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政治主张
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征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征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2023-01-10更新 | 4503次组卷 | 35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2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2-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期间,以格雷为首的英国外交部通过“协调外交”实现英德“亲密合作”,不仅保证了“协调外交”机制的有效运作,成功将危机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还令英德两国的关系至少在表面上进一步缓和。格雷曾表示:“我国与德国的关系得以提升,本人将尽力继续保持两国良好关系。”但在处理危机后续问题时,英国因急于从巴尔干事务中抽身,导致在该地区有直接利益的奥、意两国失去约束,率先背离“大国一致”原则,而英德两国对奥斯曼帝国的争夺则瓦解了“协调外交”赖以维系的基础。1914年3月,同盟国集团抛开协约国集团单独行动以及后者的反制措施表明,双方利益呈现完全对立状态,旧欧洲赖以维持和平的“协调外交”机制与多极格局均已不复存在。

——摘编自韩志斌、张弛《巴尔干战争前后英国的“协调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英国“协调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英国“协调外交”失败的原因。
2022-11-2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维新运动开始兴起,尤其是《孔子改制考》发表后,湖南守旧人士叶德辉说:宁可以魏忠贤(明朝宦官,被古代文人视为奸臣代表)配享孔庭,使奸人知特豚之足贵,断不可以康有为扰乱时政,使四境闻鸡犬之不安;其言即有可采,其人必不可用。翰林院大学士王仁俊则指出: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万不可通。否则不出十年,中国就会天下大乱,结局必定落得夷于禽兽。即使有一定新学背景的宋育仁也表示,如果西学、西教统治了中国,那么传统文化就会彻底被推翻,中国的古圣先贤名望全无:中国所谓圣人者,亦无知妄男子耳。

——摘编自张明悟《<格致古微>与西学中源说》

材料二  维新派的成员主要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知识分子、国内新式企业的创办者、不满足于现状的中小官吏和地方绅士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出身于封建家庭,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又涉猎过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个别还有创办和经营新式企业的直接经验。他们在试图解决民族独立问题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时,不会设想采取革命的方法,而倾向于选择改良主义道路。他们的活动范围也仅仅局限在上层,远远脱离了人民群众。

——摘编自李清纯《略论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维新运动期间国内部分知识分子反对维新运动的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并简要评价维新思想。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的协商民主是对代议制民主的修补,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应然”而不是“实然”,是一种政治理想而不是一种解释性的框架,它侧重于民主“应当如何”但并不是“实际怎样”的问题。公共理性是协商民主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但事实上往往只有与宏观政策相联系并在远离个人利益和直接利益的条件下才能产生不约而同的“共谋”而起作用。在微观层面,公共理性受到直接利益和现实利益的纠葛往往容易丧失公共的意蕴而处于一种碎片化和无序化状态。西方协商民主的制度形式普遍存在于实行多党制或者两党制的国家中,它是协调政党与政党之间以及政党内部利益与矛盾的重要方式。多元一致是协商民主的最大理想、愿望和目标,然而多元化利益与多元化主体存在诸多“可通约性”,也必然存在诸多“不可通约性”,“异质性”的分歧有可能通过协商达成妥协和一致,或者是暂时的“悬而未决”,也可能根本就不能达成一致。

——摘编自许忠明《西方协商民主的背景、演变与缺陷》

材料二   中国的协商民主,经历了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以及《新民主主义论》对民主政治制度的设计,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协商建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权机关、党派团体和基层治理中各种协商民主的实行。参与协商的主体囊括了来自各社会阶层、各类政治主体的力量。有执政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社会团体等在人民政协的协商;有重要决策之前执政党与政协、人大等方面的协商;有民主恳谈会、参与式预算等协商实践。中国的协商民主既尊重了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了少数人的合理要求。同时,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体制机制建设和程序设计,将协商民主以法律、规章和制度等形式确立下来,并在实践中得到稳定持续实施的民主形式。

——摘编自陈家刚《当代中国的协商民主:比较的视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协商民主的缺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突出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西方协商民主的认识。
5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载厘改统”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最重要的财政税制改革之一。厘金最初是曾国藩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所需军费而采取的一种战时税收,后逐渐在全国开展起来,税率也从最开始的1%涨到20%甚至更多,几乎达到“无地不征,无物不税”的地步。作为一项彻头彻尾的弊税,厘金制度从一开始就钳制了生产流通……又由于地方政府每年只需向中央政府缴纳象征性的一小部分税收,及至军阀林立的北洋时期,厘金已然成为地方割据政权的经济基石。1928年前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全国”后,为巩固其统治,决心启动“栽厘改统”改革。

如果单纯地把“裁厘改统”看作一场为外交活动提供便利、为增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和为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力而进行的改革,那么这次改革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和增加中央财政收入这两个主要目的都达成了。总而言之,“栽厘改统”对于南京国民政府而言有利于自身,但不利于民生。

——摘编自孙晟《南京国民政府“裁厘改统”效果评析》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裁厘改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裁厘改统”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西北边防危机日益严重,经济受损,茶路受阻。前任官员茶务改革失败。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在督办新疆军务的同时也整顿茶务,实行改革。左宗棠茶务改革的主要措施有:一是豁免历年积欠,消除茶商顾虑,这使许多商人改营茶叶;二是另组新柜,恢复茶销规模,左宗棠既整顿原有东西二柜,又组织了新的茶叶组织南柜;三是改“官引”为“票法”,西北地区的茶商以前靠“茶引”购买茶叶,茶商可随意领取茶引,导致偷税漏税现象普遍发生,“票法”是商民自行领票,政府再严格税制;四是鼓励茶商运销,与外商竞争。持有陕甘茶的茶商过境时,持票者只征厘金二成,其余八成陕甘补贴,解决了甘肃财政问题。通过改革,茶叶销路顺畅,使西北商品经济恢复正常,为平定新疆提供了经济基础,西北军政形势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编自陶德臣《左宗棠与西北茶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宗棠西北茶务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左宗棠西北茶务改革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的统一,是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来分裂局面演变发展的结果。公元589年,隋朝实现统一,为唐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唐朝是在推翻隋朝,消灭农民起义力量及割据势力的情况下建立的。只有更为强大的统一集权才能维护唐朝统治。从北魏中期到唐中期,经济上的一大变动是实行均田制。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均田令和租庸调法。唐初,自耕农增加,其经济地位略有改善,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随着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唐朝在开元年间进入了全盛时期。唐朝均田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提了大量的土地、人口、税收。

唐朝又在均田制的基础上行府兵制。这一强大的军事力量,维护了唐前期一百多年的稳定,这些都为唐帝国中央集权提供了物质基础。唐代三省制是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官制发展的结果,是君权与相权矛盾斗争的结果。

——摘编自刘曼春《论唐代三省制》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前三条的各自第一句话连接起来就是美国“三权分立”的宪政总轮廓。根据宪法规定,总统享有行政、军事以及部分立法大权,战时可以行使“独裁”权。根据宪法规定,立法权本来属于民选的议会,为了避免众议院为民众所挟持,宪法特别设立了每州由2个名额组成的参议院,以此对众议院进行制约。而且众议院议员任期2年,参议院议员任期6年,后者完全可以与前者抗衡。这样,民众的大多数通过众议院发挥作用的渠道也就被封杀了。根据宪法规定,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的法官由总统任命,其任职是终身制的。它能利用解释一切法律的权力,例如,可以宣布大多数民众主张或者制定的法律“违宪”“无效”。他们经常宣布废除不利于美国统治阶级的立法,这在美国历史上被认为“起了特别反对的作用”。

——摘编自刘书林《试论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局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实行三省制的背景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其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理解。
2022-11-2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艰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思想不断得以发展成熟,直至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正是因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逐步形成,党才能够更好地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总结历史经验和进行理论思考,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与此同时,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革命航船不断乘风破浪前进,从而使得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逐渐赢得崇高威望。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及启示》

材料二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胡锦涛同志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肩负的历史任务。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的非典疫情,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在这些认识基础上,我们党紧紧围绕发展这个根本问题,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要求,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深刻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指明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冷溶《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认真学习〈胡锦涛文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性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不断丰富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晚清因应变局,引入西方文官制度配合新政。1905年,人才选拔处于过渡交替状态,途径各异、标准不一的选官方式导致官员素质参差不齐,未能有效地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1906年,戴鸿慈等建议仿行西方文官考试制度。1907年,以直隶设置官员考验处为契机,清廷颁布《切实考验外官章程》,局部试行官员考试,后因清亡而未推行。

——摘编自关晓红《清季引入近代文官考试的酝酿与旁试》

材料二   1977年,美国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和信任危机。1978年,卡特政府颁布《文官制度改革法》,设立人事管理总署和功绩制保护委员会两个文官管理机构,后者主要为那些对抗滥用职权和不公正待遇的文员提供保护;录用文官时,在择优的前提下,优先吸收黑人、少数种族和妇女;实行“功绩工资制”,根据文官个人的能力、资历以及工作绩效等,决定文官的升降、奖惩。卡特之后,文官制度改革依然在继续。

——摘编自温艳洁《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美文官制度改革比较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引入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积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德国作家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描述了一名带有丰富感性和热烈情感的年轻作家的故事,它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叙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此作品体现了
A.古典主义特征B.浪漫主义特征C.现实主义特征D.现代主义特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