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是英国由封建国家向现代化民族国家转型的重要阶段。在与罗马教廷的博弈中,英国确立了王权的至尊地位,建立起了以君主为核心的统治秩序。在经历英法百年战争和红白玫瑰战争之后,英国基本结束了跨海而治的局面,国家的政治边界日渐清晰。英语成为民族语言,官方批准的英文《圣经》也得以颁布。通过礼拜仪式的规范和统一,营造各种宗教活动氛围,构筑起民众共同的宗教文化基础。国王们对内妥善解决了宗教问题,避免了各阶层、利益团体间的冲突,维护了社会稳定;对外避免战争,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以及现代化国家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摘编自张墨雨《论都铎王朝时期王权主导下的英国民族国家建构》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共中央精心筹划和组织国庆日纪念活动。1950年国庆日中央人民政府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阅兵。示威游行是国庆纪念中一项重要活动,声势浩大的群众队伍和军队通过高举政治领袖肖像、高举和呼喊政治口号等形式表达内心情感。国庆日遍布城市和农村的各类纪念会,是政府表达诉求和进行政治动员的重要场域。国庆节前外交部门会邀请友邦代表来华观礼,友邦也会派代表团进行国事访问和经贸交流。此外中国在各国驻华使馆召开纪念会,届时所在国家的政要也会应邀参会,在共庆中国国庆的同时展现两国邦谊。

——摘编自周游《节庆、认同与动员—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庆纪念研究(1949—195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都铎王朝时期英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庆日的各类纪念活动,并说明其对于构建政治认同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认同的认识。
2024-06-06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十年(1671年),川湖总督蔡毓荣提出将原定的招民700名升官改为300名即升,又将起科年限由三年延长到五年,并宣布各省贫民携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大规模的移民入川由此而展开,后又准许移民入籍子弟参加科举。湖广移民捷足先登,首先占据距离长江最近的地点进行垦殖,后来的其他省移民遂逐渐向长江腹地进发。雍正五年,川陕总督以湖广、江西等省逃荒者携家入川者多,奏请安插,却受到申斥。朝廷认为这些流民“良奸莫辨”,规定“四川州县将入川人户逐一稽查姓名、籍贯”。乾隆中期以后,大批汉族流民进入四川的边缘山区。嘉庆二十五年,四川人口达到了2000万,已是明代末年人口峰值的4倍,很多州县已“无荒可垦”。至道光初年,迁入陕南的四川移民及其后裔已经达到了60万人之多,同时迁入云南、贵州的川人也不在少数。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移民史》

材料二   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1991年底全面调查统计,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共20个县(市、区),116个集镇、人口113万、工矿企业1599家、1000余处文物古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库区实际可供移民使用的可垦荒地仅有七万亩。安置移民必须从库区实际情况出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在二、三产业中寻求移民安置的出路。对淹没的企业进行搬迁补偿并考虑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同时国家批准三峡库区为“三峡经济开放区”,享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某些特殊政策。移民安置中,应充分考虑为移民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必要保障,并且明确地将致富奔小康作为移民安置的目标。城镇迁建的难度大、周期长,因而城镇搬迁先行,特别是基础设施先搞,有助于及早发挥新城的经济功能。

——摘编自《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三峡工程四川库区移民安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意见的通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四川移民潮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代四川移民相比三峡移民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移民问题的认识。
2024-04-08更新 | 254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3 .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利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刀,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的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机构)。

——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和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摘自法国《人权宣言》

材料三   17647月,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

——摘自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

材料四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21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材料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2020522日)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四、五、谈谈我国推动编纂民法典的有利因素及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后来,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结党营私。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同时,他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迁徙豪强的办法,把他们迁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并利用以严酷著称的官吏诛杀豪强。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第一条就是对“强宗豪右”的限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第5版·上册

材料二   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的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等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地方治理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看法。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对外政策全面调整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行的,其基本标志是1982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确定为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

二是在中国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又增添了新内容,即不结盟。

三是淡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高到突出的地位,用以发展同世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

四是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同时实行对外开放。

五是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经贸、科技的合作与交流。

六是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七是充分运用中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国际地位,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摘编自郭德宏、王海光、韩钢《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外交政策调整后的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意义,并谈谈国家对外政策的调整应遵循的原则。
6 . 文明共享·命运与共
(1)某校开展“世界文化遗产览胜”主题活动,请你参与策划。
环节一:图片展示布置。将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与地图所示文明区域相匹配(填涂字母)


环节二:遗址简介说明。根据下列图文信息,完成表格(填涂字母)
历史遗产简介说明
文艺复兴发源地之一
古埃及法老集权统治的体现
古代城邦国家重要遗址

材料二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使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阿拉伯哲学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对欧洲近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资本主义在全球商贸活动与世界市场的开拓过程中,制定了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扩张的国际交往规则,影响持续至今。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虽然带来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但是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实现。

——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材料四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等思想内涵,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结合起来,超越了一国一域的狭隘范畴,也超越了强国必霸、大国冲突的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窠臼,实现了对国际关系发展规律的创新认识和升华。

——摘编自张清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外交意义》


(3)概括材料三中关于现代世界秩序形成的观点。结合材料四,谈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
2023-07-15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热身考历史试题
7 . 纵观中国政治文明历史,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二191111月,孙中山在与《巴黎日报》记者谈话时说:“中国由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各省气候不同,故人民之习惯、性质亦随气候而为差异。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相宜。”但在实践中,……武昌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内地18个省中即有14省与上海一地举起义旗,脱离清廷,宣布独立。在这种“独立”中,不少军政府、都督受地方主义影响,拥兵自重,有割据之意。

——辛向阳《百年博弈: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100年》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代中国选择中央集权政治道路的合理性。结合所学知识举二例进行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主张及其结果。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前人们常说:宋朝的历史太窝囊。然而,却有两句打油诗:人云宋史本病史,我谓宋史亦壮篇。其实,两宋历史有其很不窝囊、很值得中国人引以为荣、引以自豪的一面。第一,宋代横比当时世界各国,均在其之上,处于领先地位;第二,宋代纵比前代,亦超越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汉朝、唐朝之后的又一座新高峰。以上两点可以称为对两宋历史地位的两个基本估计。一言以蔽之,宋朝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先进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次经济腾飞,一次文化高涨,足以同汉、唐前后辉映,相互争妍丽。

——摘编自张邦炸《瞻前顾后看宋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谈谈你对宋代的认识。(要求:观点正确,论述合理,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的英国,越来越多曾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进入中等阶层生活,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在大讨论过程中,“有益的奢侈”理论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追求生活舒适和便利,同购买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曼德维尔(1670-1705)更是将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峰,他将奢侈品宽泛地定义为“一切并不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公开反驳所有对奢侈的指控,认为奢侈是一项公共福利,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人们沉溺于奢侈品能够推动商业的扩展和穷人就业。这场大讨论使人们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大讨论也使人们意识到,奢侈消费为产品革新和时尚与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大量机遇。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洋货凭借其质量与价格的吸引力,在市民追求社会地位与时尚潮流的过程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然而热衷于选购国货,并希望借此实现国强民富的观念也长期影响消费潮流。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积极举办国货展览会,并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社会上也出现了要求商店销售国货并禁售洋货的呼声;与此同时,中华总商会以及各地商会纷纷颁布有关国货销售的章程;当时的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宣传国货;1932年,国民政府宣布将次年定为“国货年”。国货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对普通民众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摘编自谭玉秀、范立君《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消费观念的转变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20世纪30年代国货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英中消费观念转变进程中得到的启示。
2023-11-30更新 | 631次组卷 | 10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严复是最先在中国发扬德、智、体三育并重的维新人士,他很看重体育,认为“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较系统全面地提出了各级学校体育应有的措施。梁启超认为要使国家富强,“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他也认为“尚武”是新国民的特性之一,因此他非常重视尚武精神和学校体育。这些思想对于近代学校体育的兴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王子琪《中外学校体育发展史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卢梭对古典主义教育残害人的心智发展深恶痛绝,他认为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他继承洛克体育教育应遵循“顺应自然与理性约束的原则”的思想,以自然状态为标准开展体育教育活动,他选择设定乡村为儿童成长环境,因为乡村的自然环境更接近自然状态。他将“身体——感官教育”作为儿童教育重点,强调教育者必须注重儿童的身体锻炼,主张遵循儿童的自然天赋和自然意志训练官能。卢梭站在社会意义视角,认为体育教育要磨炼人的意志品格,以此抵制过剩体力带来的妄动,抵御邪念的无限发展,最大程度上保持人类“生理”与“道德”上的孤独,成为身心健全的人。

——摘编自吴永全、陆小聪《扭曲的身体与自然的体育——卢梭体育教育观的整体面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体育教育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体育教育观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