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政治主张
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征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征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2023-01-10更新 | 4503次组卷 | 35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图是特种邮票《癸卯年》中的第二枚“同圆共生”;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敦煌407窟“莲花三兔藻井”,表达出“生生不息、团圆美满”的吉祥寓意,背景衬以晋代傅玄《拟天问》中“玉兔捣药”的纹饰,表达“战胜疫情、国泰民安”的愿望。该作品主要体现了(     

A.道教与佛教的相互影响B.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C.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D.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话剧《茶馆》中第一幕庞太监说道:“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了,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此一幕发生的背景是(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廷朝野震动B.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C.维新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遇害D.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爆发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格致汇编》是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于1876年在上海创办的科学杂志。以介绍近代科学基本知识为宗旨,用语浅近,生动可读,适合文化程度不高、科学素养不深的平民阅读,并设有读者问答栏目。《格致汇编》出版60卷,主要内容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医学和药物学等;另有科学人物传记方面如利玛窦、爱迪生、李善兰、徐寿等;还有工艺技术介绍,如啤酒、汽水、养蜂、碾米、纺织机械、火柴、望远镜、显微镜等。梁启超评价《格致汇编》中所载望远镜和显微镜“实为世界上加无限力量,其法尚新可读”。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材料二   《格致汇编·相互问答》提问者分布情况表

地区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湖北天津香港辽宁安徽直录江西北京湖南河南云南台湾美国总计
人数524534302821161263222111112260

——根据《格致汇编》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二、概括《格致汇编》在传播西学方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和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格致汇编》创办的背景及其影响。
5 .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汉武帝下诏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次年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代田法。这些做法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黄老无为思想的影响扩大B.工商业发展影响了农业生产
C.长期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D.丞相权力过大威胁专制皇权
2023-05-23更新 | 635次组卷 | 8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采用户籍制度。 在秦国及秦皇朝时期,并不是所有民户都允许单独立户,允许立户的要求:第一,必须不是商人、开客店者及赘婿、后父。第二,立籍的对象必须是土地的拥有者或是官府授田的对象。秦时除有一般的民户户籍外,还有其他不同类别的特殊户籍。民户户籍有两种:“敌秦人”和外来人。除此,还有官吏的“宦籍”,官吏子弟的“弟子籍”,有爵者的爵籍,属于王族的“宗室籍”,属于贾人的“市籍”及其他贱口的户籍等。凡列入“弟子籍”者,既有被任用为官的权利,又有某种免役的特权。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 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 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 988人之多。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悖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共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腐杂徭悉省”,改变了过去“日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及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区域文明下的谷物酒西亚和埃及的啤酒是以麦类为原料的,其酿造技术传至相邻的古希腊但并不受欢迎,因为希腊的谷物常陷入不足。中国的黄酒以黍类或稻米为原料仅传至同是稻作区的朝鲜、日本等地。印加帝国是以玉米为原料的吉查酒,仅限于美洲地区。
大航海时代的阿夸维特酒和兰姆酒由于来自美洲大陆的廉价马铃薯之普及,曾是滋补酒的北欧阿夸维特酒才得以成为大众化的酒。
西方殖民者把甘蔗移植到美洲,大种植园广泛建立,兰姆酒是利用甘蔗精制砂糖后剩余的糖浆制成,价格低廉,易于保存。奴隶船往返于三角贸易间,运载着由种植园奴隶生产的兰姆酒到非洲换取更多的奴隶。
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商品的葡萄酒工业革命后,铁路让酒得以大量运输。连续式蒸馏器和低温杀菌技术,让葡萄酒得以大量生产并长期保存。1860年,基于自由贸易原则英法缔结关税协定,促进了波尔多葡萄酒出口到世界各地。
全球化社会下的鸡尾酒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高科技革命、喷射机航线的形成、物流革命等,美国的鸡尾酒文化进而普及到全世界。混合搅拌了世界各地背景不一样的酒或饮料,也融合交织多国的酒文化。

——改编自宫崎正胜《酒杯里的世界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说明“酒的发展史是一部由区域世界不断走向整体世界的历史”。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民生活保障建设。1948年,东北行政区委员会颁布的《东北公营企业暂行劳动保险条例》是我国在较大区域内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解放后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经验并奠定了基础。1951年,政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一位得知此消息的职工说:“社会主义好,生、老、病、死有劳保。”到195211月底,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企业达2860家,职工320万人。1953年,政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改的决定》。1956年,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职工达到1600万,比1953年增加了近4倍,签订了集体合同的职工有700万人,比1953年增加了10倍,合计共有2300多万职工享受了《劳保条例》规定的不同保险待遇。至此,享受劳动保险的职工占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职工总数的94%。1956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

(1)根据材料,概括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取得历史成就的背景。
2022-09-11更新 | 1902次组卷 | 14卷引用: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过程性诊断(2) 历史试题(青海生)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1798年英法战争时,英国为筹措战争经费,开征临时性质的综合所得税,但未能实现。1803年对拿破仑军队开战时,制定新的所得税法,1815年废止。1842年英国再度引入个人所得税,因遭到民众反对而时兴时废,直到1874年才成为固定税制。这一时期,西方各国也相继效仿开征个人所得税。进入20世纪,英国个人所得税仍与政府年度预算一样,需要议会每年以法案来确立。

——摘编自张艳霞、王方东《西方个人所得税法的起源及其发展》

材料二   1911年,为应对日趋恶化的财政状况,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后起草了《所得税章程》,但未能真正实施。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所得税条例,亦未能实施。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实行低工资、广就业的政策,中央政府曾多次研究个人所得税,但最终仍没有开征。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1986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初步形成三税并存的特殊格局。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全面改革个人所得税,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比较完整、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此后,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多次修订完善。

——摘编自赵仁平、杨瑞《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历史与功能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个人所得税法演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变迁过程,并指出其各阶段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外个人所得税法的变迁,谈谈你的认知。
10 .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许多思想家都受到中国的影响,如:达·芬奇所画的《蒙娜丽莎》的背景被认为是中国的山水画;薄伽丘的《十日谈》里也有关于契丹的故事;近代欧洲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也在书中多处描绘中国,是最早提出中国“三大发明”传入并推动欧洲发展的西方人。这可以用来佐证(       
A.古代中西方交流推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B.中国“三大发明”奠定欧洲近代文明的基础
C.培根促进了东西方早期文明的对接D.中国文化刺激西方探索东方的欲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