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战国时,任何思想家都不抱狭义的国家观念。诸子理论,虽各家各派立论不同,然其都以天下为对象。所以共同要求者,乃是天下之治平,非各自国家之富强。秦人能统一天下,实已是当时社会一共同要求。

——摘编自钱穆《中国学术忍想十八讲》

材料二   董仲舒主张“王”的地位因天命而被确立起来,“王”通过正己而正人,并借此实现王道大统;君权源于天命,君主之治就必须是天道在人间的再现;天道尚阴阳,阳为主、为德,阴为辅、为刑,因此“德主刑辅”就是君主应当坚持的政治格言;国家主导型统治思想必须向儒家理论倾斜,并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皇帝应改变官僚体制的结构以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德礼之治,通过官吏之举动的“上行下效”来完成。董仲舒之学完全可以被视为汉代皇权理论与儒学相连的关键一环,也为“天人三策”之后汉代君臣有关皇权性质的言说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摘编自朱《略论汉代皇权观的儒学化以汉代德主刑辅思想演进的政治背景为切入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诸子理论的共同要求,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皇权理论提出的原因并评析其影响。
2021-06-1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一家一姓之私已不能应对高度竞争的世界,社会急需新的统治秩序……七国之中,为何秦国能够做到依法治国?说起来,这就是因为秦之落后,所以国内并不存在其他六国那样庞大的贵族世家网络,法家“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才能推行。也正是因为开化最迟,统治者才会长期保持改革初心,奋发图强,最终化弱为强。

材料二:秦孝公时期,秦国建立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法治官僚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得益于四个工具的运用:一个是宣传的工具,一个是税收的尺度,一个是公安的工具,一个是社会评价系统。具体执行的过程中,秦国用完全忠实执行法令的“法律官僚”取代了王公贵族来治国理政,甚至不惜以暴力的形式推行这些法则。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毓海《龙兴:五千年的长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建立法治官僚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秦国建立的法治官僚制度。
2024-04-2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三新教研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道光十三年(1833年),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向道光帝联名上《查议银昂钱贱除弊便民事宜疏》,痛陈银贵(铜)钱贱的流弊,提议“银钱官铸”。这一奏疏出台的主要背景是(     
A.朝贡贸易逐渐萎缩B.白银成为法定货币
C.鸦片走私日益猖獗D.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农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而古代中国统治者都会注意调整田制和赋税,救济百姓,抑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代规定)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通“鬻”)于市。

——《礼记·王制》

材料二: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子路》

材料三:(宋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断流。是冬大雪。自十二月至明年正月,或雪,或霰(xiàn,小冰粒),或雹或雨水,冰冱(hù,冻)尺余,连日不解。台州雪深丈余,冻死者甚众。……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防止百姓离散):一曰散利(发放救济物资),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放宽力役),五曰舍禁(取消山泽的禁令),六曰去几(停收关市之税),……十有二曰除盗贼。

——《宋史》(卷六十二)

(1)根据材料一,周代这一规定有什么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思想主张思想产生的主要背景。
(3)材料三反映的问题,宋代政府是如何应对的?(举出二例即可)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就社会保障来说,你认为古代中国政府的举措和孔子的主张能否真正实现?
2024-03-02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从1120年到1142年,宋、金忙于战事,双方对建立榷场贸易的问题仅进行商讨。绍兴和议后的11425月,双方榷场贸易建立起来。宋金对峙时期,政府三令五申,不许民间过界买卖,但无法禁止,政府出面建榷场,顺应并承认民间经济交往。

——摘编自靳华《宋、金榷场贸易的特点》

材料二   南方各省商人赴东北贸易始于康熙中叶的海禁开放后。如康熙四十九年,上海县上字73号商船“装载各客布匹、瓷器,货值数万金,由海关输税前往辽东贸易”;华亭县华字90号商船领有“县照及江南海关部牌,揽装茶叶、布、碗等货”“前往关东贸易”。康熙后期大量南方海商前往辽东半岛,乾隆以降南方海船到辽东贸易的数量大大增加,位于渤海湾西岸的锦州开始成为闽广商人贸易的重要港口。东北向南方输出的主要是农副产品,从南方输入以棉布等手工业品为主。

——摘编自许檀《清代前中期东北的沿海贸易与营口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与金榷场贸易开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说明清代前期江南与东北贸易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宋与清代前期影响区域贸易发展的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一种常见观点认为,英国议会产生的背景是王权衰落,而且议会的产生进一步削弱了王权。但实际上中世纪的议会并非一个独立的机构,它由国王召集,并决定召开时间、地点及议程安排,它的本质是“国王的议会”。这则材料旨在说明当时英国(     
A.封君封臣关系紧张B.王权摆脱教权控制
C.政治具有民主色彩D.国王仍是统治核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1852年,美国作家斯托夫人以身处奴隶制枷锁下的黑人的悲惨生活为背景创作了《汤姆叔叔的小屋》;1853年由乔治·艾肯将其改编为戏剧。该剧在纽约上演时,演员大声宣告;“我宁愿要破衣裳、烂房子,也不要属于他人的最好的东西。”此类作品的出现(     
A.展示出深刻的时代烙印B.体现了废奴主张的趋同
C.取决于受众的审美倾向D.得益于国内战争的结束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唐末以来,长期的战乱将西藏旧有的统治秩序冲毁了,各地方势力之间相互攻伐,属民不时起来造反,社会动荡不安。至元十六年(1279年)朝廷对西南包括西藏地区发布诏书:“官不失职,民不失业”,或“各从其俗,无失常业”。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推行土司制度,设置了一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吐蕃之地,设官分职”的管理机构。元朝设置中央政权中的四大机构之一的宣政院直接统辖藏族地区,藏族地区的军政、民政、财政大权都归宣政院掌握,体现了政教合一的特点,宣政院的职能相当于一个行省机构,故未置行省,只是称“宣政院辖地”。宣政院之下,元朝在藏族地区先后设置了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吐蕃宣慰司,而辖境内都有藏族的部落,其酋长则充当府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等土官。元朝在吐蕃宣慰司下又划分了13个万户,万户府主要是依教派和其他地方势力的占地范围和属民分布来划分的,并任命地方僧俗首领为万户。

——摘编自李干《元代西藏(吐蕃)土司制度探析》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实施。1960年底,西藏逐渐建立了乡、区、县(包括县级区)和专区(市)等各级人民政权。西藏现有各级人大代表34264名,全国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占66.7%,自治区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占70.2%。西藏自治区成立至今,历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均为藏族公民。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国家就把帮助西藏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改变落后面貌作为首要任务予以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西藏城镇化速度加快、水平提高,交通和通信发展很快,各族人民充分分享着现代化的各种发展成果。

——摘编自冯智《西藏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功实践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朝对西藏地区治理的背景及措施。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对西藏地区的管理相比元代有何改进,并分析新中国对西藏地区治理的意义。
2024-01-1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知识和学术,原本是为官府所垄断,是所谓王官之学。但是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成为“士”(特殊的知识阶层)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这就大大地扩展了受教育的范围,使知识以更快的速度向民间转移和传递,这成为士人的另外一个来源。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他们二者的结合,则是诸子学出现的直接土壤。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宋代民间有书院及依附于社区的家整与社学。书院往往有自己的田产,或由官方指拨,或由私人捐赠。书院即一家学派的讲论与传布的学术中心,不同学派的学者也会访问他地的书院。书院不仅有言教以道问学,也有身教以尊德性。宋代书院,盛时不下二百余所,其中颇有历数百千年还存在的著名书院,如朱熹主讲的白鹿洞书院,陆九渊主讲的象山书院。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三   至于弟在大学,则有两种主张如左:(一)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为界限。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私学和士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结合所学,写出“诸子学出现”所指代的思想局面及其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书院的办学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朱熹的文化贡献。
(3)根据材料三,指出蔡元培的办学主张。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概括学校教育发挥的重要作用。
2023-07-27更新 | 89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前后对美国国家身份的塑造,实际上起到了为20世纪的美国提供风向标的作用。他试图告诉美国人,在美国已经崛起为世界大国和对外部世界依赖日深的新形势下,作为一个美国人意味着什么,美国在国际舞台上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美国作为国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为崛起的美国勾画了一个崭新的国家身份与国际角色——“自由卫士”和“世界领袖”,这实现了新形势下美国自我认知的转变。威尔逊竭力塑造的美国国家特性和国际角色虽然在20世纪20年代共和党执政时期遭到一定程度的拒绝,但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被美国社会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对美国自身及其国际角色的理解。威尔逊对美国存在意义的阐述和国家身份的重塑对20世纪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王立新《我们是谁?威尔逊、一战与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社会记忆以及二战前和平主义思潮的盛行,使得一战期间英国政府“为了国王和国家而战”的口号失去吸引力。在二战前的和平主义运动中,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和数百万民众寄希望于国联来防止战争。英国对德宣战后,和平主义和绥靖主义思潮在英国仍有很大影响力。英国民众不再像一战时那样用欢呼声以及对军事荣耀的期待去迎接战争,相反,二战被视为一场人们缓慢接受的、不可避免的战争。政府与人民之间缺乏信任,政府的战争动员话语较少涉及人民。负责政府战时宣传的信息部由于机构庞杂、分工不明、人员业余等弊病,给人留下愚蠢且无能的负面印象。在此背景下,政府动员话语逐渐出现“人民战争”的转向。

——摘编自莫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民战争”话语的生成、传播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威尔逊对美国国家身份阐述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人民战争”话语生成的历史背景。
2023-10-1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