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1 .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带来的危害。
(2)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2019-02-23更新 | 599次组卷 | 3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天立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滨下武志教授在其著作《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中认为,7世纪至13世纪的亚洲存在着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和朝贡贸易关系,并以这种关系为基础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这一经济圈在亚洲的人、财、物流动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认为,朝贡体制的根本在于“它是国内基本统治关系即地方分权在对外关系上的延续和应用”。但是,“与统治关系相比,朝贡贸易体制的根本点是靠贸易关系在支撑,实际上是更加多面的、多层次的、具有包容异质因素作用的一种体制。”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货”。


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关于朝贡贸易的观点予以说明。(要求:归纳材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并围绕这一观点予以说明。做到史论结合,观点明确)
2021-08-2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16届高三二诊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管仲在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时就曾极力推行鼓励人口增加的政策,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国语.齐语》),驱使男女早婚早育。

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是最早详细论述人口问题的思想家。他主张,缺少人口耕种的土地,只是一种得不到收获的“虚地”,要生产处足够的衣食必须用“力”(劳动),而“力”则来自劳动人口,所以,贤明的统治者应当使国家富,人口多,“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

——摘编自(《墨子.节葬下》)

材料二

1798年,英国人口理论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一书中指出:人口增长速度快于食物供应的增长速度,将会导致食物不足,引起贫困、恶习等出现。他主张采用道德抑制(晚婚、节育等)、积极抑制(贫困、战争等)来使人口减少到和生活资料相平衡。马尔萨斯反对社会改革论,认为社会中的贫穷和罪恶并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而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只有保持财产私有制以及各人担负起养育自己孩子的责任,才能使人们自制,不至于生殖过多的子女。他竭力反对当时英国实行的济贫法,济贫法使不能独立维持家庭的人也将结婚生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在欧洲轰动一时。

——摘编自《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评价与中国人口问题》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苏联由于残酷的战争导致大量人口死亡,为了恢复经济,苏联采取了奖励多生多育的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照搬苏联的人口理论和人口政策,在政策和舆论上主张学习苏联奖励多生育的做法,对多生孩子进行鼓励,并在1959年批判了主张控制人口的学者马寅初,到1970年,我国的生育政策基本处于放任状态。到1978年中国人口达到9.63亿。

1982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者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要求生育两胎的,经过审批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不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生三孩。中央将计划生育做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同时,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摘编自网络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和墨翟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人口问题观点以及马尔萨斯所代表的近代欧洲社会关于人口问题观点各自产生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三,归纳新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趋势,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政策制定的认识。

2017-05-1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17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4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75年,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拜会直隶总督李鸿章,两人就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如下一番对话。李鸿章问:“中西学问如何?”森有礼说:“西国所学十分有用,中国学问只有三分可取,其余七分仍系旧样,已无用。”李鸿章听后问:“日本西学有七分否?”森有礼答:“五分尚没有。”李鸿章微微一笑:“日本衣冠都变了,怎说没有五分?”森有礼说:“这是外貌,其实本领尚未会。”李鸿章说:“对于近来贵国所举,很为赞赏。独有对贵国改变旧有服装,模仿欧风一事感到不解。”森有礼答道:“我国旧有服制,宽阔爽快,极适于无事安逸之人,但对多事勤劳之人则不完全合适。”李鸿章道:“贵国舍旧服,仿欧俗,抛弃独立精神而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不感到羞耻吗?”森有礼坦然道:“毫无可耻之处。我们还为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决不是受外力强迫而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自古以来,对亚洲、美国和其他任何国家,只要发现其长处就取之用于我国。”李鸿章断然道:“我国决不会进行这样的变革。只是军器、铁路、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长之处,才不得不采之外国。”

——摘编自金满楼《近代日本的西化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李鸿章、森有礼关于改革的看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人的看法进行评价。
2024-05-13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凉山州高三下学期三诊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实行的授田制“可以把所受之田作为世业传之子孙后代”,授田皆来自国家,这是战国时期的基本土地制度。在统一全国前后,秦的土地私有现象越来越多。汉承秦制,汉初的民田制度有大量土地继承、买卖和赠送的规定,一直到东汉末年“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曹魏让其军队和招募贫民、流民开始大规模屯田,蜀汉和东吴政权也都纷纷仿效。西晋对军屯仍非常重视,东晋亦同样如此。西晋八王之乱后,在国家掌握大量土地的情况下,北魏孝文帝实行了均田制,每户的受田划分为国有土地(露田)和私有土地(桑田),桑田数量相对较少,这种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可以说是战国授田制的改版。以后,无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还是隋朝和唐朝,都相继推行了均田制,唐中期后便逐渐让位于更有效率的土地私有制。

——摘编自晋文《秦汉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的嬗变》

材料二   15、16世纪开始的英国圈地运动,是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市场指向的土地确权运动,把具有庄园共同体性质的混合土地所有制界定为私人土地产权,颠覆了中世纪的基础。大农(富农)-乡绅阶层是圈地运动的发起人和不懈的推动者,货币赎买、产权交换和协商等大农主导下的协议圈地大规模地更新了耕作方式。领主利用土地契约的时效性圈占土地,一旦租约期满,可以与佃户商议续约,也可随时收回土地。契约圈地外,领主还凭据法庭的认定圈地即法庭圈地。总的看这都是经济行为,通常在合法范围内,是圈地的主流,18世纪发展为“议会圈地”则属水到渠成。强制性非法圈地凭借强权和暴力,无视和践踏佃农的土地权利的情况所占比例较小。圈地运动断断续续的经过几个个世纪使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推动了土地市场化和农民的社会化。

——摘编自侯建新《英国史上的农业变革:圈地运动与土地确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战国至隋朝土地所有制及表现形式的演变过程。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变化相比,英国圈地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土地变革的启示。
2024-05-1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凉山州高三下学期三诊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目睹欧洲一战的野蛮以及中国西化过程中暴露出的弊端,严复突破了器物、制度的局限,进入思想文化的深层领域,寻找西方富强的原因,提出了“援西入中”的思想启蒙方案,借助西方思想来探索中国现代化路径,最终形成以“文明社会”思想为核心的建设现代理想国家的蓝图。严复据此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要以文明为指针,广泛吸取中西方发展的有益成果,拒斥当时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宗法主义,因为中国的发展“期于文明可,期于排外不可。”严复呼吁中国应该全方位地给予民众自由。在社会自由方面,强调在不侵犯他人权利和安全的范围内,个人可以拥有充分的自由;在经济领域,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在公共领域,呼吁出版和言论自由;在政治维度,提倡争取政治参与的自由,设立京师议院和地方自治的方式培养公民能力,逐渐过渡到民主制。

——摘编自郑莉《中国式现代化路径探索:以严复现代化思想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文明社会”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严复“文明社会”思想产生的原因。
2024-05-25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凉山州高三下学期三诊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卢永根(1930年—2019年),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其相关研究被学界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他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13年的华农校长。他打破学校面临的人才断层困局,给有能有为的年轻人拓展了广阔天地。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教师,卢永根同样以他的一腔爱国热情去教育和感染他的研究生、青年教师和出国学习访问的学者。温思美、彭新湘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也正是在他的感召下,放弃了国外的优越生活,回到祖国,来到华农,成为各自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2017年3月,卢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宾教授将毕生积蓄合计880余万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

——摘编自《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概括卢永根院士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永根院士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2024-01-02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职业技术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地方官员政绩被制成计薄,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计薄,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隋唐时期,尚书省吏部主管考课,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将道德考课与具体事务的考课有机结合起来。宋代由审官员和考课院负责,沿袭唐朝的考课标准,还制定了专门的《元丰考课令》《考课法》等考课法规。明代考课由吏部会同都察院主持,依据《大明律》《考察通例》等进行。清代以“四格八法”为标准,分为对京官的京察和对外官的外察两种,考满法为一年一考,三年为满,以考核结果决定官员的升迁或降、调。

——据朱伟华、徐璋著《中国古代职官考课制度特点初探》

材料二   1938年,毛泽东要求“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1941916日,中央军委作出指示:“今后提拔干部,必须以德(对革命忠实)才(工作能力)资(资望与斗争历史)兼顾,不以斗争历史为唯一的或第一的标准。”党的七大将这些标准加以系统概括。

——据孙秀民《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政策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官员考课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价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政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兰茂(13971470年),字廷秀,号止庵,外号和光道人,明代云南地区医药家、音韵学家、诗人、教育家、理学宗匠。兰茂从事药物学和医学,是从为母亲治病起,立志学医,一发而不可收。兰茂所著《滇南本草》是一本药物与方剂结合,便于使用,有独创性的药物学专著。《医门揽要》共二卷。上卷专论脉法,载望、闻、问、切四诊,总论及脉诀歌。下卷论方症,主张疗疾要从实际出发,诊断要全面慎思。21世纪以来,云南省内外医药学家对《滇南本草》的多种药物经临床配方应用,证明确具特效。比如驰名中外的云南白药,专治风湿的虎力散,祛风除湿的肾福宝,专治偏瘫的灯盏花等等,都是各医家和药厂采用《滇南本草》的药物配方研制的。兰茂还是滇地开馆教学第一人,开始在云南启蒙文化,他治学严谨,身体力行,孜孜不倦。他提倡道德文化教育,推广普通话音韵。成了当时滇中地区受人景仰的民间教育家。

——摘编自《兰茂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兰茂在医学和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兰茂取得上述成就的因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代王朝吸取了秦朝的教训,中央政权为了减少管理成本,行政力量一般只延伸到县一级,再往下的管理权交给基层自决。但导致地方上存在着各种利益小圈子。明朝朱元璋针对中央的命令在基层执行难度大等问题进行改革。对于县以下的组织以一百户为一个单位,其中每十户编成一“甲”,从中选出一户为“甲首”,作为管理者;再设置一名“里长”,负责管理十个“甲首”,并直接向县衙汇报。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代表政府征缴税粮。无论是“甲首”还是“里长”,都不是上级官府指派,也不是由基层选出,而是实行轮换制。在一百户人家中,按照富裕程度(主要是人口和收成)排出次序,前十名的人家轮流担任“里长”,每户任期一年;第十一到二十名的人家轮流担任“甲首”,任期也是一年。这招看似让基层更分散,但实际上因为“群龙无首”,基层组织对中央的“抵抗力”便被进一步削弱。

——摘编自爱影《“皇权不下县”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基层治理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基层治理改革的影响。
2023-12-2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