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晚唐起,尤其在宋代,多层次、网络状的地方市场日益发展,形成由北方市场、东南市场、蜀川诸路区域性市场和西北市场构成的宋代区域市场。其中东南市场一方面有长江作为贯通全区的东西大动脉,另一方面又有汴水和江南运河与北方市场相联。这个市场又同南海诸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廖伊婕《宋代近海市场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由于江南是全国市场的核心,许多长途贸易终点大宗商品的最大市场也集中于江南。这些市场包括最大的稻米和木材市场(苏州)最大的豆货市场和麦市场(上海)最大的棉布市场(苏州和松江)最大的丝织品市场(苏州、杭州、南京)和最大的生丝市场(南浔、双林、乌青、菱湖)。最能代表江南在全国商业中的这种中心地位的是苏州在全国粮食贸易中所处的领导地位。由于这种中心地位,江南米价不仅影响到区域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而且也影响到全国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也正是因为在全国市场中的这种中心地位,江南能够将全国商人吸引至此。

明清时期全国与江南地区重要的商路示意图


——摘编自李伯重《十九世纪初期中国全国市场:规模与空间结构》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至清末,上海与全国各主要口岸间已形成比较固定的外贸转运网络。……这些主要口岸每年平均占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的95%以上。九江的绿茶,汉口的茶叶、牛皮、猪鬃、芝麻,宁波的湖丝、茶叶、棉麻,芜湖的蚕丝等大宗土货都运往上海出口。对上海来说,有些口岸只是其外贸转运的一小部分,但是对于这些口岸来说,依赖上海外贸转运的程度非常高。

——摘编自唐巧天《论晚清上海作为全国外贸中心的影响力(18641904)》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宋至明清贸易格局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上海贸易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2022-05-1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监……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浸入其器物。”汉和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如故……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这种变化反映了
A.政府对工商业的控制在放宽B.工商业者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受到遏制D.汉代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北京政府顺应工商界的要求,先后制订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法规。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政府时期颁布的76项经济法规中,内容包括工商矿业、农林牧渔、交通运输、银行金融、权度、税则、经济社团等方面。张謇言:“当此各业幼稚之时,舍助长外,别无他策。而行此主义,则仍不外余向所主张之提倡、保护、奖励、补助,以生其利,监督制限,以防其害。”上述立法原则与经济政策导向在民初大体得到了遵循。后袁世凯时期,军阀派系争战不断,北京政府权威尽失,在经济法制体系建设方面乏善可陈,更遑论有长远规划与建设。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以此作为改革目标。1993年修改宪法时,将1982年《宪法》第15条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亟需商事立法的规范,自九十年代以来,商事立法驶入高速行驶的快车道”,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商事法律密集出台。经济法制建设的立法理念与市场经济观念高度契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立法理念基本被挤出立法过程。加入WTO为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经济法制与国际规则“接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世贸规则倒逼国内法制改革,我国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开展大规模修法和法规规章清理工作,涉及30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19万件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摘编自陈甦《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法制的互动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经济立法与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立法的异同,并分析民国初年经济立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立法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当前中国经济立法的认识。
2022-04-30更新 | 451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49年底,中国国营企业在全国大型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已达40.3%,国营经济拥有全国发电量的58%、原煤产量的68%、生铁产量的92%、钢产量的97%、水泥产量的68%、棉纺产量的53%。这些情况
A.表明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B.呈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征
C.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D.为公私合营作了股权重组示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两汉时期.官吏将救灾济荒视为官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执行荒政时偶有假托诏书的行为,若其出发点是救民于苦难的,帝王在不违行法律精神的前提下,可以不追究、处罚他们,甚至给予一定的薄赏。这一现象表明,汉代(       
A.国家治理具有灵活性B.官僚政治逐渐走向成熟
C.专制皇权受到了冲击D.法家思想指导日常行政
2022-04-26更新 | 527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八议”制度源于周朝的“八辟”制度,秦时因法家学说占主导而被废除,西汉时被再次采用。曹魏时,陈群等人将“八议”制度首次写进法典,后为各朝律法所沿用。据记载,魏晋时期,“八议”导致“王侯子弟皆长而骄蹇不法”的事情屡见不鲜,《北史》中也有北魏大臣获得“八议”特权而骄横的记载。如权贵杜恕虽犯法但因其父杜畿曾经“受诏作御楼船,在陶河试船,逼风没”,只是被免为庶人,贬谪到章武郡。魏晋时期,“诏教与东阳王教同人八议,永受复除”,诸如此类皇帝授予宗亲和大臣“八议”之权的例子也十分常见。魏晋虽然在律法中规定了“八议”,但多语焉不详,法律多为具文,直到唐代,《唐律疏议》对“八议”适用的范围有所限制,才对“八议”的适用情况进行明确的规定。

——摘编自张潇《浅柝魏晋时期“八议”制度的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八议”制度的缺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时期“八议”制度确立的原因。
2022-04-23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收租图:粮仓前的广场上,仆人们忙着清点粮食入仓,有二人端坐席前监收。此图可以用来探究当时的
A.精耕细作技术B.小农经济形态C.商品贸易规模D.土地经营方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魏晋时期,征召是士人入仕的途径之一。大臣联名建议征召贤士时,皇帝则要求“访于本州评议”;官员在荐举书中也有“谨条(列举)资品,乞蒙简察”的说法。这体现了该时期
A.官员考核趋于严谨B.品评风气影响选官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D.世官制度遭到冲击
2022-04-21更新 | 636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据日本专家研究,春秋时期吴国人称稻为“粘”,而日本称稻为“伊乃”,韩国称为“那拉克”,越南称为“乃普”,都有“n”的音,这些词语应当同源。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A.南方的稻作文化得到广泛传播B.华夏观念得到了周边国家认同
C.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进步明显D.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
2022-04-20更新 | 179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世纪80年代以后,以茶叶、生丝等为大宗的中国传统国际贸易,接连受到打击,不少曾赖以发达的商人资本遭到重创,如“红顶商人”胡雪岩等。而新式商业,如五金业、洋油业、眼镜钟表业、颜料业、西药业等迅速崛起,造就了一批江浙籍的富商巨贾。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
A.中国的外贸由出超变为入超
B.官督商办的洋务企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遭到遏制
D.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受到世界市场影响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