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并对商鞅变法给予评价。
2021-06-26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咸阳百灵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


材料二   18—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17501801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21.027.551.0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三   考察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1949——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阶段;(二)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三)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止发展时期;(四)1978年至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三》

材料四   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
(1)从经济的角度,结合材料一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第(一)(四)阶段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2019-07-09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陕煤建司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针对当时出现的见利忘义、义利关系混乱、以利害义等不良社会现象,从治国之道的角度提出了具有独特内容的以义统利的理念。在荀子那里,义与利是人们社会生活必然存在的两个基本方面,“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好利是人的天性,所以求利主要是以个体为承担主体的,是所有个体的行为。荀子认为社会公职地位的分配不应该靠个人的出身,而应该取决于个人遵循礼义的情况。荀子把以义统利作为国家治理的一个基本原则,他认为,只有用义的要求作为标准,用义先于利的原则来引导,个人才既能够实现义,又能够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安全生存,这样才能够维护国家的稳定。

——摘编自刘敬、鲁张彬《荀子的以义统利治国理念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在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义利关系一直是一个核心问题。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代表,认为“义”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正义,“义”的理念贯穿于《墨子·贵义》全篇。“利”是天下之利、他人之利、自身之利,墨子站在小生产阶级的立场上提出义利并重的伦理原则。面对时局,墨子提出了“利天下”“利人民”的言论。《贵义》篇中强调“万事莫贵于义”“义贵于身也”,即在万事万物中“义”是最宝贵的,甚至比肉体和生命还重要。墨子还认为发展生产,为民兴利才是出路,他十分反对重农抑商,墨子在《贵义》篇中还提到“利”的最高追求就是“兴天下之利”。

——摘编自苗新雨《义利并重:论墨子之义利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义利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荀子义利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荀子相比,墨子义利观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从先秦义利观中得到的启示。
2023-10-1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选科调考历史试题
4 .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坚持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大历史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5年底,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日本帝国主义威胁到了全国人民的生存,给中国一切阶级和一切政治派别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共产党和红军不但在现在充当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中共积极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共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材料二 1947年10月,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打倒蒋介石,必须迅速建立和壮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此,必须进行土地改革以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使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逐步打消了对蒋介石集团的幻想;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争取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的工作;在政治上号召“组成民主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以上摘编自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1919﹣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及过程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比,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共统一战线的认识。
2023-09-18更新 | 158次组卷 | 6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

绝对的权力将导致绝对的腐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孟德斯鸠

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卢梭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位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这三位思想家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两位先生”所代指的两面旗帜。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位先生”引领了近代中国的哪次思想解放运动?
6 . 古代中国多元文化碰撞交流,沟通中外,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虽原则上是各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虽以礼为思想核心,但也特别重法与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将其当作法家,还有人将其当儒家。

——选自孙景坛《百家争鸣新论》

材料二 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又诏革衣服之制⋯⋯改国姓为元氏姓,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文明与发展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造纸术经阿拉伯人引入葡萄牙,在13世纪到达西方,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羊皮纸和小牛皮纸。……正如马克思所说: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杆。

材料四 明朝初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明成祖遂派郑和下西洋,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一艘船可容纳千人。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郑和及其团队,开辟了蓝色海洋的郑和时代,对世界影响深远。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争鸣”的主要认识。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所评述的历史事件及其观点,并据此谈谈我们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
(3)据材料三,概括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播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
2023-03-0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

材料二:这个贫农大群众,合共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没有贫农阶级(照绅士的话说,没有“痞子”),决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

——摘编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接受中国的与外国的历史遗产,反对任何唯心主义的或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部分)》(1945年6月11日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1)根据材料一,概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主张。
(2)毛泽东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是如何实践这一观点的?其成效如何?
(3)根据材料三,谈谈应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
2023-03-1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津巴布韦的一处主体建筑位于山下的平地,被称为椭圆形大围墙。围墙里面建有圆锥形石头高塔、石碑、地窖、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废基,像是古代宫廷的遗迹。围墙附近还有许多小的房屋,这些低矮的颓垣残壁可能是一般官员或者黎民百姓的住宅区。后来,人们在它的周围发掘出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奇怪的生产工具、锋利的作战武器和精美的装饰品等,还有一些是来自遥远的中国的陶瓷碎片、阿拉伯世界的玻璃珠子、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等。

——摘编自姜锐明《马绍纳人的津巴布韦》

材料二     古典文明时期的所谓城市实际上首先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是祭司们进行农业、历法、文字等科学研究的地方,是发展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的活动场所,它们对玛雅社会的发展,对玛雅文明水平的提高是起了积极推动作用的。但是后来它们逐渐演变成了主要是祭司统治阶级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和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与平民阶级苦难的根源。这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发展的进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

——摘编自胡春洞《谈玛雅文明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勒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劫”,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材料三   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国境。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监察体制逐渐失去效力,导致苏联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街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

——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2-05-29更新 | 376次组卷 | 17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凯歌行进的时期》是林蕴晖等著,198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491989年的中国》中的第一本,出版后影响较大,曾多次印刷。

该书忠实地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奠基,新中国成立前三年经济恢复伟大成就,以及19531956年创业探索的艰难历程,书中对新中国诞生,国民经济恢复,人民政权的巩固,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第一部宪法的诞生,新时期军队建设,和平外交的成就等作了详细探究。

书中谈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中共八大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只有7年时间……这7年,无论从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完整统一和社会的政治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以及人民得到的实惠,科学、文教事业的发展等等,都可以说是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书作者将其命名为《凯歌行进的时期》的理解。(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中任选两个方面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2-02-19更新 | 686次组卷 | 18卷引用:陕西省宝鸡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