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70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古巴比伦文明流传下来的文献有大量关于借贷的记载,借贷一般分为实物和金银两类,官定利息,金银为20%,实物为33%。其中,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民事成文法较好地处理了债权和债务关系的平衡,加大对高利贷的打击,严格保护债务人的利益。由此可知,古巴比伦政权(     
A.重视维护商业活动秩序B.禁止民间商品交易行为
C.制定法律调整人身关系D.规范经营拓展商业领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中世纪英国行会规定:行会成员要参加由行会组织主持的宗教仪式,违反者要受到惩罚。1388年,诺里奇的毛皮手工业者因错过在该行会宴会之后举行的宗教仪式而被索要3磅蜡,该地裁缝也因同样原因受到类似惩罚。据此可知,行会这一规定(       
A.表明其已经成为宗教机构B.消除了社会上的宗教异端现象
C.保证了教会控制行会经济D.反映出行会承担基层教化职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瞿秋白回忆其在莫斯科的经历时曾写到:“(十月)革命后战祸相继,政府行集权制及劳动权,已经两三年没有大大的过这佳节(复活节),食物菜膳不易取得。今年开放商业,民间值此佳节,突然出现活泼泼的气象。”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     
A.找到了直接实现共产主义的正确道路B.政策调整增添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C.确立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D.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效果显著
4 . 西汉时的“乳舍”是服务于妊娠女子生产的专用公共设施。东汉应劭所撰《风俗通义》中记载有一例关于“富室”“兄弟同居”,两妇皆怀孕而“同到乳舍”生产并引起“争讼”的故事。由此可见,汉代(     
A.百姓就医比较方便B.政府重视社会救济
C.医疗纠纷事件较多D.已有公共医疗设施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21世纪第3个10年,全球科技竞争在地球各个角落蔓延。对此,美国等西方国家采取了密集出台科技战略,全力提升自身实力与强化西方价值观联盟,对竞争对手发动“高科技冷战”等措施。这些措施(       
A.促进了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B.提升了西方国家形象与地位
C.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局势D.巩固了发达国家的固有优势
7日内更新 | 72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17世纪的西班牙,人们会随着各自口味偏好不断改良巧克力的配方,以增添各种风味。17世纪中期的英国,只要经过授权的咖啡店或茶馆都可以提供可可饮品,任何人都可以购买这种饮料。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A.与美洲物种交流频繁B.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C.百姓生活必需品丰富D.食物生产能力提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清朝前中期,因冀、鲁、陕、晋以及广东缺粮严重,川、湘、东北、台湾已成为粮食基地。因而,粮食长距离运销量已三倍于明朝。但是,粮食交易在总商品量中所占比重仍属有限。这表明该时期(     
A.人地矛盾日益严重导致粮食危机B.南北区域间长途贩运已占据主导
C.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促进边疆开发D.粮食运销状况深受市场需求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6世纪早期,廷巴克图大规模地复制书籍,复制书籍末尾的标签不仅注明书籍的题目和作者,而且包括手稿复制的时间和抄写本书的书记的姓名,有时甚至还有校对者和工人的全名。这反映出廷巴克图(       
A.成为西非地区的文化中心B.图书复制向专业化发展
C.积极参与传播伊斯兰教D.因学术交流而兴起和繁荣
9 . 【中法关系】

材料一   17世纪末叶以后,中国文化信息传入欧洲,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君主专制比较有节制,承认中国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设置谏官具有发展生产和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的态度,他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生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国国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陈宣良《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二战时期,中法为盟友,都为反法西斯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也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但中法毕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促成它们建交的不止是二战时期的“浅薄缘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美苏冷战”。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是一个高贵的民族,英国人应该有自己的领导权力,不能再受美国的控制和摆布,于是他毅然脱离了美国,追求自主权。而当时的中国与苏联决裂,中苏形式严峻,中法两国都迫切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来巩固政权,同时更需要结交其他国家来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当然戴高乐支持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并从越南战争中退出,是中法建交的又一原因。两国有着共同的需求,所以戴高乐就产生与中国建交的念头。1963年他派总理富尔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双方在台湾问题上产生分歧,但法国还是同意与中国建交,断绝与台湾地区的外交关系,率先向中国伸出“橄榄枝”。1964年1月27日,法国与中国正式建交,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被外国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

——吕芳《漫谈中法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内容,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中法建交的历史条件。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特的“中法(建交)精神”,请尝试概括“中法精神”的内涵。
10 . 1835年英国驻印总督强制推广英语,20世纪初英语发展为印度官方语言。20世纪50年代,美国福特基金会在印度成立了英语教学基地,促进英语在当地广泛传播。对该变化理解最合理的是(     
A.意识形态影响文化交流B.两极格局演变推动的结果
C.西方文化侵略依然存在D.第三世界斗争发展是根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