依据材料三,概括归纳列宁心目中的无产阶级政权有何特点?
材料五       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和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摘自建国初期民盟主席张澜的一次讲话


(5)材料五中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在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具有怎样的地位?

9 . 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财产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

——罗马法

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七表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于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第九表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人权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法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任期四年,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一律两名,任期六年;众议员任期二年,按各州人口比例选举产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据1787年《美国宪法》整理

(2)根据材料二归纳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了哪些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法制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的一切权力属于城乡劳动者,由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行使。

——据1936年《苏联宪法》整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6年《苏联宪法》制定的背景及其意义

2017-08-2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目标,主要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等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开启了近代中国与列强的不平等关系。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进而追寻现代化之路,这种追寻在晚清时期经历了“求富自强”、“变法自强”、“立宪自强”三个阶段的演进。然而,中国早期现代化仅仅是清廷及部分社会精英主导的有限变革,未能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长远发展。

——摘编自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1912年至1920年间,中国现代化进一步推进。……据统计,从1912—1916年间,从南京临时政府到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5万元;而自1914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总额为11743万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和面粉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摘编自《中国年鉴》

材料三   “一五”期间施工建设的工矿建设单位有1万个以上,苏联援建的156个重大建设项目中,有135个已经施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援建的68个工程项目中有64个已施工。工业建成的重要项目包括鞍钢三大工厂、抚顺铝厂、哈尔滨量具刀具厂、长春汽车制造厂、山西榆次纺织机械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大连化工厂、佳木斯造纸厂、北京国棉一厂等。开始施工建设的重要工厂有洛阳轴承厂、哈尔滨轮机厂、武汉重型机床厂、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床厂、武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吉林肥料厂、吉林涂料厂、兰州炼油厂等。大规模工业建设取得宏伟成就,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 “一五”期间新建铁路33条,修复干线和企业专用线共约1万公里。

——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现代化三个阶段的具体历史事件,并评价“求富自强”这一阶段的现代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阐述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2024-03-2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铜梁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