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

——颜钧《颜钧集》卷5《箴言六章》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三

第4条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5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第6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力和义务。

第267条

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统治者的治理方略。这一治理方略也是中华法系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并说明《大明律例》“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不同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并谈谈民法典编撰给我们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编自《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各国政府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中国政府采用灵活的方针处理外交问题,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不经谈判即行建交的办法;对民族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先谈判后建交的原则,在对方明确表示不承认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再就建交具体问题进行磋商;对于美、英、法等国,则不急于采取行动与它们建交。新中国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反映了新中国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特别是同邻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真诚愿望。

——摘编自于化民《“三大政策”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影响深远的外交理念,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十八大后,党中央开创性提出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始终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70年:成就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并分析其制定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外关系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基本历程,概括新中国外交的重大影响。
2023-10-01更新 | 142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均平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公元5世纪之末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运动,举措奇特,为中外历史所罕见。他于公元493年决意迁都洛阳,翌年颁诏施行。……若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者”,免官。……(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汉化运动的举措及其历史意义。
2023-12-2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材料二   三省分掌议政、决政和执行之权,实则将以前如汉代丞相之权,分隶三省,而总于皇帝,以便于皇帝控制。(唐代中期)以后仆射不是宰相,不参预决策,而专管行政。但还是注意发挥三省的定策、封胶和执行的作用,以期收到既能加强集权又能提高决策和行政效率的后果,从而强化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唐朝设置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其目的也在于此。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是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三公的职权,结合所学概述三公对君权统治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制的运作过程并指出唐朝设立三省制的目的。
2023-12-2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等等,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

——摘编自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唐前期的统治者采取措施加快人口再生产。唐代开元、天宝之际,人口数量为6000万左右;宋代自宋仁宗时起,户口即超过1200万……唐宋的水路运输发达,承接了隋代开凿大运河带来的便利,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得以连接贯通……这个时期,出现了船户、挑夫和舵工等职业劳动者,他们把产品运转到全国各地,使各地互通有无……据《通典》记载,当时全国有耕地620万顷,以1唐亩合今0.786市亩和以每市亩产粮154斤计算,全国粮食总产量为750428万斤;宋徽宗时垦田面积达到1000万顷,耕作技术进步和水利条件改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

——摘编自欧阳峣《唐宋时期经济增长的大国效应》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市”发展程度的因素。
2024-01-24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的中国农业有很大进步,各种作物品种增加,产量大;手工业种类繁多,江南城镇大量脱离农业的手工业者进入民营手工业中,劳动力逐渐自由化,推动手工业和市场活跃;工商业发展,带来城市兴旺;新兴城市遍布南北,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围绕着城市,这些市镇专业性很强,具有各自的特色产品生产;明中叶后,国内白银的通货作用增强,白银成为主要通货。于是,生产行业内部的新气象——资本主义萌芽呼之欲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古代史》下卷和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明中叶后,广东地区的铁冶业,招引了福建上杭等县携资前来的企业主,他们雇佣外地及本地工人,租山掘矿,起炉煽铁取利。少则五六炉,多则一二十炉,每炉聚集二三百人,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实体。

——摘编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是各种因素的集合作用,这些因素包括专制体制,封建剥削,传统农商政策,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海禁政策等。

——摘编自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下卷和李楠、张海鹏、康力行等学者文章


           
                            图1 御制耕织图                                      图2 施复夫妇成为机户                                     图三采桑图
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能产生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二,选一幅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生产场景图。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3)依据材料三,你认为哪项是影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并说明理由。
2023-04-2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固原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疫灾是人类灾害链网中的顶级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中国古代先民对疫病防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伤寒杂病论》《温疫论》等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集大成之作对于古人战胜疫病起到了积极的技术支撑。统治阶级对疫病会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皇帝们一方面下诏罪己,另一方面采取措施:汉元帝“……募徙贫民,县次给食。宋徽宗设置安济坊(也就是中国古代的医院),宜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统治者重视疫情信息的上报与处理,还采取保护水源,改善城市卫生的必要措施从根本上加强对疫灾的治理,甚至于官员的政绩考核奖惩都与疫病防治挂钩。……明代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医疗制度……有清一代在明代疫病治理方略的基础上,又有改进。

——摘编自《中国古代防疫措施探析》《中国古代防疫思想变迁》等

材料二19世纪后半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显现。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加之霍乱等瘟疫的频繁爆发,推动了政府干预公共卫生。19世纪30年代,英国在流行病肆虐的恐慌中,开始出现政府干预控制疫情的迹象。《1848年公众健康法》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干预公共卫生,明确国家和政府在维护公共健康中的职责与作用,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的必要性。英国从1841年就开始免费实施疫苗接种,政府直接参与推广。这属于英国首次开展的持续性公共卫生活动。为了规范防疫制度,1867年英国制定新的《防疫法》。1865年,英国开始着手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该研究着眼于疾病病因理论和化学原理。这种科学的预防与控制疾病,推动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赵玉兰、吴俊《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领导者:约翰·西蒙》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在工作大规模展开后,各大城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重点是宣传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健康的关怀和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宗旨。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大城市进行了很多环境卫生工程建设的工作。同时,清除城市垃圾,消灭病媒昆虫,改善环境卫生。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预防肠胃系统传染病的饮水卫生、城市饮食卫生管理等方面,全国各地也都做了不少工作。1951年9月7日,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的贺诚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称:经过21个月的艰苦工作,全国范围内历史上的疫区、少数民族地区、国防前线、政治中心、交通要道及经济命脉等,各种疫病发病人数均大大减少。

——摘编自李洪河《建国初期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述论》


(1)依据材料,概括古代政府防治疫情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材料一   赢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政治和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9 . [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一   自秦汉以来,凭借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高密度小农经济,中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并在很长时间内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世界。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组织,构成中国古代、近代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但是,小农经济又不是孤立于中国“大生态环境”之外的事物,它不得不受到外在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根本制约。

——摘编自林刚《中国近代工业与小农经济》

材料二   基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及个体小农在人口数量上的空前增长,突破一亿大关,宋代的商品经济达到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高峰。宋代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陆九渊《与张元鼎书》分析金溪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制陶业后总结说:“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当时农户一遇农闲,他们便进入市场,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

——摘编自穆向丽 巩前文《小农经济:形成、发展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发展到宋代出现的新趋向,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   19372月,中国共产党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保证“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并进一步提出了“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基本原则。1946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中国共产党再次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要求“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举措;及理论创新;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抗战时期相比,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何调整?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基本经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