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0 道试题
1 . 据明代《晋录》记载:“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蒲州商人范世速“义而资益巨,占粮田数百亩,积络钱以万计。”这表明明代(     
A.逐利观念成为主流B.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兼并愈发严重D.商业活动的规模逐步扩大
2022-08-17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清朝中期,军机大臣曹振镛历经乾、嘉、道三朝,官运亨通,谥号文正。清人笔记中记载:“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该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     
A.官僚队伍的腐化B.皇权专制的强化
C.社会风气的败坏D.文字狱的常态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865年,上海南京路开始使用煤气灯。有人记载煤气灯照明的情形:“铁管遍埋,银花齐吐,当未设电灯时代,固足以傲不夜城也。”据此可知(     
A.工业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B.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C.电灯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D.上海是中国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地区
2022-07-09更新 | 382次组卷 | 8卷引用: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通典》中记载:“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人不土著,萃处京畿。”白居易在为崔玄亮所作墓志铭中也指出:“自天宝以还,山东士人皆改葬两京,利于便近。”这表明当时(       
A.城市对乡村的文化优势日益增强B.选举体制变革推动士族的中央化
C.地方人才跨区流动机制逐渐改善D.经济重心变动影响人口迁移方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如图是法国三友洞里的“巫师”岩画,是描绘巫师的最早的画。画上画的是一个男子,身披鹿皮,头顶一对牡鹿角,脸像猫头鹰,长着两只狼耳朵,上肢似熊臂,还拖着一条马尾巴。这副画表明(     
A.人类已产生原始宗教仪式B.法国最早出现人类关于巫师的记载
C.巫师乞求动物神灵的保佑D.信仰动物图腾能确保食物来源丰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记载皇帝的起居注,相当于皇帝的绝密档案,皇帝本人不许观看。唐太宗破坏了这一传统,而《旧唐书》和《新唐书》又根据唐太宗本人的起居注来写唐太宗。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①“贞观之治”是虚假的                         ②《旧唐书》和《新唐书》并不可靠
③君主专制的强化                                   ④史料辨别考证尤为重要
A.②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富思想的渊源极早。早在殷末周初的《周易》中就有重农抑商、节欲恤民、平施共富的民富思想内容的记载。随着西周初期“敬德保民”思想的出现,民富的思想逐渐在一些文人雅士中受到重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中的阶级关系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加之统治者治国的理念和方法还处于尝试阶段,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相对宽松的“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于是先贤们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一些对于治国安民的看法,就出现了以儒家、墨家、法家等为代表的学者,根据自家学派的阶级立场,阐述对“民富”思想不同见解的局面。

——摘编自刘晓欣《先秦儒家的民富思想探析》

材料二 孙中山在其三民主义中认为,民生主义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国强才能民富,国强是民富的基础,但民富才是国强的最终目的和最可靠的保证。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中说道:“中国近代患贫极了,因而在行社会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时,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生产力则贫。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政策措施,则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五四时期,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中指出:“中国今尚用手工业生产,未入工业革命之第一步,比之欧美已临第二革命者有殊,故中国两种革命必须同时进行,既废手工而采机器,又统一而国有之。”作为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富民强国的梦想,虽没能亲手实现,但却同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引导着后继者们朝着这个目标奋进。

——摘编自于颖《孙中山富民强国的思想及其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秦民富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富民强国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些思想主张的共同作用是有利于
A.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B.选拔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
C.推行不别亲疏的严刑峻法D.施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9 . 据称,禹汇集诸侯(部落领袖)时,因防风氏迟到,即将其处死;《左传》里曾引春秋时晋人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孟子》中也记载:“夏后(君主)氏五十而贡。”上述历史记载可用于说明(     
A.夏朝的真实存在B.早期国家的发展
C.分封制度的确立D.君主专制的完善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尼山祭田纠纷案

材料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山东省邹县,原、被告乃佃户与圣门后裔。

告状人刘天允等64人声称∶自己祖籍邹县鲁元社,各家散住尼山附近的群山窝内,乃是"耕凿山谷,筑堰浚漆,做地为业"的痛地贫民。由于山水时涨时落,因而壑畔土地朝有夕无,难以纳钱粮。康熙年间,乘着朝廷劝民垦地的机会,尼山学录孔传锡哄骗社内零星烟户,把土地"开投"尼山学录之手,假冒"办祭尼山圣庙"之名,而行"偷漏租赋、遮免差徭"之实,籍此敲剥愚民,又借培植圣脉之名封山禁椎,混将周围群山一概吞并,致令小民手足无措,造成"溢讼数年"之累。

被告(孔府)代理人宋掌书在法庭上作了辩驳与证明∶所争祭、学两田乃宋代庆历三年(1043年)所赐,在《阙里志》《邹县志》《山东通志》及《大清会典》上均有记载;此外,孔府所撰《阙里文献考》也有记载,只是因为它是孔府自己所编,不能算作证据。"尼山古来严若泰山,禁比皇陵。自康熙五十三年,被奏老爷(当时的邹县知县)纵这鲁源刘家把山开了。后来虽经严禁,势不可遏。这些年来,牧放樵采,作践不堪了。"邹县知县:"《文献考》吾这里也有,他俱有来历的。是呈览过的,皇上皆见过的。怎么不足为凭呢?"原告声称,所争土地属于民地,乃开垦所得,知县追问;"上了粮了么?"原告回答∶"山水下来,朝有夕无,不堪承粮,没上粮。"知县便否定了原告的主张,威胁原告∶"恁说这不是祭田,是恁的,怎么讲,恁又罢(把)个欺隐揽到头上了?""这是朝廷家地,恁为甚么投充躲避,犯个军罪."原告坦白,之所以告状,是因为康熙五十三年以来一直深受公府家人的欺压,故而想借告状这种外力遏制公府家人的欺压。知县认定这次告状是没影的事儿。原告除了沉默,惟有"求老爷的恩典"。


据徐忠明《小事闹大与大事化小∶解读一份清代民事调解的法庭记录》提取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任意3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022-05-03更新 | 155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复习题(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