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留给人们的教训是.大国必须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核心作用。正如联合国的设计者所设想的那样,中、苏、美、英、法五大国被赋予了“世界警察”的职责。他们可以联合其他国家一道对他们认为将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反之,这五国的任何一国,也可以行使其至关重要的一票否决权否决以联合国名义发起的任何干涉。对于大国的核心作用联合国显然比国联更为看重。另一方面联合国也更为重视和保护中小国家及弱小民族的主权与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使德意日受到沉重打击,也对英法主导的旧的殖民体系形成了冲击。《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第一次使民族自决成为公认的国际准则。为了促进民族自决,《联合国宪章》专门列有“关于非自治领土之宣言”“国际托管制度”“托管理事会”三章。总体而言,二战后期盟国对国际秩序的设计基本上得以实现,这对于维系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一直到今天。

——摘编自王建朗《浅议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基本理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也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便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要意义的商业革命。这场革命的根源可以在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中找到。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的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发展。贸易量也随着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而上升。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朝。唐朝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董茜茜《唐朝之海上丝绸之路》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根源。概括宋朝在农业、手工业领域反映这一根源的具体表现。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
2023-09-11更新 | 11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达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阅读材料:

材料一 《新青年》一方面,以民主和科学为文化倡导,反对封建专制和文化愚昧,进而反对尊孔复儒,抵制封建纲常伦理对人们的思想束缚;另一方面,为普及文化、启迪民智,倡导白话文学,打破中国2 000多年文化为少数人垄断的状态,使长期被认为是“下等人”工具的白话文开始登堂入室。此外,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劳工群众的重要性,也认识到群众组织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便开始组建群众组织,并首先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大量出现。这些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经受五四运动洗礼的民众特别是先进知识分子更加向往新社会的创造和对旧社会的改造。总之,五四运动在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中孕育,在反对巴黎和会的爱国运动中破土,是文化运动和社会运动互动的产物。同样,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向马克思主义领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转型,推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进一步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摘编自马玲《五四运动的缘起、过程和意义》

材料二 如果不承认思想文化观念的变革在历史变革中的先导性,他就不可能是思想家了。一旦新的思想观念得到传播,相当多的人受到激励而引发社会运动,它就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后果。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一批英气勃勃的新青年,他们冲决了封建罗网,摆脱家庭亲长的束缚,到最新的学堂受教育,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在前所未有的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热情奔放地投身到各种他们认为可以改造国家的运动中去。

——摘编自耿云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及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思想文化观念的变革与历史变革运动的关系,结合材料一,以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加以说明,并概括“五四精神”的核心。
2023-07-22更新 | 203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达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束缚,实行民主政治。然而,哀世凯倒行逆施,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如何能够使得那个时代真正走出传统的思维框架,而不仅仅是推翻帝制,成为以陈独秀、鲁迅、胡适、吴虞等人为代表的那一代激进思想家们所思考的重心。他们以西方的“科学”“民主”为旗帜,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材料二   “五四”以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少数几个,“五四”以后,这类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五四”后一年中,新出版的刊物多达四百多种。191912月,《新青年》在《本志宣言》中提出了自己构制的新的社会蓝图。一些进步青年,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变化。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觉得中国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腔?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原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选择其中的一个“政治难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3-09更新 | 1187次组卷 | 37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伊壁鸠鲁(前341~前270),古希腊哲学家,出生在萨摩斯岛的一个贫穷教师家庭,1岁开始学习哲学,曾就学于柏拉图学派的潘菲劳和德谟克利特学派的脑西芬尼等人,并熟悉亚里士多德等早期哲学家的思想。公元前306年回到马其顿控制下的雅典,他认为与一个人获得的权势成比例,嫉妒他因而想要伤害他的人数也就随之增加,有智慧的人必定努力使生活默默无闻,这样才可以没有敌人。他在一所花园里创办学校,故称花园学派。该学派活动范围仅限于这所花园,他的弟子必须学习包括他全部学说在内的一套信条并且是不许怀疑的。他的学校里有男有女,还有奴隶,以充满友谊而著称。伊壁鸠鲁在雅典的生活是平静的,直至去世,一直受到健康不佳的打搅,因此他认为没有痛苦的本身便是快乐。同时,他认为要实现必要的欲望,就要服从自然,如果这些欲望是无害的:反之,就要严加克制。

——摘编自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伊壁鸠鲁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伊壁鸠鲁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镑售价6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

材料二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茶叶在英国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2)对比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新航路开辟后与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区别。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人虽然可以拒绝加入国际联盟,也可以在它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保持完全不承认的态度。但问题是,国联仍然存在,全球50多个国家正在通过他们的国际合作积极推动着它的发展。美国的国际利益使其不得不承认“国联是处理人道主义问题的合适机构。”在哈丁和柯立芝总统时期,美国都在国联中安插了许多所谓的非官方观察员,他们参会但不参与讨论,美国的另一种参与形式是“‘官方代表’作为非官方代表”参加。由“非官方”向“官方”转变的发生是渐进的,1924年起,美国官方代表几乎列席每一次有关军备、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会议。同时美国也曾争取加入国际法庭,但几次努力都因国内孤立主义的反对而作罢。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孤立主义更居上风,但1930年一年里美国参加过40次国联会议,并在国联总部拥有5名常任代表。

     ——摘编自葛宇鹏《20年代美国与国际联盟关系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20年代美国对于国联的态度以及美国与国联关系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国联关系走向变化的推动因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以来,关于分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一直来间断。唐中期柳宗元作《封建论》,对分封制进行了理性而有力的批驳。柳宗元提出“制”和“政”的概念,认为秦灭亡于人怨沸腾的基政,而非郡县这种制度形式。“秦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周走向天亡是因为诸侯“无君君之心”,而秦“有被人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长期以来关于秦朝速亡在于不与诸侯共享天下的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在于分封制不利于中央和国家权力的集中。柳宗元还质疑分封制之下”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这样即使“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尽管秦始皇废分封、立那县是出于个人自私的打算。是“私其一已之成”,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却是“公天下之端”。针对分封制的维护者仍鼓吹其是“圣人之制”,柳宗元通过对国家的形成的推演,论证了分封制的产生是“人之初"阶段的时代产物,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同样也“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摘编自刘姗姗《柳宗元国家学说研究》

材料二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成名作《论美国的民主》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问世,他基于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民主国家的命题。在卢梭人民主杖理论的基础上,托克维尔认为人民主权原则是国家制度建构的主导,这一点在美国的立法、行政、司法领域都有丰富的体现。例如他分析“联邦的立法机构一参议院和众议院实际上是各州独主原则和国家主权说的调和,这种调和在本质上是为了代表人民主法,体现人民的‘公意’”。美国民主制度的维护最重要的是依靠其“民情”。其一是政教分离,一方面极大地避免救源斗争、社会秩序混乱,另一方面使神职人员虽不担任公职但仍能间接影响政府决策;其二是美国人在移民过程中形成的实践重于理论的认识,并且在这种教育理念下使公民能够具备参与公共管理的能力。

——摘编自何文婷《托克维尔的民主国家观略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柳宗元关于郡县制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出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比,美国政治制度的不同之处.并简析《论美国的民主》的写作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