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主要的肉食资源来自于六畜。但在家畜之外,人们还曾驯养过多种野生动物,有关文献记载如下。《吕氏春秋·季春纪》“是月也,……后妃斋戒,亲东乡躬桑,禁妇女无观。省妇使,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尸子·存疑》云,“家鸭为鹜,不能飞翔,如庶人守耕稼而已。”《后汉书·光武皇帝本纪》“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军威,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晋代傅玄《猿猴赋》,记载当时人不仅驯养猴,而且可使猴表演,猴可以听人语“戴以赤帻,袜以朱巾,……抵掌而胡舞。”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中有“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回故乡。”(注:明驼指彩饰骆驼)。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甘嗜第六》中记述,“凡酿蜜蜂普天皆有。”清张万钟《鸽经》引用明代《畜德录》“鸟之中惟鸽最驯,人家多爱畜之。每放,数十里或百里外,皆能自返。亦能为人传书,昔人谓之飞奴。”

——摘编自杨海林、武仙竹《试论中国古代六畜之外的动物畜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蓄养动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某学者检索《宋会要辑稿》《宋大诏令集》《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料,从中搜罗出有关动物保护的诏令共57篇。如宋太宗《二月至九月禁捕猎诏》和《禁诸州献珍禽奇兽诏》,宋真宗《封禅禁屠宰诏》《令十月后方得焚烧野草诏》,宋高宗《禁捕雏卵等诏》,都是要禁止非时猎杀。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八月五日,“禁京城杀鸡”。宋宁宗时禁止私杀驴骡驼马和耕牛。同时,禁止使用捕猎器械。如宋真宗颁布《禁粘竿弹弓置网猎捕之物诏》和宋仁宗《宗室上陵坟禁带粘竿等诏》皆专门明确提及禁止使用粘竿、弹弓、置网等捕猎之具。这类诏令的颁布,一定程度上约束了非法捕猎行为。

——摘编自闫国防《宋代动物保护诏令探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代动物保护诏令。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动物资源保护和蓄养的认识。
2024-02-0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形态曾经历过一次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转变后的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唐长安城中轴线贯穿全城,棋盘式统一整齐的坊里围绕在宫城和皇城的南面及东、西三面。城内临街坊有围墙,坊墙与街保持一定的距离,临街的坊墙不准开门。这一时期城市建设以皇城为中心,其基本出发点是安全与管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坊墙坊门造成的出行障碍已经无法适应城市的商业活动,从唐末开始,在封建统治者的干预下缓慢前进,坊墙逐渐消失,前店后宅的沿街商业出现,到宋代新的、开放的、外向的、自由的街巷制度形成,城市中行政、商业、居住、交通等多种功能混合。多层次的街巷使得城市格局呈现层级的变化,各种功能的城市空间能够分布在不同层级的道路上,呈现出丰富的城市面貌。商业氛围浓郁是北宋末年东京城街区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大到御街,小到街坊内的小曲都有市井商业的踪迹。

——摘编自汪睿等《从坊里街巷”—浅谈唐宋时期街区开放的影响和启示》

材料二   1835年,英国议会通过《市镇自治机关法》,宣布取消200多个陈旧过时的市镇自治团体,设立100多个有权选举议会的市镇,规定所有市镇自治机构的人员均应投票选出。市镇议会必须定期公布账目和年度预算,市政收入必须用于当地居民,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必要法规。这个法令扩大了市镇机关的工作职能和权限,削弱了土地贵族和权贵们的势力,保证了中产阶级对多数城镇乡村的控制。法令还废除市法官和法院的职权,将其权力转交治安法官和郡法院。这就实现了地方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的分离。1835年市镇改革还褫夺了教会的行政管理权,把教会势力排除于地方行政事务之外,使工商业资产阶级控制了地方政权。……此法令的缺陷是缺少建设性规定,未能通过中央控制作用来改变自治市大小不等、区域划分和地方管理多样化的局面,所以当时多数地方政府仍然存在腐败和低效问题,未能设立监督委员会督促地方建立各类公益设施。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城市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市镇改革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英国市镇改革对中国基层治理有何借鉴意义。
2024-01-2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成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唐中期至宋,当时的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要数扬州和益州(成都)。唐开元年间,成都府的人口户数为137046户,在当时位列全国第二。宋代时,成都为西南大都会,素号繁丽、百货川委。宋人田况有诗写到:“蜀虽云乐土,民勤过四方……所以农桑具,市易时相望”。

——据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宋时期成都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不断发展。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桢从欧洲购买机器设备,创办西南地区第一家机器厂——四川机器局,四川开启了早期现代化进程。四川机器局管理上采用封建官僚社会的管理方式,早期主要生产机器、枪炮、火药等,后期还增加了电灯等民用产品。在四川机器局的带动下,一部分官僚绅商等投资现代工业企业,到1911年四川近代工业企业遍及矿业、印刷、纺织等20多个行业,还对云南等周边省区的现代工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据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川机器局创办的特点,并分析四川机器局创办后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茶馆是成都的一个文化象征和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后,茶馆中电视和录像机逐步取代了旧时茶馆里的地方戏和其他形式的演出,室内的墙上贴满了影碟的封面,大部分都是港台和美国片。尽管这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已发生根本性的巨变,但茶馆仍然可以容纳掺茶师傅、算命先生,挖耳师、擦鞋匠、小贩等在其中谋生,并进一步展示出传统生活方式和地方文化的活力。

——据王笛《农民工的城市经历:改革开放后的茶馆观察》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的社会风貌。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面抗战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作出的“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的指示,山东省委提出了“广泛组织群众”、“维护群众利益”、“建立下层统一战线”等民众动员理论,并初步进行了一些民众动员工作,如动员民众参与抗日救亡团体和抗日武装起义,创建了若干块抗日根据地。19407月,成立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下设民众动员工作组,广泛动员民众参与敌后游击战争,团结群众参与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到1940年底,山东抗日根据地加入农救会、自卫团的人数达200万,加入工人组织的人数有20多万,加入妇女组织的有26万,文化界群众组织及儿童团成员也有相当数量。

——摘编自王宜胜《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民众动员研究》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山东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东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工作的意义。
5 .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百年征程波澜壮,百年初心历久弥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探究一】革命先烈:为有牺性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材料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指出:“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千这样的大事。”据统计,1921——1949年,栖牲的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达370多万人,平均每天牲370多人。后来,全国人大立法将930日设立为中国烈士纪念日。

——据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位在1921-1949年间牺牲的党员烈士姓名及其功绩,并指出将9月30日设立为中国烈士纪念日的意义。

【探究二】劳动模范: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亮

材料二   

新中国初期评选出的全国劳动模范大多出身于社会的最下层。此时,他们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他们对国家建设的高度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

——据姚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

(2)根据材料二图文中劳模的性别、出身、职业、表情等细节信息,概括20世纪50年代劳模群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他们“翻身做主人”的宪法保障。

【探究三】强国先锋:勋章闪胸前佩,不忘初心斗志昂表4党和国家须发的部分勋章统计简表

勋章类型首次颁授勋章图案元素
共和国勋章2019929国徽、五角星、黄河、长江、山峰、牡丹、中国结、如意、兰花等
七一勋章2021629党徽、五角星旗帜、丰碑、向日葵、大山大河、如意祥云等

(3)根据表4并结合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在两类勋章图案元素中各选一个元素组成组,共写两组,分别谈谈对其寓意的理解。(要求:每组图案元素应为同一类型。)
2022-01-1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6 . 大一统不仅是一种思想传统,也是一种制度形态。思想的大一统,最终仍要通过制度层面的大一统得以呈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史称三代,三代期间均有一统雄心,但只有周立之后,广为封建,才在政治上,并由政治而文化上实现了最初的大一统。这种一统之势,在社会管理方面形成以王室为中心、为正统的政治权力体系;在民族关系上,形成了以华夏为主体,融合各族群的统一民族形态;在地域上,基本统一了宜耕地带,形成以华夏地区,也就是中原地区为主体,延及广大农耕地区疆域,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耕文明;在文化上,以华夏地域为主体的中原文化成为其文明的主要形态,并融合了周边地带的有益元素,形成了容纳多样文化而又以中原文化为正统的文明。

——杜学文《大一统的形成与治理体系的完善——从华夏文明到中华文明》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古典大一统模式的基础上,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结合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发展出了新大一统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指引下,现代中国实现了有效治理和科学发展。其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立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其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立足于中国的“土壤”,创造了新型政党制度,是从古代专制社会到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得以建立和发展。具体而言,更多地指向两个层面:一是在民族问题上,二是在统一问题上,即族群统一与疆域统一。这也正是大一统在社会主义中国最为明显的制度化表达。

——摘编自韩向臣、李龙《政治制度与政治文明:现代中国的新大一统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分封制对西周“大一统”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新大一统模式的特点,并指出其制度内涵。
(3)结合上述材料,就中国的制度建设与“大一统”模式之间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清帝逊位诏书》这个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就其宪法义理上看,所表现出的核心原则…是和平原则。和平与暴力相对立,与战争相对立,面对着中华民国肇始之际的革命激进主义,清王室最终选择了以和平逊位的方式,将统治权转让给未来的共和政体由此避免了频仍不断的战争烽火和生灵涂炭。

——选自高全喜《政治宪法学视野中的(清帝退位诏书〉》

材料二   这其实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到了1688年,英国的统治阶层已齐心协力,下决心要把詹姆士二世搞下台。他们不能容忍专制制度的恢复,更不能接受天主教的复辟;但同时,他们也不愿再看到新的革命,不愿让下层民众再参与国家政体的设计。它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新国王还具有继承王位的最直接条件。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

——摘编自钱乘旦、许明洁《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版“光荣革命”的特点。简述该诏书发布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这场“不流血的革命”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光荣革命”对其政治制度的影响。
2022-01-03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后,欧洲商人的贸易范围空前扩大,新的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出现,美洲的可可、烟草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咖啡、布匹、香料的交易量也大增。意大利各城市的商业地位被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尼德兰的安特普所排挤。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增加了3倍……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了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材料二   明代后期,白银货币化促使在中国与世界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动关系。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最大的白银需求国,直接影响了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用于世界贸易。……一个首先建立在白银世界性运动基础之上,以白银为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世界经济体系雏形产生了。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对欧洲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中国与世界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动关系”指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当时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与三角贸易相比,19世纪晚期世界贸易的基本特点。
9 . 宣传画和照片中的“两个相反的世界”。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图1〈宣传画〉20世纪30年代两个相反的世界:“我们(苏联)建造美好,他们〈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播种死产”

图2(照片)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施粥槽里的失业者
图3(宣传画)20世纪0年代苏联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1)图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事实,根据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罗斯福新政为解决图2中的社会问题,采取的重大举措有哪些突出特点?
(3)将图1和图3这一类历史图片用于历史学习或研究,你有何看法?
2021-08-2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人类历史是从孤立分散走向整体联系的过程,文明的交融与碰撞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 孤立与交汇


探究二 交流与碰撞


探究三 区域化与全球化




(1)指出图1中航线AB的开辟者。结合所学分析图片所示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
(2)图2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这些方面的变化对中国社会有怎样的意义?
(3)以图3 中区域集团组织为代表,提炼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概念(写出至少3个关键词)。
(4)从图4中两条曲线看,两种经济体在增长波动上各有何特点?图4、图5的信息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021-08-2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