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2 道试题
1 . 魏源与其所处时代。

魏源与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在林则徐《四洲志》基础上,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

材料一   近些年来,特别是不列颠战争结束以来,在杰出的人士中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公共意识,也出现了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向其他国家学习的更大愿望。然而,他们仍然对自己在一切方面低于外国人这点上认识缓慢,并且不情愿承认。

——纪里备(西方传教士)《中国和中国传教》(1854年)

(1)材料一中的“不列颠战争”当指(     
A.甲午战争B.鸦片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材料二   英夷船炮在中国视为绝技,在西洋各国视为寻常。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魏源《海国图志》

(2)上述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可以相互印证?基于材料、联系所学,说明理由。

材料三   以彼长技御彼长技,此自古以夷攻夷之上策。

——魏源《圣武记》

材料四   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五   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未知王化者言之……诚知夫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尚可称之曰夷狄乎?

——魏源《海国图志》

(3)结合材料面对千年之变局,魏源对“夷务”有何独到见解。

甲:魏源著《海国图志》倡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实为变法之萌芽,然此后二十余年,迭经大患,国中一切守旧。

乙:(魏源)是开启近代打破封闭状态……支配国民心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进步思想家。

丙:由于当时学术水平的限制,魏源《海国图志》并不是一部完善的书。

(4)以上材料部分呈现了学者对魏源其人其事的评价。基于这些观点、联系所学,谈谈你对“魏源与其所处时代关系”的认识。
2024-03-27更新 | 57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近代中国政治转轨
课后,等级班学生对“近代中国政治转轨”专题颇感兴趣,并尝试通过以下环节进行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环节一:借助时间轴简单梳理近代中国大事记

材料一:


A.八国联军侵华B.洋务运动开启C.戊戌变法改制D.辛亥革命爆发
(1)将上述字母所示历史事件填入时间轴中对应的横线处。(填涂字母)
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
环节二:补充19世纪50至60年代的史料

材料二:自广西用兵以来,奏报军饷及各省截流筹解,已至二千九百六十三万两,各省地丁、盐课以及关税、捐输,无不日形支绌。

——(清)《文宗实录》卷97

自军兴以来,各省丁潜等款,纷纷奏留,供本省军需,于是户部之权日轻,疆臣之权日重。

——(清)曾国藩《江西牙厘请照旧经收折》(1864年)

注:《文宗实录》起自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止于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政治和权力结构出现怎样的现象?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分析导致此现象的原因。
环节三:将目光转向清末民初的历史现象

材料三:1900621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向英国等十一国同时宣战。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闻讯后致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此后出台的《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两湖总督张,允认真切实保护。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清末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变化是(     
A.中央权威日渐衰微,地方权势同步萎缩B.中央权威不复存在,地方权势逐步扩张
C.中央权威日渐衰微,地方权势逐步扩张D.中央权威不复存在,地方权势一手遮天

材料四: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陆海军直接皇帝统率,但对内使用时,应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此外不得调遣。国际条约,非经国会议决,不得缔结。国会议决事项,由皇帝颁布之。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1911113日)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11日)

(4)材料四中两份文本的内容体现了哪些基本的政治思想?概括20世纪初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环节四:研读教科书文本,进一步探究民国时期的政治特征

材料五:袁世凯称帝失败,不久死去,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在英美支持下,控制了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据有皖、浙、闽、鲁、陕各省;奉系的张作霖,同样以日本为靠山,占据东北三省。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5)综合材料,联系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政治转轨这一历史现象。
2023-12-13更新 | 58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小明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颇感兴趣,尝试通过史料研读,对这一问题逐步展开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步骤一

材料一:谈参者,吴人也,家故起农……塍之平阜植果属,其污泽植菰属,可畦植蔬属,皆以千计……视田之入,复三倍。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

材料二:吴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


(1)材料一、二中明清社会经济出现的新变化包括(双选)(     
A.经济重心发生南移B.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
C.手工业领域出现雇佣劳动D.兴起一批地域性商人群体
(2)这些变化发生的地区主要集中在(     
A.西南B.中原C.关中D.江南

步骤二

材料三: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清)袁景晖《建始县志》


(3)《建始县志》对当时农村经济变化有何记载?(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材料联系所学,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
步骤三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五:(1567年)福建巡抚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

——(明)陈世龙《皇明经世文编》

材料六:所繇共百万之赋……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35


(4)综合六则材料,联系所学,简述你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
(5)结合小明三个步骤的探究过程,归纳其遵循了哪些历史研究的方法或路径。
2023-12-13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城市之光
人类历史破晓之时,城市便有了较成熟的形式。探寻依稀可辨的城市印迹,回望文明兴衰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将下列图片所示城市与其在地图中所处区域进行匹配。(填涂字母)

A巴比伦古城遗址

B君士坦丁堡

C印加马丘比丘古城遗址

D1930年代的伦敦

E20世纪的上海


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⑤_________
(2)早期居住在巴比伦古城的苏美尔人发明了世界上最古老的(     
A.腓尼基字母B.楔形文字C.甲骨文D.拉丁字母

(3)结合地图及所学,作为东罗马帝国都城的君士坦丁堡,其历史地位与作用包括(双选)(     
A.传承希腊罗马文化B.汇聚工业生产资本
C.完善民主共和制度D.联通东西方的贸易

(4)图C马丘比丘古城遗址见证了(     
A.三角贸易带来了古城的繁荣B.迪亚士绕过非洲好望角
C.殖民活动中断该地历史进程D.商品出现世界性的流动

(5)观察图D、E画面信息,联系所学,19世纪以来中西城市发展的显著特征是(     
A.文化交流促进城市发展B.商品经济推动城市化进程
C.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D.社会治理影响城市化发展

(6)综合上述信息,概括影响人类城市兴衰的主要因素。
2023-12-13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说明(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清政府积极寻求海外贸易
C.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023-05-06更新 | 174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3年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

6 . 毛泽东曾说,讲到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范旭东个人经历及主要建树
1883年出生湖南,当年中法战争爆发
1900-1910年赴日留学,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留校任教
1911年受中国国内重大事件鼓舞,放弃优厚生活,毅然归国
1912年被派往欧洲考察盐政
1914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
1918年在天津塘沽成立永利制碱公司
1926年带领永利破解苏尔维制碱法,产出纯净碱,荣膺国际博览会金质奖
1934年在南京开办永利硫酸铔厂
1937年拒绝与日本合作,将天津和南京的工厂内迁,将机器、材料、图纸、模型抢运西迁,令技术人员和工人向汉口转移
1945年突发急病逝世,周恩来与王若飞赠挽联:“奋斗垂州载,独创永利久大,遗恨渤海留残业,和平正开始,方期协力建设,深痛中国失先生。”
1955年“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沽厂”成立,后更名“天津碱厂”

——据范旭东生平整理

1.1911年促使范旭东放弃优厚生活,毅然归国的重大事件是(     
A.辛亥革命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D.五四运动
2.“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沽厂”成立与下列哪一史事直接关联(     
A.亚非会议的召开B.社会主义的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D.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二:

在英、法、比等国考察用苏尔维法制碱工厂时,他(范旭东)多次碰壁,不准进入现场。在英国卜内门碱厂参观时,傲慢的主人嘲弄说,你们看不懂制碱工艺,还是看锅炉房就好了。

——焦健全《中国化工先导范旭东》

“一战”期间,英货中断,碱价猛涨…范旭东等于1918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永利碱厂。卜内门公司千方百计通过英国人控制的盐务稽核所给永利碱厂的工作制造困难…在范旭东的主持下,侯德榜等人努力奋斗…掌握了苏尔维制碱技术的奥秘……并在此后与卜内门公司的竞争中取得了明显的优势。

3.根据材料二,说说中国制碱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材料三:为了这件大事业(制碱),虽粉身碎骨,我就要硬千出来。一个化学家,看见这样富的资源(盐碱地)而不起雄心者,非丈夫也。近世工业非学术无以立其基,而学术非研究无以探其蕴,是研究一事尤当为最先之要务也。官营工业,历来没有好成绩我由于职位关系,不免经常站在我们团体视线的集中地,因而一举一动有疏略,就易被众目察看出来。

——邸彦莉《范旭东与“永久黄”工业团体》

4.据材料三范旭东自述,概括中国化工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材料四:入选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还有天津碱厂。天津碱厂的前身是筹建于1916年的永利碱厂,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制碱厂,0与1914年创建的久大精盐公司塘沽制盐厂是姊妹厂。2010年,老碱厂系统停工……旧址将建立天碱工业博物馆。

——选自2018年2月10日天津《每日新报》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化工之路。

7 . 亚非拉民族独立与崛起的历史贯穿整个世界近现代史时间线,尤其是二战结束后,亚非拉各民族国家独立浪潮风起云涌。以下是某社团小明同学从多元视角出发解读上述主题的学习成果。

视角一

材料一 “我(戴高乐)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无奈的痛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在那些地方移交我们的权力,卷起我们旗帆,合上这部伟大的历史,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精神上的考验。

——摘编自戴高乐《希望回忆录》

注:《希望回忆录》是法国总统戴高乐退出政坛之后写成的回忆录,其回忆的内容主要针对冷战时期

材料二:伊梅斯(英国最后一位某殖民地总督的助手:1947年3月的口口口 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那样去做以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

——摘编自[英]帕姆·杜德《英国和英帝国危机》等

1.材料一戴高乐所说的“那些地芳”最有可能包括的殖民地当指(     
A.巴西B.印度C.阿尔及利亚D.阿兹特克人国家
2.结合材料二“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的描述,口口口处当指殖民地
A.巴西B.印度C.阿尔及利亚D.阿兹特克人国家
3.材料二中“把火扑灭”的最终结果是英国
A.同意印巴分治B.允许成立国大党
C.废除食盐专卖D.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4.殖民者面对殖民地问题流露出“并不是随心所欲”“并无选择的余地”的情绪下列对这些情绪产生原因解释正确的是(双选)(     
A.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促使英法殖民当局主动认识自身殖民政策的危害进而改弦易辙
B.殖民地人民的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势力,得到了新兴独立国家的广泛支持
C.英法殖民当局在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趋势前,对调整殖民政策举棋不定
D.英法殖民活动耗费无数,引发国内反战呼声,国际形象严重受损,被迫改变自身困境

视角二

材料三:广大亚非拉国家,长期遭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他们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都还面临着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势力、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他们是推动世界历史车轮前进的革命动力,是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特别是超级大国的主要力量。

——节选自邓小平在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四: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会穷国愈穷”。

——摘编自徐广文《经济全球化的研究视野》

5.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说说广大亚非拉国家在崛起中还面临哪些问题或挑战?

视角三

小森同学认为除了以上两则视角,还应该考虑第三个视角:冷战时代的宏观视角。为此他找到了中美教科书中关手冷战史部分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做了如下的整理:

版本
标题名
中国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美国麦格劳一希尔版本《世界历史》
单元标题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六单元:走向全球文明,1945——至今
章节标题
27章:冷战和战后的变化,1945—197028章:现代西方世界,1970—至今
课标题(节)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1节:冷战的发展
第1节:苏联的衰落
一级子目标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瓦解超级大国的对抗冷战的对峙压力下的苏联戈尔巴乔夫和改革
二级子目标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华约北约、德国分裂苏联入侵阿富汗、《中导条约》、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军备竞赛、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越南和多米诺理论冷战强化冷战
终结

资料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下)和麦格劳一希尔版本《世界历史》高中历史教科书

6.除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东欧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等内容外,表格①处有关多极力量成长中的史实还应包括(双选)(     
A.柏林危机B.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C.欧共体成立与发展D.日本经济“起飞”
7.你如何理解“亚非拉崛起”的内容在两本教材冷战板块中表述的不同“待遇”?
2023-02-20更新 | 142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近代的开始”。为证明该观点,某同学梳理了宋朝相关历史。请帮助他,将梳理的典型史实填入表格相应空格中。(用字母表示,12分)(     
A.儒学复兴       B.经济重心南移
C.崇文抑武       D.三大发明成熟
E.佛道流行       F.江南初步开发
G.儒学独尊       H.西学之风渐盛
宋朝年间典型史实
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持续发展;①等
政治稳定实行②政策;中央集权加强
民族融合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加深
文化昌盛宋词繁荣、③、④

2022-06-24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史事的本来面目,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言事者的表述不一,而显得扑朔迷离,给后人带来困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梁启超鼓动各省公车,上折拒和议。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联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近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奏、代奏或电奏次数达154次,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单独上书达31次,人数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上书7次,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八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材料三       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关于“公车上书”,材料一、二的分歧在哪里?材料二的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
2.利用材料一、二,尝试解释材料三关于“公车上书”史事的叙述。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价值?
10 . 《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B.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C.趋向“三教合一”D.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2021-10-14更新 | 555次组卷 | 57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测试(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