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4 道试题
1 . 八二宪法见证了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此后随着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1978年宪法在许多方面已经同当时的情况和国家生活的需要不相适应1982年宪法的起草、制定,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二大文件为重要依据。在宪法制定过程中,不仅在宪法修改委员会内充分发扬了民主,多次深入讨论,集思广益,而且多次广泛地征询了中央各部门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的意见,多次广泛征求了党外人士、各类专家的意见,并发动、组织亿万群众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全民讨论在宪法制定过程中,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也非常注意收集各国的全套法典,当时仅宪法就收集了35个国家的。我国是个大国,人多,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因此,1982年宪法在制定过程中,考虑到了各种不同情况,没有一刀切如关于劳动权,宪法草案最初只作了原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摘编自刘荣刚《1982年宪法的制定过程及其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2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1982年宪法制定过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地位。
2023-02-14更新 | 67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大一统”历史的国家疆域观,其思想起源可追溯至(夏商周)三代。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民族融于华夏,至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古代民族共同体—华夏族.民族融合与地区性的统一,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大一统”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与西方实体的民族国家相比,中国的国家疆域模式更多地表现出对一统理念的追求,而一统理念的边界又似乎是模糊不清的,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国家理念中是以中心来划定边缘的,中心的意识要强于边缘的概念而政权的承接性与管治的范围则表达了对“中心”的正统性的崇拜与认可,成为疆域变迁合法性的基础。近代以来,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冲击下,中国也试图以民族国家解释中国国家疆域形成的历史过程,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历史表述国家一统的历史这是因为在世界主流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民族国家体系成为世界范围内主流合法的国家建构形式

——摘编自王超《疆域历史与历史疆域》

材料二民族主义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神权、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以建立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的面目而出现的同时民族主义的危害性,特别是民族主义与暴力和侵略战争的联系,早在民族主义的初始阶段即已显露二当时,一种民族优越感和民族扩张的野心已在革命的法国开始出现。对自由主义原则的背离和对本民族利益的过分夸大,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体制强加于其他民族而无视他们意愿和权利的趋向滋长起来拿破仑在鼓励和推进被征服地区的民族主义观念的同时,也把法兰西的民族沙文主义和扩张主义推向了顶峰……这表明民族主义已经与武力结合在一起,预示着欧洲列强在将要到来的帝国主义时期的民族利益纷争中所采取的政策。

——摘编自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国家疆域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023-02-14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古以来,在统一国家中各民族友好往来、相互合作,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总面貌和总趋势。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并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近代以来,各族人民投身于反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形成了不可分离的血肉关系。中共成立后,主张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考虑到帝国主义打着“民族自决”的幌子,对我国进行分裂的阴谋活动,我国逐渐探索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早在1931年,我国就提出少数民族可以“建立自己的自治区域”,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宪法中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摘编自都淦《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二   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是行政自治而非政治自治。各民族自治的地方都必须遵循宪法和自治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属于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具体的形式,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上级国家机关和中央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有权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速自治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靳士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和特点。
2023-02-14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艺卓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基于明代初期与西南诸涉藏地区以及北方蒙古等势力之政治关系出发,恢复和加强明朝同西藏等地的联系,关系到边疆安全和政治稳定。明太祖朱元璋充分意识到这些地区的复杂性,采取了“招谕为主,军事为辅”的政策,一方面派大将军徐达率所部向北和西方向追击元军残余势力,另一方面迅速着手招抚这些地区的僧俗首领归附明朝。洪武元年即派人到相关地区宣布明朝建立的消息,同时也派遣许允德入藏与藏族上层的故元官吏联络。

——杨洁,周润年《明代治理西藏的特点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明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采取的措施,并指出清朝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名称。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引起了西藏各派政治势力的强烈关注,并迅速做出了反应。当时在内地的九世班禅闻讯后立刻派代表到南京祝贺,并经南京国民政府批准成立了班禅驻京办事处。此时,十三世达赖喇嘛也认清了英帝国主义对西藏的野心,开始重新思考西藏的前途及出路,其政治态度发生了可喜的转变。19308月,贡觉仲尼代表中央入藏慰问之后,又作为西藏的全权代表返回南京,向中央政府汇报了西藏方面对中央所拟8个方面问题的答复。

——丁柏峰著《近代青藏关系研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政府时期西藏地方代表参与中央政治活动的背景。

材料三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团结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同时,要在确保法律和政令实施的基础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特殊问题。二是要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3)写出我国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民族自治区的名称,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官有正条,民有私约”,清代官府以告示传达国家政令,而基层社会或者主动向官府申请颁发告示,授权维护特定人群、宗族、村庄的基本利益,或者根据国家政令、律例精神,自行制定各种规约、禁令,官府意志与民众利益在无形中达成一致。基层民众除利用官方告示维护地方秩序之外,还根据特定需要,制定宗族或村庄等组织的规约、禁令,这些规约、禁令涉及地方社会生产、治安、教化等诸多领域,并与官府告示相呼应,成为协助官府实施地方治理的重要因素。

——据王洪兵《清代告示与乡村社会秩序的建构》整理

材料二   在近代早期的英国,食物不足乃至饥荒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存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在中央政府举措之外,身为社会精英和地方统治者的乡绅阶层,积极探索救荒知识,依托印刷术的发展和统治者的支持,通过书面和口头传播等方式,对当时和之后的英国社会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地方乡绅还开展济贫实践、解决司法纷争、推动地方教育发展、改良农业技术等。近代早期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干预,但各种法规的执行,如确立学徒制、调控工资、实施济贫法等,都需要依靠地方治安法官的配合。而且地方乡绅通过请愿、汇报、在议会中提案等方式,能够影响到一些政策的制定和更改。可以说,近代早期英国乡绅在整个国家治理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冯雅琼《近代早期英国救荒知识的产生及传播——以乡绅为主体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乡绅在基层治理中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宋代《吕氏乡约》的核心精神有四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其中,德业相劝强调个人应该修身以提升道德,同时读书、治田、营家,改善家庭经济。过失相规,是针对个人所犯的错误,制定相应处罚措施。礼俗相交,规定了日常生活中乡人之间交往的系列规则。材料反映了该乡约(     )
A.以性恶论为基础来教化约束民众B.是中央集权弱化背景下的自治法
C.有教化、救济与公共治理的功能D.有效推动了乡民关系的和谐融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2世纪初,欧洲市民文学兴起。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市民家庭的爱情生活和悲欢离合,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市民文学兴起的背景是
A.商品经济复兴繁荣B.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C.基督教会统治崩溃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统治时期,崇尚优雅文化的精神在宫廷中不再时兴。于是,文化聚会的场所开始向巴黎转移。巴黎最早的名流圈出现在廷臣的府邸,之后又逐渐从廷臣的府邸扩展到金融家的豪宅。沙龙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国文化此时正处在逐渐形成精致优雅的法兰西特色的关键时期。伊拉斯谟的《论男孩的礼貌教育》在17世纪被译为法文《孩子的道德文明》,其他与文明相关的一系列词汇,如“文雅”“审慎”“礼貌”“礼节”“谦恭”等,也在17世纪初的文献中频繁出现。在沙龙里,人们写诗、排练戏剧、谈论西塞罗(古罗马哲学家)等人,也讨论最新上演的剧目或者新近出版的小说,以及最近的科学发现。

——摘编自汤晓燕《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17世纪法国沙龙女性》

材料二   最早把西式沙龙移植到中国的是清末来华的洋人。后来,教会大学的学生又把它流传开来……20世纪30年代,北平有留洋经历的知识分子中中国式沙龙最早流行。当时的沙龙聚集了一批中国知识界的精英人士,他们品茗坐论特定议题,所谈的话题既有社会广度,又有学术理论深度,且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摘编自曹红蓓《沙龙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法国沙龙文化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方沙龙的相同之处,并指出二者承载的思想文化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梭伦为古代雅典走向民主政治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他将整个雅典划分为四个等级:富豪级、骑士级、双牛级以及雇工级,财富多寡代替血缘背景成为参与政治的标准。其用意在于
A.提升平民的经济地位B.重新确立国家政治结构
C.增强公民的城邦意识D.使公民大会拥有决策权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描写了大相国寺的繁华:“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善,无所不有。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庭中设彩模露屋义铺,卖䈬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腊脯之类。近佛殿,孟家道院王道人蜜煎、赵文秀笔及潘谷墨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绦线之类。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散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后廊皆日者货术、传神之类。”可见大相国寺庙会的空前盛况,到这里来做买卖的不但有大小商贾、普通市民,还有小手工业者、官吏以及寺观的道士和尼姑等。庙会期间,大相国寺人山人海。

——摘编自宁欣等《中国通史大师课》

材料二   明中后期,南直隶的徽州、苏州、松江和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等地常有赖江西、湖广米粮的输入。万历时陈继儒说“向吴中不熟,全恃湖广、江西”。明末吴应箕也说,江南半仰给于江、楚、庐、安(泛指两湖、江西一带)之粟(泛指粮食)。金声的《金忠节公文集》常提到休宁(今属安徽黄山,明代属徽州)缺米而江西遏籴(禁止购买粮食)的尴尬情形。

——摘编自范金明《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都会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米粮贸易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022-03-1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鹤庆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