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4 道试题
1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法治之路、民族区域自治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大。现在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并不小,但是,如果我们的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强大起来,起的作用就会更大。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

材料二   新中国分别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2年四次组织民法典编纂。但囿于彼时经济、政治、社会和学术等条件的约束,均未成功。……中国编纂民法典的时代背景较之传统民法典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对民事权利、交易规则的冲击……现代风险社会对民事主体权利保护的挑战……,还应关注的一个时代特征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即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民事实质法治层面,厘定民事权利与国家权力的边界,发掘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实践理性、涵育美好人性、安领人心与人生的民法典,才是值得追求的。

——谢鸿飞《铸造中国社会的基本法:中国民法典的编幕历程》

材料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新时期外交政策重大调整的方向及其遵循的外交理念,并列举一例中国在大国外交上取得的成就。
(2)依据材料二,概括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从“涵育美好人性、安顿人心与人生”的角度概述该法典的意义。
(3)依据材料三,概括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导民族工作的新理念,结合所学,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重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0~1870年,法国政府大力支持铁路建设,并带动了各种与之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如机车制造业,木材加工业和车站建筑业等。同时铁路里程由1830年的38公里变为1850年的2083公里,到1870年达到17929公里。随着铁路网的逐步建成,农民“已经懂得了一些外国的竞争,机器的使用,生产成本的高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使得法国“朗格多克布满了葡萄园,北部平原种满了制糖的甜菜,城市的四周都是菜园,诺曼底、夏罗菜、莫尔旺等地区都专门从事畜牧业”。据统计,最初建在城郊或人口稀少之处的各个火车站,都很快成为人口繁居和货物集散之地,并逐渐成为新城市的中心。总之,这一时期的铁路建设深刻地改变着整个法国的面貌。

——摘编自汪建丰《略论1830——1870年法国的铁路建设》

材料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围绕铁路发展如何与国民经济相匹配以及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现铁路的对外开放等问题,中国铁路行业由“放权让利”起步,进入改革初探期,逐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铁路发展模式。随后通过“大包干”的实行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试点,依靠科技创新和改进施工技术,中国铁路建设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据统计,1996~2000年,中国新建了5340公里的新线和2580公里的既有线复线,同时完成了44公里既有线的电气化改造。

——摘编自曹文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铁路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30~1870年法国铁路建设的基本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铁路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简析近代法国和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历史启示。
3 . 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知识和学术,原本是为官府所垄断,是所谓王官之学。但是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成为“士”(特殊的知识阶层)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这就大大地扩展了受教育的范围,使知识以更快的速度向民间转移和传递,这成为士人的另外一个来源。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他们二者的结合,则是诸子学出现的直接土壤。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宋代民间有书院及依附于社区的家整与社学。书院往往有自己的田产,或由官方指拨,或由私人捐赠。书院即一家学派的讲论与传布的学术中心,不同学派的学者也会访问他地的书院。书院不仅有言教以道问学,也有身教以尊德性。宋代书院,盛时不下二百余所,其中颇有历数百千年还存在的著名书院,如朱熹主讲的白鹿洞书院,陆九渊主讲的象山书院。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三   至于弟在大学,则有两种主张如左:(一)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为界限。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私学和士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结合所学,写出“诸子学出现”所指代的思想局面及其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书院的办学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朱熹的文化贡献。
(3)根据材料三,指出蔡元培的办学主张。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概括学校教育发挥的重要作用。
2023-07-27更新 | 89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国际充裕的资本在寻找着出路,为商业、工业、渔业和农业的进一步增长创造了条件,也为金融部门的产生打下了基础。1611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第一家证交所,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通过证交所向公众发行股票融资的公司,这两个世界第一与荷兰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分不开的。荷兰是西欧重要的水运枢纽,素有“海上马车夫”之称,随着世界航路的改变,荷兰成了西欧的经济中心,为了垄断海外贸易,需要耗费巨资穿越新开辟的航线,股份公司便应运而生了,使股票、公司债券及不动产抵押债券依次进入有价证券交易的行列。在利润和国家的鼓励下,成千上万的国民把积蓄投入到这一商业活动中,荷兰共和国手中也握有大量债券。在国内外许多有限公司的股票及较多的外国政府债券的推动下证券市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摘自徐桂华、郑振龙《荷兰证券公司》

材料二   1840年后,中国中外经济联系加深,国内股份经济和证券市场也在曲折中发展。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官员倡办洋务,建立股份公司,并通过在上海市场上发行股票来为其创办的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筹集资金,但是那时上海只有初级的证券发行市场,并无交易市场即公司所发行的股票,对持有者来说不能自由转让或买卖。随着民族工商业发展,股票发行增多,股票流通渐广,而且公债发行的逐渐增多,1905年由外商倡议的上海众业公所成立,设定会员(经纪人)10席,其中中国人占3席,这是中国境内第一家以会员制形式组成的证券交易所。同年冬,日本人创办的上海取引所也宣告成立,它有操纵上海市面之野心。巨额的盈利和股票价格的看涨,吸引了大批投机者和盲从者投资于交易所,有投机性质的交易所在短期内的过度膨胀难逃崩溃的厄运。

——摘自王永贞《近代中国证券交易市场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世纪荷兰证券市场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天的启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孔望山隋唐墓地中,不仅出土了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作物遗存,还出土了起源于我国北方黄河流域的粟、黍和大豆作物造存,更发现了起源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和大麦作物遗存……江苏淮北地区连云港孔望山遗址浮选结果统计显示,炭化水稻、粟、小麦、大麦、黍和大豆种子出土的农作物数量百分比分别为19.75%、11.73%、12.35%、6.79%、0.61%和0.61%。

——摘编自黎海明等《江苏淮北地区隋唐时期农业经济探究——以连云港孔望山墓地农业考古研究为例》

材料二海州(今连云港市)户数和口数变化表

时间贞观十三年(639年)天宝十一年(752年)增幅
户数/户899928549217.2%
口数/人43693184009321.1%

——摘编自《新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江苏连云港地区农业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江苏连云港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
2023-10-1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对法律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管子》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汉武帝确立儒学为正统并“定于一尊”“以经注律”“引经解律”等应时而起,大行其道。魏晋时期规范汉以来反映“以经注律”成果的律条内容并试图使之法典化。《唐律疏议》完成了“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并被封建后世奉为“楷模”。明清时期以注释律条为主要内容的律学成果,则大大提高了法典的司法实用性,提高了司法效率。

——摘编自李俊《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的特点与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大动荡,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外患环生,内乱叠起,法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及西方法律的输入。特别是20世纪后,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法律有利于活跃人们的思想、开阔视野。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在考订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浩繁的法学文献的同时,积极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有力地推进了法学研究和立法工作,这种努力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也推动了中国法律的现代化。

——摘编自袁敏殊《西方法律、法学的输入与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的法治建设,确立了法律权威,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了法律的胜利实施。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国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适应经济社会新发展新变化,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摘编自杨宝成《新中国60年法律发展的主要历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法律的特色及其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文王告诫武王:“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汉代董仲舒强调执政者应该在顺应“天道”的基础上治理国家,政令、律法应该与阴阳变化、四季变更、五行顺逆相合,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关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较为系统的城市植树、排污、垃圾处理等处罚刑律。唐朝颁布的《水部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性水利法典,除涉及农田水利、航运船闸、桥梁渡口等管理外,还有渔业管理以及城市水道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的环保思想与举措》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环境污染重大事件简表

——摘编自蝴蝶《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等

材料三   习近平主席和卢拉总统在会谈中认同,气候变化是我们所处时代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发达国家应对温室气体排放承担历史责任,我们继续对发达国家未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的承诺表示严重关切。我们决心进一步加强多边主义,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政策空间,树立一个集体性的、反对单边主义的、国际社会合作团结的典范。我们决定为今年晚些时候在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作出贡献,落实该公约和《巴黎协定》。我们承诺:在可持续和低碳全球经济转型等领域,拓展和深化双边合作。我们计划通过有效执行相关法律,共同支持消除全球非法采伐和毁林的行为。

——摘编自新华社北京2023415日电《中国—巴西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环保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环境治理的不利因素。
(3)根据材料并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美国与当今中国在环境治理上的差异。
2023-07-0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福利国家制度,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西欧、北欧国家举例来说,其社会福利制度几乎覆盖到每个公民“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例如,除退休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外,各国还纷纷设立各种救济,如住房补贴、孕妇补贴、儿童营养补助、单亲家庭补助、老年人医疗照顾计划等。

——摘编自唐乐《西方福利制度所面临的危机及对策》

材料二   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教授李斧表示,在美国,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在社会总支出和政府预算中占有巨大份额,对政府收支平衡造成不小挑战。目前,美国每年财政赤字近万亿美元,长远影响难以预估。德国慕尼黑华星艺术团团长唐志红表示,德国社保体系对于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造就了很多不工作只靠拿福利生活的人,还吸引了大量希望享受德国高福利的移民。“羊毛出在羊身上,税收是福利开支的重要支撑,高福利就意味着高税收。”李斧表示,高福利产生的税收负担令纳税人和企业很不满。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华侨华人分析西方高福利制度为何陷入两难境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福利国家制度面临的困境。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世纪以后,阿拉伯人因经商传统及地理位置的优势,在亚欧香料贸易中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十字军东征刺激了欧洲人对香料的需求,胡椒、丁香、肉桂日益成为西欧人追逐的奢侈品。古老的英国谚语“他没有胡椒”意为此人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而拥有香料代表着一个人的高尚地位,甚至将其当作是贵重礼品和宴会必备之物。香料还与基督教信仰难舍难分。香料研磨而成的粉末被大量用于宗教场所使用的圣膏,香料的气味被教徒想象成为圣灵乃至天堂所独有的馨香。此外香料还被认为是治疗与预防黑死病的重要药材。因此,西欧主要城镇中逐渐出现香料商人的行会,香料贸易蓬勃发展。

——摘编自田汝英《“贵如胡椒”:香料与14~16世纪的西欧社会生活》

材料二

——摘编自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6世纪西欧香料的社会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16~17世纪葡萄牙香料贸易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西方香料贸易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兰茂(13971470年),字廷秀,号止庵,外号和光道人,明代云南地区医药家、音韵学家、诗人、教育家、理学宗匠。兰茂从事药物学和医学,是从为母亲治病起,立志学医,一发而不可收。兰茂所著《滇南本草》是一本药物与方剂结合,便于使用,有独创性的药物学专著。《医门揽要》共二卷。上卷专论脉法,载望、闻、问、切四诊,总论及脉诀歌。下卷论方症,主张疗疾要从实际出发,诊断要全面慎思。21世纪以来,云南省内外医药学家对《滇南本草》的多种药物经临床配方应用,证明确具特效。比如驰名中外的云南白药,专治风湿的虎力散,祛风除湿的肾福宝,专治偏瘫的灯盏花等等,都是各医家和药厂采用《滇南本草》的药物配方研制的。兰茂还是滇地开馆教学第一人,开始在云南启蒙文化,他治学严谨,身体力行,孜孜不倦。他提倡道德文化教育,推广普通话音韵。成了当时滇中地区受人景仰的民间教育家。

——摘编自《兰茂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兰茂在医学和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兰茂取得上述成就的因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