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2023·河北·模拟预测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对“长城”的称呼不同。战国时期称为堑;汉代和唐代称为塞;金代称为界壕;明代则称为边墙。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指出,“在建设范围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包括战国、秦、汉长城,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西夏、辽具备长城特征的防御体系,金界壕,明长城”。

长城是一个关、城一体的综合体系,它承担着防御功能、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使命,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摘编自赵琛《为何说“长城两边皆故乡”?》等

历史事实和现实取向决定了对长城的价值判断,而从其兴建、功用、变迁和遗存等不同角度考查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请从上述文字材料和图片中提取论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史论结合)
2023-05-13更新 | 591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4年1月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主观题

2 . 史料一 中国军民……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为盟国抗击德意日法西斯阵线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

史料二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摘编自冯友兰撰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探究]
(1)概括分析史料一中王建朗的主要观点。
(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中国方面说明取得“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的原因。
2023-09-15更新 | 3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1月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主观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全民族抗战

材料一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展开的会战主要有22次,重要战斗1 117次,小型战役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国军总共死伤322万多人。

材料二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部队从抗战一开始就深入敌人后方,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运动战和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在华北、华中、华南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共产党的军队在抗战开始时只有几万人,到了1945年初发展到91万人,还有农村中不脱离生产的民兵220万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共作战9.2万多次,收复国土83.7万平方千米,占沦陷区总面积的66%。

——摘编自郭德宏《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材料三   1939年1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军事限共”,并开始制造事端。陕甘宁边区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包围中,中共为了克服重重困难,巩固边区和鼓励各阶层人民抗战,提出了若干抗战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政策即为“三三制”。“三三制”政权的特点表现在人员分配方面,规定了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以及中间派分别占三分之一,是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的具体形式。

——摘编自杨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延属分区基层民主建设研究》

材料四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主题二 东方主战场

材料五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3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主题三 抗战的胜利

材料六  日本法西斯企图灭亡中国的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入侵,激发起全民族空前的爱国热情,中华民族数千年悠久历史文化所积聚起来的民族凝聚力在亡国灭种的威胁面前如同火山般地喷发出来。国共两党重新携手,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旗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一旗帜下,一切炎黄子孙,同心协力,一起为抗日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

——石源华《中华民国史(第十卷)》

材料七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三制”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6)根据材料四、五,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
(7)根据材料六以及所学知识谈谈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影响。
(8)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转折点”的原因。
2023-10-16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1月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回,唐玄宗天宝年间以明经入仕,任端州西泸县令,后为南诏所虏。南诏王阁罗凤以郑回“有儒学,甚爱重之”,令其孙异牟寻“师事之”。公元779年,异牟寻继南诏王位后,“以郑回为清平官(宰相),事皆咨之,秉政用事”。唐德宗时期,郑回劝异牟寻归唐,“自昔南诏尝款附中国,中国尚礼义,以惠养为务,无所求取。今弃(土)蕃归唐,无远戍之劳、重税之困,利莫大焉”“异牟寻尚其言,谋内附者十余年矣”。793年,异牟寻遣使分三路入朝,“言归义(唐)之念如金之坚”,德宗嘉之,赐以诏书。794年,唐使崔佐时出使南诏,与异牟寻会盟于点苍山,南诏“请全部落归附汉朝(即唐朝)”“置戍相保,永同一家”。唐诏和盟后,南诏“复遣清平官尹辅酋等七人谢天子,献铎鞘、浪剑、郁刃、生金、瑟瑟、琥珀、牛黄、毡、纺丝、象、犀。”又派遣了大批云南子弟到成都学习书算,“业就辄去,复以他继。如此垂五十年,不绝其来,则其学于蜀者不啻千百”。同时,唐朝也派遣内地工匠到南诏传授技术,使南诏“数年之后,蔼有华风”。

——摘编自薛文《郑回与唐诏和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回促成唐诏和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诏和盟的历史意义。
2022-08-27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届高三8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关条约》签订,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为了在3年内向日本交出2.3亿两白银,清政府分3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从渤海到南海的中国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抗击日本兵力最多时达到100万以上。19319月—19459月,中国军民歼灭日军150万人。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共128万余人。历经14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军民伤亡总数在3500万以上,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并分析十四年抗战的历史意义。
(3)结合两次中日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谈谈你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动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朝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苞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蕴含的与“交流和联系”主题相关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的传入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
2022-08-15更新 | 209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1月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主观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中所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开始出现于中国什么时期?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材料二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将耕地依照边界以1步宽、240步长为标准划分成小块,两块这样大小的土地就是一亩。秦政府将100亩左右的土地分配给个体家庭,然后向其征收粮食、饲料、稻草及劳役和兵役。

——摘编自万志英《剑桥中国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进步的表现。
2022-08-22更新 | 25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1月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主观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西汉中期到明初,一千五六百年之间,人口增长,不过一倍。明代中朝,估计人口已有一亿五千万人,明末则有两亿左右,二百余年间人口涨了一倍。较为保守的估计,则是由六七千万而八九千万而一亿余。明代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地区及河北地区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不仅中国人多了不少养生的资源,而且因其生长环境各有土宜,许多过去不能种植粮食作物的地方,也可以生产相当数量的粮食。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从清初到清末,人口大体从一亿增加到四亿,后者为前者的四倍,而同期的耕地面积则从六亿亩增加到十一至十二亿亩,增长不到两倍。在明代江南,一般一夫耕地十至二十亩,而清代“工本大者不能过二十亩,为上户,能十二三亩者为中户,全以四五亩者为下户”。史籍资料多处有“一夫所耕者不过十亩”的记载,由此可见,下户当占多数,若一夫经营的耕地面积减少,劳动生产率可能会下降。正因为种植粮食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人们开始向经济作物及其加工业转移劳动力。

——摘编自于秋华《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2-07-16更新 | 173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1月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主观题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9 . 材料   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但急求成效,于开垦次年就起征新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荒效果不明显。康熙帝即位后,放宽了起科的年限,垦荒颇见成效;康熙极为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雍正帝也一再谕令,让各地存足额定米谷。康雍乾时期,包谷、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贫苦农民的主要口粮。康雍乾三帝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对安定民生发挥了一定作用。康熙帝还曾下谕令"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禁",雍正曾试图将禁酒推向全国。

——摘编自叶依能《清代前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
2022-06-03更新 | 6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1月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主观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过去的10000多年里经历了三个侧重点不同的科技活跃时代,可分别称为“生存大革命”“交流大革命”和“效率大革命”。这三场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且不可逆的影响。


——摘编自【美】董洁林《科技创新简史》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人类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