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33 道试题
1 . 下表所示为1689~1884年英国政治的发展情况(部分)。这反映出该时期英国(     
时间内容
1689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法律由议会制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
1701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和罗马教廷教会和好或保持交往者不能继承王位
1721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1832第一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
1876第二次议会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部分工人取得了选举权
1884第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
A.法律是保障国家权力的重要武器B.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滞后
C.君主立宪制度具有明显贵族色彩D.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渐进性
2 . 明初,人们的生活秉持着简约、质朴的作风,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制度。然而到明朝中后期,人们开始追求奢靡的生活方式。许多腰缠万贯的富人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引起了人们对金钱的追求和渴望。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国家管理失控
C.富裕阶层的示范D.从众心理影响
3 . 苏格拉底在为八位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功勋卓著的将军辩护时说,真相应该是专业人员通过调查证据和知识还原当时的场景,再根据法律做出论断,而不是由多数人凭借其感性认识做出的选择。最终雅典还是通过投票将这八位将军处死。这说明雅典的民主制度(     
A.缺乏对群体决策的约束B.忽视公民素养的提高
C.有悖于民主法治的原则D.奉行公民至上的理念
4 . 康有为据《公羊传》的“三世说"提出:“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其后孙中山也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两人都(     
A.借助传统文化阐述民主思想B.对儒家思想内涵进行修正
C.以传承儒家政治理想为宗旨D.推崇民主共和的治国理念
2023-09-18更新 | 651次组卷 | 20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023·辽宁·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2023-09-15更新 | 3554次组卷 | 30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80年之后,欧共体国家的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差距逐渐缩水(爱尔兰除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这种趋势更为显著,欧盟成员国经济增长的同步性明显增强。这说明(     )
A.欧洲国家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B.货币统一推动了欧洲经济的交流
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逐步加强D.合作缩小了西欧国家间经济差距
7 . 《汉书》记载,颍川太守黄霸以“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后汉书》记载,丹阳太守李忠“三公奏课为天下第一,迁豫章太守”。《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记载了东海郡19个长吏的升迁情况,其中有70人升迁与黄霸、本忠相类。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察举制逐渐被时代淘汰B.官吏选拔程序日趋规范
C.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D.政府重视社会经济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周代旁姓分封首先要选定“必著功德”“多有嘉功”的“建德者”“有德之人”;接下来是“赐姓命氏”,赐姓是对少数古姓在政治上的合法承认,命氏则是天子命以诸侯的国号;最后“胙土”,即赐予土地。据此可知,周代分封制( )
A.与宗法制度结合
B.以旁姓异族为主要对象
C.具有严格的程序
D.确立起严密的集权体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苏格拉底曾有以下言论:“知道得越多,才知知道得越少”“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这反映了苏格拉底(       
A.追求现世幸福B.提倡理性精神C.推崇伦理道德D.强调个人主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朝廷要诗赋而专考经义;熙宁八年(1075年),由王安石主持编操的《三经新义》颁行全国,为士子应考所必读,但经义取代诗赋只是过渡阶段,王安石设想的最终目的是要取消科举考试,通过学校升贡来选拔人才。王安石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一道德”的高度,“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而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王安石认为以往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人才,只会诵读章句、吟诗作赋。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他所急需的是能够经世致用的人才,武学、律学和医学等专科学校逐渐设立。王安石希望士子们结合现实,探究其中的经邦济世之道,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空谈。

——摘编自那《王安石的科举改革与北宋古文运动关系疏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科举改革的目的及其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王安石科举改革进行整体评价。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