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思肖(12411318),号所南,福建人,南宋学者、画家。少时勤奋,侍父读书,明忠孝廉义,14岁中秀才,后又考取太学生。宋亡后,不肯仕元,改名“思肖”,暗寓思赵宋。他画兰不画土,人问其故,则曰:“一片中国地,为夷狄所得,吾忍画耶?”一生写爱国诗歌400余首。晚年隐居苏州,邑宰“胁以赋役”索一幅墨兰,他答曰:“头可断,兰不可得!”逝世前,将田产交托寺庙,用作祭祀家人和接济乡邻。元末直至清,多人为他作传,成为“遗民”的典范。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在《国画中的民族意识》里,称赞郑思肖是“民族意识浓烈的人”。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记者招待会回答台湾问题时,引用其诗作“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摘编自《苏州府志·郑所南小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郑思肖的人格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后世研究郑思肖的价值。
2024-04-28更新 | 2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2 . 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女性文学家,她们除诗、词、文、赋外,还在散曲、戏剧、小说及文学评论等方面多有创作,并有杰出者编选出版,有甚者还大胆与男性作家交流。促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明清江南地区(     
A.男女平等意识浓厚B.市民文学兴起
C.女性文化普遍提高D.商品经济活跃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时期,音乐是贵族教育中的重要的项目,一切典礼里都有音乐。当时孔子听了韶乐曾经“三月不知肉味”,他的教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讲音乐和前人不同之处在于他特别注重音乐的感化力,他确信音乐不独可以陶冶个人的性灵,并且可以改变社会的品质。为尽量发挥音乐的道德功用,他有两种主张:第一,音乐要平民化,他的门人子游做武城宰,便弄到满邑都是弦歌之声。第二,音乐要受国家统制,低劣的音乐要被禁绝,当时郑国的音乐最淫荡,所以他倡议“放郑声”。

同时期的雅典知识分子也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都重要,音乐能滋润人的心灵:“外观之美,音韵之和,能深印于儿童之心。其所引入者为善,则其将来发表于外者也为善。所引入者为恶,则其发表于外者也为恶。凡音乐上得良好之学问者,则其辨别美恶,仿佛出于天性”。亚里士多德也在《问题篇》中指出:“音乐在本质上是令人愉快的,在和谐的乐调和节奏之中,仿佛存在着一种和人类心灵切合或血缘关系”。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中西方对音乐教育的相同认识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孔子提倡的音乐教育与古希腊的不同,并结合所学予以简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谈谈你对孔子“放郑声”的认识。
4 . “和亲”是中国古代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方式。唐代和亲多达27起,终唐一朝,东起海隅,西达大漠北至碛北,都留下了和亲公主的足迹。下列诗句中赞同和亲政策的是(     
A.早得用蛾眉,免陷边戍卒B.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C.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虏雏更多D.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尘为和戎
5 . 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萨克雷咏唱道:“机器在运转不息——英国的这些征服的武器...战胜了波涛和大地,靠它们航行、织造和耕犁,洞穿了绵亘不断的丘陵,横跨过重洋万里。”该诗反映了英国(       
A.机器生产对生态的极大破坏B.凭借着工业优势向外拓展
C.以战争为主要手段殖民扩张D.工场手工业获得迅猛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唐诗中有大量描写自然山川的诗作。从地域上看,神奇秀丽的江南、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原、奇峭险峻的巴蜀、壮美奇异的边地山水风光尽收其中。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的诗里,处处体现出诗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些诗作(     
A.丰富了古代诗歌的体裁B.体现出对藩镇割据无比痛恨
C.反映了唐代经济的繁荣D.有利于加强国家认同的观念
2022-10-28更新 | 941次组卷 | 15卷引用: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发生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此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苏轼在御史台受审。这反映出
A.北宋监察体系非常严密B.“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C.御史台加强中央集权的职能D.苏轼对移知湖州个人情绪突出
2021-12-1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