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学者指出,荷马以来的希腊文化到苏格拉底时发生了转向,即关注点由人的外在的感性对象转为内在性的灵魂。这一转向出现的背景是
A.城邦民主政治达至顶峰B.人的权威和尊严的确立
C.对人性本身研究的完成D.民众道德价值观的衰颓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艰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思想不断得以发展成熟,直至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正是因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逐步形成,党才能够更好地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总结历史经验和进行理论思考,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与此同时,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革命航船不断乘风破浪前进,从而使得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逐渐赢得崇高威望。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及启示》

材料二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胡锦涛同志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肩负的历史任务。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的非典疫情,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在这些认识基础上,我们党紧紧围绕发展这个根本问题,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要求,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深刻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指明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冷溶《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认真学习〈胡锦涛文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性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不断丰富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之后,苏俄进入了一个由战争到和平的新时期。1919125日,全俄苏维埃第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国际政策问题的决议》。列宁表示,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定,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迫使它们走上同我们往来的道路,这就是不同制度的国家可能和平共处的经济基础;而这一政策的政治基础,是必须相互尊重国家主权平等和保证绝对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苏维埃国家愿意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作为俄国从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手段。苏维埃俄国愿意和一切国家发生事务上的往来并进行贸易,发展经济关系。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现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出台和平共处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政策对苏俄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1-07-1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12世纪,欧洲掀起了翻译阿拉伯文献的热潮。希腊原始文献经叙利亚文,到阿拉伯文,再被译成拉丁文。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哲学著作、欧几里得和托勒密的科学著作,开始为欧洲人所熟悉。这次大翻译运动的主要背景是
A.文艺复兴在欧洲不断扩展B.欧洲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C.天主教会势力大幅度衰落D.东西方交流的渠道开始打通
2022-01-02更新 | 1112次组卷 | 29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间阶层”人数不断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拥有良好教育背景、较高的收入、可观的资产。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人数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中间阶层的出现和扩大
A.使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B.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C.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D.使知识经济引领社会发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清末建警开始,历届政府当局都在不断加强警政建设,持续进行的警政建设在不断完善制度的同时,也在寻求更广范围的改革。1923年,国际联盟出于侦察拐骗妇孺案件的考虑,向各国“劝用”女子警察。一批最早在思想突破禁锢或为生计所迫走出家庭进入社会的女性,成为中国最早的职业女性,且其职业范围呈现日趋扩大的趋势。

1931年,根据南京国民政府内部的命令,首都警察厅开始先行试办女警,并令中央警官高等学校酌收女生。女警职责主要针对女性调查户籍、检查行李以及救护妇孺、维持风化,必要时配合男警进行要案侦探。举办女警被提上日程后,相关的训育及时跟进,无论是训育方式还是训育的内容,都有比较明确的指向。

——摘编自孙静《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警政改革视域下的女子警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女性警察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女性警察改革的特点。
2021-06-1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国会选举后各党所占议席情况

党籍众议院参议院合计
国民党269123392
共和党1201545569175223
统一党18624
民主党16824
跨党者14738185
无党者264470
总计596274870

——摘编自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

材料二   1912212日,清帝退位,封建王朝专制统治覆灭的大局已定。新旧政权更迭之际,中国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定的权力真空。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进一步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人们结社组党、参与政治事务的自由和权利。加之浓烈民主氛围的刺激,社会各阶层成员,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阶层成员积极行动起来,创立政党,进行政治活动,试图以此夺取或控制政权,直接干预国家政治利益的分配。

——摘编自于小英《政治道路选择与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国第一次国会选举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出现的背景,并说明政党政治运作的概况。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此遂生,列宁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在批判性继承前人法律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宪法思想。作为人类法律思想史的先驱,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最先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法律制度的罪恶,他们主张构建理想社会,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颁布通俗易懂的法律条文。1918,列宁颁布的第一部苏维埃宪法废除了私有制,宣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宪法对国家权力归属于劳动人民做了规定,并且把将剥削阶级的一切权利于以剥夺正式确定下来。列宁认为苏维埃宪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真正实行了民主制度,真正维护了无产阶级的利益。

——摘编自邢晨晓《列宁宪法思想研究》

材料二1954年以前,由于制宪条件不具备,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制宪权,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到了1953,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为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提供了客观环境。

一一摘编自韩大元《关于新中国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若干问题探讨一一纪念1954年宪法颁布五十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的宪法思想渊源,并简析1918年苏维埃宪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1954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2021-07-2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积极主战,然而,未成功参战。1916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结束,加剧了英、法等协约国人力资源的匮乏。为挽回颓势,英、法采取招募“干活不知疲倦”的华工的办法。据记载,一战期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多人。华工抵达后即被编为华工军团,从事战地作业和后方战勤保障工作。一战结束后,北洋政府设想以此为契机,打破套在中国人头上的重重枷锁,一改中国卑微的国际地位。然而,巴黎和会期间,日本借美、法、俄等国的支持,强占了德国在山东省的一切利益。得知消息后,华工纷纷投书谴责并踊跃捐款支持北洋政府维护国家利益。1919年5~6月,旅法华工和留学生奔走呼吁,并包围了中国专使的寓所,不准他们出门、签约,并警告:若在和约上签字,他们就像北京学生声讨卖国贼一样对待之。同年6月28日,华工和留学生包围了首席代表陆征祥的寓邸,“陆征祥看见局势危险亦不敢再到凡尔赛去签字,当天的晚报登出了中国代表团在签字时缺席”。

——摘编自赵德生《一战华工与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招募华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在一战和巴黎和会期间行为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江南出现一个显著的消费群体一商人。他们“精食馔,鲜衣服,丽车栋,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经济富裕的士绅更是铺张浪费,不仅居室“城中富室之家多高堂广厦杂用诸色植木周围绕以砖墙。”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普通民众“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

——摘编自欧磊《明代中后期奢侈风气差异特征论》

材料二   中国被迫卷入西方经济体系后,外国商品就开始大量进口,引发了民众抵制外国商品、保护本国经济的国货运动。一战前,各大民间商业行会成立各种推动国货运动的团体,提出“……多一份呢绒,即少用一份国货,少用一份国货即损我国家一份利源。”一战后,国民政府也开始重视国货运动,1928年,孔祥熙提出“征集全国出品,陈列展览。以示奖励而资观摩”的设想,得到商业领导人、学生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国货运动通过区分“国货”与“洋货”,将民族观念与消费文化联系起来,最终塑造了近代民族国家。

——摘编自孙燕《从国货运动探究消费主义文化发展》

材料三   “一五”计划时期,党中央多次发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深入、全面的节约运动。短短5年,全国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55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原定指标的17%以上,平均每年以18%的速度向前发展,积累资金909.2亿元,并把它全部用到生产和建设事业中。而且,节约运动还向人民群众进行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教育,也要求党政军群负责人员视察、休养、旅行时,地方不许接送、宴会和送礼,鼓励各级干部脱鞋下田,参加劳动生产。同时,节约运动要求工业企业订立各种技术规程与操作规程,不仅要完成计划数量指标,还要完成质量指标;企业领导必须把节约的任务摆上重要日程,在学习生产管理的同时,必须学会财务管理。

——摘编自孙钦梅《“勤俭建国”:节约运动与一五计划的实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中后期社会消费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期中国国货运动日益高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时期大力开展节约运动的意义。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