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一口号评述正确的是(     
①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②违背了客观规律
③表现了人民群众敢于革命的精神   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浮夸之风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

材料三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学派的哪些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史料反映的道家和法家的治国主张。
3 .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这句话评述的是(        
A.“求同存异”的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国两制”的构想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 . 古代中国多元文化碰撞交流,沟通中外,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虽原则上是各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虽以礼为思想核心,但也特别重法与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将其当作法家,还有人将其当儒家。

——选自孙景坛《百家争鸣新论》

材料二 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又诏革衣服之制⋯⋯改国姓为元氏姓,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文明与发展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造纸术经阿拉伯人引入葡萄牙,在13世纪到达西方,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羊皮纸和小牛皮纸。……正如马克思所说: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杆。

材料四 明朝初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明成祖遂派郑和下西洋,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一艘船可容纳千人。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郑和及其团队,开辟了蓝色海洋的郑和时代,对世界影响深远。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争鸣”的主要认识。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所评述的历史事件及其观点,并据此谈谈我们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
(3)据材料三,概括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播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
2023-03-0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评述战国时代列国各有差异的状况:“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国通过战争消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虽然从秦代到汉初,仍然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的若干鲜明的差异。但是,秦的统一已经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为“大一统”奠定基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初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和隋朝的共同之处。
2022-09-07更新 | 901次组卷 | 2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高新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下列对其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苏联当时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B.消除了苏联社会的专制与不公平现象
C.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创新
D.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并且存在着弊端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晚期,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1432-1481年)结束了拜占庭帝国统治时期给予欧洲人的贸易特权,而蒙古帝国消失后中亚的混乱状态也威胁着传统商路的安全。传统的地中海航行是沿着海岸线的路线,仅有的外海航行也主要分布在各个海岛之间,其贸易需求也多来自于富裕阶层。但到中世纪晚期,由于人口的膨胀、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扩大贸易的需求也日益凸显。

——摘编自马锋   苏巍峰《浅论奥斯曼土耳其的堀起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

材料二   欧洲通往美洲的新航线开通后,来往于欧、美的船只日益频繁,它们把一船船欧洲的物品运抵美洲,又把一船船美洲的金银运回欧洲。当然,在这种交换中总是印第安人吃大亏。来往的船只还把欧洲的生产方式、农作物品种和家畜等传到美洲,美洲的玉米、番茄等也传到了欧洲。另外,作为探险家的哥伦布不但开辟了欧美间的航线,他还是第一个对大西洋作了考察记录的人。他的航海日记不仅对东北信风和海流作了观测,还留下了许多大西洋和美洲的原始资料,这无疑对以后地理学、海洋学、历史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杨凤霞   宁波《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的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晚期,东西方传统贸易商路衰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欧洲通往美洲的航线开通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下面为古代的一首诗歌名篇中的句子:“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埃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下列对之所做出的评述最合理的是
A.反映了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揭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
B.句式较为灵活,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
C.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语言率真自然,风格瑰玮绚灿
D.反映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表现出凝重与沉郁的风格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末以来,在利玛窦等人的影响下,中国人开始真正地了解世界,涌现出以徐光启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他们与利玛窦等人合作编译各种欧洲科学著作,向国人普及新的科学理念,一时间钻研西学蔚然成风。16世纪的中国出现了一场文化伦理革命,其先锋“并不是出国考察者,因为谁也不能走出帝国之外去异邦寻求这些科学,他们只是译者或编者,是他们让读者得以接触外来的著作”。在中国儒家哲学被广泛介绍到欧洲的同时,中国的历史、地理以及科技、文学也在欧洲广泛流传开来。1735年在巴黎刊印的《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法国百科全书派启蒙学者与德国、英国的知识界均以此书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材料   。欧洲启蒙学者多是开明君主专制论者,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成为启蒙思想家们追求的社会楷模。霍尔巴赫主张以德治国,他公然宣称“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主要内容,“文、行、忠、信”。在文、行、忠、信里,文虽放在第一位,但行、忠、信却大都属于道德品质教育,实际上德育占有主要位置。孔子经常教导他的弟子要学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学礼”是学习做人处世的根本。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并简要评述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0-11-0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高新部)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