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0 道试题
1 . 据《齐民要术》记载,水稻直播“三月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中旬为下时”,而收获期则在霜降。即农历九月下旬;而宋人陆游在《五月一日作》中对稻麦轮作注释道:“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水稻五月插秧,八月就可以收获了,宋人称“八月登粳稻(高纬度稻种)”。这说明宋代(     
A.经济结构不断优化B.精耕细作模式成熟
C.农业专业区域初显D.土地利用率的提高
2 . 据史料记载,商代设立了大量的官职,例如都正都吏、都司都工、都市、都尉等,用于监督和管理地方事务。这些官员由朝廷任命,负责管理税收,法律,军事和公共工程等事务。官员们的职责和权力都由朝廷授予,而非诸侯授予。这折射出商朝(       
A.分封制已得到普及B.宗法制度已经成熟
C.商王权力得到加强D.官僚制度趋于完备
3 . 据文献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称涂山之会;启召集方国首领,祭祀上天众神,“大飨诸侯于钧台”,史称钧台之享。这种盟会(     
A.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制度
C.保留了原始民主的残余D.标志“家天下”的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史料记载,自咸丰三年(1853年)九月十三日起,至咸丰五年(1855年)五月初七止的20个月内,清廷严密监视城内居民,在地安门、西直门、菜市口、白云观等处捉获了大量可疑“人犯”,其中经审理者共涉355案,涉及“人犯”779人。这一举措的直接目的是(       
A.完善衰败的地方里甲制度B.预防英法联军进攻
C.解决皇位更迭带来的动荡D.应对太平天国运动
5 . 《管子·轻重戊》记载:“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部落联盟诞生B.早期国家产生C.华夏民族形成D.原始农业兴起
2023-08-25更新 | 250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调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与之相关的战役(     
A.给秦朝腐朽残暴的统治以致命打击B.阻滞了游牧民族南下侵扰江南地区
C.为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奠定了基础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23-08-2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调研考历史试题
7 . 按照《史记·殷本纪》的记载,自“契卒,子昭明立”开始,至“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止,凡十四世,是先商时期。王国维利用甲骨文资料对《史记》所记——进行考订,发现甲骨文所述商之先公先王世次与《史记·殷本纪》所记相合,从而得出结论:“《史记》之实录,且得于今日证之。”由此可知(     
A.实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B.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加可靠
C.西汉政府重视史学研究D.实物史料是史学研究必要条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隋书 ·食货志》记载,开皇十二年(592年),“库藏皆满”,开皇十七年(597年),更是“中外仓库,无不盈积”。到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但供五六十年”。隋初“国计之富”主要得益于 (     
A.南北分裂局面的消除B.各地健全的仓禀制度
C.运河沿线城市的繁荣D.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
9 .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我欲正人心,息邪说……以承三圣者……”。《韩非子·显学》记载“自愚诬之学、杂反之辞争,而人主俱听之,故海内之士言无定术,行无常议……安得无乱乎?”这些记载表明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A.呼唤圣人施政济民B.推崇思想统一结束纷争
C.反对各家思想辩论D.国家治理要采取法制
2023-07-0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09年,利物浦入港船舶374艘,载重量14574吨,出口船舶344艘,载重量12636吨,船只平均装载量38.3吨。……1730年利物浦的船舶进出口吨位达到37000吨,1750年上升到65000吨,1760年为100000吨,到1770年就突破了140000吨。……1700年利物浦居民为5000人,1720年为10000人,20年中增加一倍。1740年利物浦人口增至15000人,1760年为26000人,1773年进行人口调查所得出的数字是34407人……利物浦成为英国少数几个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在不到一个世纪之内,利物浦人口增加十几倍,显然是移民造成这一情形的出现。

—摘编自张金鹏《大西洋的国际贸易与利物浦的城市近代化》

材料二   明清时期,广州商人已经成为全国乃至海外远程贸易商人集团中最强势的一支,其足迹遍布全国和海外。对海外,广州商人成为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商业的重要力量。对国内,广州商人更是无所不往。明末清初所撰的《广东新语》记载:广州望县,人多务贾与时逐,以香、糖、果箱等,北走豫章、吴、浙,西北走长沙、汉口,其黠者南走澳门。1798年,来华长期留居的瑞典人龙思泰在《早期澳门史》中记载:广州不仅是广东货流中心,而且是全中国货流中心,福建、浙江、山东、直隶等十数省“每年都有大量的产品运到这里,换取西方世界的物产和制品”;同时,“中华帝国与西方各国之间的全部贸易,都以此地为中心”。

—摘编自黄滨《明清珠三角“广州—澳门—佛山”城市集群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利物浦崛起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广州与利物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异同点,并简析广州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