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在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思想理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经济全球化成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于发达国家(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产生了全球经济向区域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

——摘编自何干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等

材料二   中国的发展摒弃了“国强必霸”陈旧逻辑。中国从未以武力威胁他国,面对争端,始终保持极大克制,努力通过和平方式化解危机,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在发展中不断为世界创造发展机遇,不断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自我发展能力。以规则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加入重要国际组织,主动主办重大国际会议,自觉履行各项国际义务。

——秋石《中国的发展带给世界的是机遇》


(1)阅读材料一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并结合所学,写出当代重要的区域经济集团。就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谈谈你的认识。
(2)阅读材料二概括说明“中国的发展摒弃了‘国强必霸’旧逻辑”。结合所学,指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倡导的解决方案及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身体力行的做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前轴心时代”,中国和希腊的文明对今天东、西方世界就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特质也表现出种种差异。中国的哲学家通过经验进行理论概括,运用关联思维和分类配位模式产生哲学思维,古希腊先哲则运用思辨和理性分析进行哲学思考。中国神话传说注重历史传闻,这是由现实生活中注重祖宗崇拜所决定的,而且中国特别重视对历史的记录,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整个“黑暗时代”的希腊,几乎没有文字记录,留下的只有荷马史诗等口头文学作品,充满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古希腊神话传说具有浓重的人性色彩,这是现实生活中英雄崇拜的结果。所以中国古代文明与希腊文明相比,其浪漫色彩不足而现实精神有余。中国人使用了以象形文字为主体的文字体系,希腊人则使用以字母拼写为表述手段的文字体系。


(注: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被学者称为轴心时代

——摘编自范毓周、王志轩《前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早期中西文明比较研究论纲》

材料二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不同类型的文明所构成的共同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在创造着自己的文明。由于地域、历史、传统的不同,以及种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同传统的人类社会共同体,总是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以及相应的语言、哲学、法律、技术等文化体系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独特性,整个人类文明表现出鲜明的多样性。

——摘编自汪水英、王秋雷《“和而不同”:尊重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前轴心时代中国文化与希腊文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因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的另一个重大后果,便是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也密切了,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到18世纪后期,大陆之间的贸易发展规模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大西洋贸易尤其如此,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烟草、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因为种植场生产的是单一作物,所以种植场需要进口一切日常必需品。……这些种植场也要求进口劳动力,所以就导致三角贸易的繁荣。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额缩小到1919年前的水平。大危机使各国实际收入和物价水平暴跌,减少了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同时出口国出口锐减,降低了出口国家的外汇收入,而每一个国家都难以做到相应地缩减其国际开支并保护黄金和外汇储备。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争取多出口少进口甚至不进口,以求国际收支平衡。为此,各国纷纷采取提高关税和贸易管制等手段。这些手段动摇了自由贸易体系的基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关贸总协定缔结后,多次进行减税谈判,这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战后初期的汇率波动和经济动荡,增加了投资,扩大了世界购买力,也促进了世界贸易。1986年与1948年相比,进出口贸易规模分别增长了36倍和38倍,同期国际贸易额已逾20000亿美元。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新编世界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殖民扩张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资本主义各国采取的贸易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世界贸易发展的因素。
4 . 中国近代的土地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界已认识到了农村不发展,国家发展的问题就一个也解决不了的事实。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工业品就不可能有广大的市场。农民的愚昧、知识的低下,又使劳动力的素质无法适应新式工业的要求。在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下,农村生产力得不到发展,农村资源得不到开发,也就无法为工业化提供其所需要的原料和商品粮食。苛重的地租、高利煲榨干了农民的血汗,又使农村不能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

——摘编自刘方健史继刚《中国经济发展史简明教程》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各历史阶段的土地政策(主张)简表

国民革命时期
1924年,孙中山指出: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田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
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便没有地主来收租钱”。他认为中国革命在这一点
上应当效法俄国,不然革命就是不彻底的。
土地革命时期
“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
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田中收获除给政府交土地税
外,均归农民所有。
全面抗战时期
抗日根据地内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提高
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实行交租交息,以利于联合地主抗日。减租的办法是“二五减租”
(即把原租额减少25%);正租以外的杂租、劳役一律取消。
解放战争时期
1947年秋,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
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连同乡村中
其他一切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
食及其他财产。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不发达、农民贫困的原因和影响。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主张),结合时代背景,阐释其异同。
5 . 某学习小组围绕战搜集了以下资料,并展开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

---1897 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

材料二   欧洲列强军费军备情况表

国家
1904- 1914年军费增长比例31%27%40%16%21%25%
1914年常备军人数(万人)75.4%75.476.7近150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如果意大利未有 直接挑衅行为而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1882 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材料四   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

——1904年英法协约

划定波斯(今伊朗)东南部为英国势力范围,北部为俄国势力范围,两者之间的地区为中立地带,对英俄两国平等开放;俄国承认阿富汗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外,并承允英国代管阿富汗的外交。

——1907年俄英协定


(1)材料一、二为研究一战的起源问题提供了哪些视角?
(2)材料三、四能否说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斗有所缓解?为什么?
(3)你认为还可以补充哪些新的视角研究一战的起源问题?(至少两个)
(4)在研究历史事件原因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数目大为增加,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长期的战争以及行省需要重兵驻扎,从而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行省的发展,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即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最终导致罗马城邦走向崩溃。……古代中国的县出现在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郡大概到春秋末期才出现,秦国郡辖县制度的形成,大概要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二 在秦汉时期,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但罗马帝国仍存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秦汉县的机构大,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罗马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行省之下为城市,由于城市具有自治或半自治的性质,所以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行省主要负责税收、司法和治安等方面事务,不及秦汉县管辖得那样广泛。尽管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行省控制不断加强,但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2020-03-06更新 | 811次组卷 | 17卷引用: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材料   20世纪初,梁启超首次提出“史界革命”的口号:“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科……一刻不容缓者也。”在其著作《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中,他明确指出,中国的封建史学有“四弊”。“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他认为,中国旧史学那种“治乱相循”的历史观是错误的,“地球人类乃至一切事物,皆循进化之公理”,“新史学”应该“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而使后人循其理、率其例以增幸福于无疆”。清末中国“新史学”的革命号角一经吹响,中国史学的发展随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新势头。

——摘编自卢伯炜《清末中国“史界革命”论》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新史学观”。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清末中国“史界革命”的历史价值。
2019-11-2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8 . 材料   1936年2月,西班牙人民阵线在大选中获胜,成立了以左翼共和党人为首的共和政府,并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这引起了西班牙法西斯势力的仇视,并发动反对共和政府的叛乱。30年代的法国全国上下都不希望再一次发生世界大战,对战争充满了厌恶。德意已开始积极地支持佛朗哥叛军,如果法国仍然向西班牙共和政府提供援助,那么西班牙内战就很可能升级成一场整个欧洲的冲突。法国想通过“不干涉”政策为其它国家做好榜样,以此希望德国和意大利也会循规蹈矩,这样就不会使战争扩大。法国实行“不干涉”政策后,使西班牙共和政府陷入了孤立,它得不到国外的援助,而佛朗哥叛军则能从德国和意大利获得大量的军事援助,最终内战以西班牙共和国的失败而告终。法国对西班牙的“不干涉政策”对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王利《探析法国在西班牙内战中的“不干涉”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不干涉”政策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工人阶级的不断壮大,一度曾被视作难登大雅之堂的一些民族运动如足球,拳击等,也自下而上地渗透到上流社会并逐渐成为全民共同的体育休闲方式。1863年12家俱乐部在伦敦成立了英国足球协会,制定了统一的规则来规范足球运动。1888年足球联盟成立,确立了职业足球比赛的合法地位。职业足球运动员在英格兰从1893年的560人上升到1914年的7000人,到了19世纪末,大多数中等以上城市都建设了各种体育场馆,仅伦敦就建有6个体育馆、61个足球场和297个网球场。

——摘编自任慧明《英国现代体育的起源》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发展体育事业摆上了议事日程,1952年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全国体育事业发展。1959年我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掀起了全国群众体育活动的高潮,近亿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1960年我国登山健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奇迹……1984年,我国首次组团参加洛杉矶奥运会;1990年,第11届亚运会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举办大型国际运动会;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隆重举办。1992年,足球领域率先开始职业化探索。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摘编自苟仲文《新中国体育7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以来英国现代体育的特征,并分析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现代体育的发展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建国以来体育事业发展的意义。
2020-02-12更新 | 18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届高三上期第五次质检(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历史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近代中国是一个银本位国,货币制度落后,流通的本位币多种多样,成色不一,混乱的币制影响经济发展,1914年,北洋政府曾推行“废两改元”,但由于政局更迭无法落实。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摆脱危机实行白银政策,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引发危机,为国民政府“废两改元”提供机会。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完成货币简化工作,为法币改革奠定基础。

1935年11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币制改革,概括起来,主要是:垄断钞票发行权;规定法币性质及流通事项;废除银本位制;规定法币可无限制买卖外汇。

这次改革中国放弃银本位制,以纸币代替金银货币,国家集中发行货币,不仅顺应世界发展趋势,也有利于保存白银,完成货币的真正统一。币制改革割断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直接联系,此后,世界银价的涨落不会再对中国发生大的影响。币制改革有利于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调整和转变,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国民政府也通过这次币制改革,可以无限制地发行不兑现的纸币,造成中国延续十几年的通货膨胀。

——摘编自陈春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值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