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甘蔗原产热带,于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榨取“柘浆”直接饮用,或作为水果生啖。…唐代以前,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国石蜜”产于西域,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宋元时期,产于南方的糖霜在此时不但乘船北上,哺育北方省份,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这一朵小荷,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意为“中国的”。

——李颖《丝路“糖史”》

材料二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中海沿岸地区生产的蔗糖一直成为北非、中东和欧洲大陆的供应基地,直到16世纪晚期新大陆殖民地的蔗糖生产渐入佳境后才结束。…哥伦布于1493年开启第二次远航,在非洲加那利群岛的短暂停留让他首次将甘蔗种植技术带到了气候环境适宜其生长的新大陆,落脚,点是西班牙殖民地圣多明哥(今多米尼加首都),而后再由此地运往欧洲。16世纪,在西班牙的新大陆殖民地及葡萄牙治下的巴西等地肥沃的土地上,遍布着一望无际的甘蔗田以及数以千万计的黑奴。…眼见西班牙在美洲赚得盆满钵满,英国和法国按捺不住,不仅开始打劫西班牙商船,还对其领地进行蚕食和瓜分。17世纪初英法两国也各自开始建立西印度群岛殖民属地,种植甘蔗并在加工成糖浆后贩运回欧洲。…蔗糖产量稳步提升,如1655年就有283吨“白黏土糖”和6667吨“黑砂糖”在英国殖民地巴巴多斯生产出来,这之后至19世纪中期,蔗糖在英国和其殖民地范围内可以自给自足。

——颜婷《甜蜜的力量一从“糖史”看世界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糖业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方糖业发展相关的历史现象。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交往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代主要王朝在鼎盛时期的治理体制

王朝治理体制
郡县制(偏向于中央垂直管理)
西汉逐渐统一为郡县制(边疆地区:设郡,郡以下设置道和属国,分封其首领,因俗而治。)
东汉郡县制(边疆地区的治理与西汉大致相同)
西晋郡县制与间接统治并行
郡县制(偏向于中央垂直管理。隋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废诸州总管府,集地方兵权于中央,郡县微弱,无力对付地方叛乱。)
郡县制(边疆地区设羁縻府、州、县,册封其首领,令其自行管理)
北宋中央垂直管理与郡县制相结合(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州、县、峒,授予官爵,令其自行管理)
郡县制与间接统治并行(边疆地区设置土司,任用土官,允许世袭)
逐渐形成统一的郡县制(边疆地区沿袭元代“土司制”)
郡县制(边疆地区:清初,沿袭明代土司制;雍正年间开始大规模改土归流)

——摘编自曹正汉《中国的集权与分权:“风险论”与历史证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封建王朝国家治理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封建王朝国家治理体制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擅自废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的行为为非法行为;未经议会批准,借口国王特权征收金钱或超出议会准许的时限与方式征收皆为非法……议会议员应经过自由选举产生;议员在议会内自由进行演说、辩论,不应在议会以外的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向国王请愿为臣民的权利,据此对臣民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此后,议会于1701年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

——摘编自齐延平《自由大宪章研究》

材料二   美国的三权分立主要表现为国会、总统和法院之间的相互制衡。一、就国会而言,其受到总统否决权的制约,也受到法院司法审查权的制约。二、就总统而言,国会可以运用行政监督权制约总统,还拥有弹劾权;法院则可以运用司法审查权审查总统的行政法令是否违宪。三、就法院而言,国会对法院的制约有多项,包括国会对联邦法院法官有弹劾及免职权,可运用宪法修正权制约法院的司法审查权,等等。总统对联邦法院的制约有两项:对法官的提名权和赦免权。总统可以通过提名任命权,对法院的政治倾向性施加影响,通过赦免权改变法院的某些判决。

——摘编自王宝磊《浅谈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权利法案》颁布的主要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权利法案》及《王位继承法》在英国近代民主政治形成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确立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西方政治体制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宋代开始,大规模的宗族组织在基层社会普遍建立,家法族规的制定也蔚然成风。宋代家法族规强调族众遵守社会秩序,严禁宗族子弟闲游、偷盗、赌博等。宗族成员违反国家律令、族规家法、风俗道德等行为要予以惩罚。婚姻方面,家族法规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财产继承上,按照诸子均分原则进行处理。宋代家训族规在国家法的支持和默许下具备一定的权威性,违背者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总之,宋代家法族规起到了国家制定法难以起到的社会控制作用。

——摘编自苏洁《宋代家法族规与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大批外国的游人、商人和传教士进入中国,由于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不同,在基层,中外冲突时有发生。新式武器逐渐流入民间,地方矛盾变得愈发激烈,官府往往无力弹压。伴随着国民思想的进步与法律意识的觉醒,基层传统社会的“人治”受到冲击。近代以来,尤其是进入民国后,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社会基层问题强调多数人参与纠纷、矛盾、冲突的协调和解决。1904年5月13日,《岭东日报》报道了广东省澄海县蓬洲所陈氏模仿“自治”的方式:“公议族规四条,谓如有犯规者,行自治之法,或笞惩,或罚影戏。”总之,近代基层治理出现新的特征。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依据政令或法律对基层社会进行治理的能力急速增强,乡规民约逐渐式微。基层社会尽管也制定过一些村民公约,但由于其内容极富政治性,基本上就是一些政治口号,与之前在基层社会所存续的传统乡规民约有着质的不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乡规民约在宪法与法律上也有了一席之地,成为了基层社会治理和群众自治的重要载体之一,使之在城镇和农村都得到了相应的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何旺旺《乡规民约的历史嬗变及其在当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家法族规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现象并归纳近代基层治理的主要特征。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基层社会治理的认识。
5 . 有同学探究南宋初期沉船“南海I号”是否到过广州,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贾耽记录了从广州经过南中国海、印度洋至波斯湾的“广州通海夷道”。

——据《新唐书·地理志》

材料二宋代对船舶的出入管理极严,如往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经商的船舶,必须在广州口岸发舶;往朝鲜、日本的船舶,则必须在明州(宁波)发舶。泉州在宋初未设市舶司时,其商船出海贸易亦须前来广州发舶。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市志》

材料三朝廷要求(广州)市舶司及港口所在地方官员对到来的蕃汉商人热情迎送,海舶初到之时有“阅货宴”,停靠港口住舶期间提供酒食,离开时还要设宴张乐欢送。招待用酒来自地方官府所设的公使酒库所酿造的公使酒。

——据《宋史》

材料四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整理宋代地层和遗迹出土的陶瓷器时,发现大批肩部刻印字款或纹饰的酱釉大罐,与“南海I号”沉船和佛山南海奇石窑出土同类陶罐高度一致。通过考古类型学对比研究和实验室科技检测证实,这些酱釉罐都只能产自今佛山市南海区的奇石窑和文头岭窑。这批釉罐质地粗糙较为低廉,多属于酒水类盛储器等船上生活实用器,不是简单的外销商品。

——《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海I号”沉船出土酱釉器产地分析》


(1)有同学根据上述材料,认为“南海I号”到过广州,请你谈谈理由。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3)除上述材料之外,要确证“南海I号”到过广州还需要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防备沿海奸民与倭寇勾结,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绝了民间一切的海外贸易。在严厉海禁的政策下,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被视为非法行径,被迫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即被迫转入走私和武装走私。隆庆皇帝(明穆宗)被迫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清朝初期政府延续明朝的对外政策,对海外贸易严加限制。康熙时期,自开海禁之后,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清政府认为“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且南洋各国历来是“海贼之渊薮”,因此于康熙五十六年复行南洋海禁。南洋海禁之后,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委顿。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重商主义是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在英国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者认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是国家致富的有效捷径。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时期,伍斯特1557年贫困人口比例为18%,诺威克1570年贫困人口比例为22%,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的贫困现象更加严重。16、17世纪是欧洲民族国家兴起的重要时期,新兴的民族国家迅速转入了争霸战争之中,从16世纪后半期起,欧洲战火连绵。而此时的英国在欧洲诸国中显得弱小。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的英国,以国家的公共利益和绝对君权为最高利益,通过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强力推动了本国经济和政治的近代转型,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宫艳丽《论重商主义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与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不同,分析英国实行重商主义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海外贸易政策的理解。
2023-08-14更新 | 33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1月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主观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希腊打败波斯后,集最优秀的建筑师和雕刻师,兴建了雅典卫城。其以神庙为中心集合大量公共活动场所,是古希腊最具代表的建筑群。古希腊柱式在卫城中广泛应用,柱式具有人体的隐喻,其形态比例来源于完美的人体。多立克柱式仿男体,古朴、庄重、雄厚;爱奥尼柱式仿女体,秀美华丽。卫城中的神庙、剧场、运动场等公共建筑满足了民众举行大型活动的需要,丰富了日常生活,体现了城邦政治的开放性与民主性。

——据高祥生《西方的古典建筑》等

材料二   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完成被视为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其采用了天主教所不能容忍的穹顶。设计师布鲁内莱斯留学罗马又走访东方后设计了此穹顶,并发展了罗马的拱券技术、哥特的骨架结构、伊斯兰的叠涩,创新的脚手架施工技术等,集中展示了当时建筑的结构技术和施工方法。文艺复兴鼎盛时期,设计师们往往利用狭长的走道或者柱廊,或者是破坏均衡等方法来设计图纸,从而使建筑物有一种感动人心的效果。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越来越从人的角度对建筑与环境、人与世界进行思考与定位。文艺复兴晚期,世俗建筑变得更多,建筑风格更加倾向于对称构图和华丽,喜好富丽装饰和雕刻。

——据黎汇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特点的演变探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典时代雅典卫城建筑群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与古代希腊建筑的共同特征,并分析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史料价值。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西方建筑对我国建筑发展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苏区合作社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还是一个战斗组织。合作社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解决红军家属在生产生活上的因难从而保证"扩红"运动的顺利开展;二是生产和收集粮食、筹集物资以满足前线需要。合作社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查处和清除混入合作社的阶级异己分子和腐败分子,维护贫困农民在合作社中的地位,保证合作社的纯洁性。

——摘编自易棉阳《中央苏区合作运动与相关革命运动的关系研究》

材料二   1950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等重要文件,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合作社。经过最初几年的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已有社员1.5亿,供销社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快速推进,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3年开始大规模推进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建设,1957年后,人民公社在广大农村逐步建立。

——摘编自彭远国《中国供销合作社历史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

材料三   1984年,供销合作社在恢复“三性”(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了以“全民”变“集体”,“官办”改“民办”为核心的改革,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农村商业网点。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性质、宗旨、地位和作用,并决定恢复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我国的供销合作社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摘编自张希深《中国供销社发展研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新时期供销合作社发展的认识。
2023-06-20更新 | 341次组卷 | 8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高三历史模拟测试卷(四)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鼓风炉开始从欧洲大陆传入英格兰。但是,鼓风炉对资金的需求较高,大规模生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16世纪以后,随着市场的扩大和技术的革新,英国的集中制手工工场开始兴起。1541年英格兰已经拥有277万人,1600年升至410万,1650年达到了530万。16世纪下半叶,英国的货物开始被运往米德尔堡、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及德国和波罗的海地区。17世纪初,同远东和美洲的贸易也开始发展起来。埃克塞特等西南部成为16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呢绒产区。行业分工也趋于细化。

——摘编自孙海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集中制手工工场的发展》   

材料二 18世纪末,该工厂的1500名雇员中有三分之二是儿童。童工们普遍每天早上5点开始上班,随着机械装置不停运转,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或9点,甚至更晚。早期棉纺织工厂大多密不透风,内部闷热,且卫生状况极差,极易引起传染性疾病。经考试发现,各地区5岁至9岁期间按时上主日学校的童工中,大多数不能阅读简单的书籍或拼写最常见的词。19世纪30年代英国的童工雇佣问题仍旧严峻,18338月英国议会正式通过新的《工厂法》。该法令禁止雇佣9岁以下的儿童工作;9—12岁的称为童工,每天不能工作超过9小时。该法令还有关于视察员制度的规定,以保证法令的贯彻落实。

——摘编自季曹丹《视察员制度与英国童工问题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集中制手工工场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厂雇佣童工的危害,谈谈对英国议会制定《工厂法》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文人画获得了突出发展,几乎占了画坛的绝对统治地位,又对今天的“中国画”产生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中国诗、书、画、印的关系,有外在的,还有内在的。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强调人品画品统一。文人画要求画家要有诗的修养,书法的修养,还要有篆刻的修养。中国画之所以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绘画不同,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文人画的出现,可以说在中国绘画史上创造了一个新的时代,起了质的变化,它不仅仅有“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还起到陶冶人性情的作用,审美的范围也扩展了。

——据林木著《明清文人画》等

材料二所谓文艺复兴,就是“重加革新”这个意思,也就是说笼罩在中世纪阴郁沉滞的气氛中的社会,重新呈现出面目一新的景象。所谓商人是具有自由精神的人。王公贵族和骑士注重规律、节制和服从,而商人市民则注重自由竞争。他们富有进取精神,是活跃的,而且喜欢变化。在中世纪,不论宗教、道德,还是艺术,都是保守、严格、贫乏的。到十四世纪以后,一种明朗欢快的气氛来到了。绘画也一样,在商人们的自由主义中产生的新艺术,构图富于变化,色彩明朗,线条生动活泼,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市民的欢迎。画家们只要是画了非常出色的画,就可以压倒别的画家,而且遵循自己个性的人作起画来更能得心应手。他们有意无意地开始注重个性和独创,因为自由竞争,画家也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绘画朝着商品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据(日)相良德二著《西洋绘画史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文人画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文人画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绘画创作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