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 钱穆《孔子传》序言

材料二    “老实说,中国的一般的人民,关于孔子是怎样的相貌,倒几乎是毫无所知的。孔夫子之在中国……恰如敲门时所用的砖头一样,门一开,这砖头也就被抛掉了。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材料三     拿破仑曾说“大革命是思想家的业绩。”他承认这个革命(指启蒙运动)的伟大和威力。路易十六被关在大庙里时曾阅读伏尔泰和卢梭的一些著作,叹息说 “伏尔泰和卢梭亡了法国 。”                    

——转自王养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鲁迅的观点并分析人们将孔子作为“敲门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拿破仑和路易十六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如何认识思想文化?
2021-08-2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高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江南政策的主体为“安业力农”“重商”和“重市舶”,四等人压迫和诸色户计制的嫁接推衍,则是其局部。忽必烈等实行南北异制,维持和保护了江南“富民”农商经济且有所繁荣发展。明前期卫所军户、“均工夫”配户、里甲“画地为牢”、移民徙富和抑商海禁等政策,起步和重点实施于江南且触动极大,几乎倒退至单纯自然经济状态。元明江南社会发展,居然因宽纵豪富和管制农商二模式交替,从开放繁华到锁国萧条,大起大落,而且成为14世纪中国经济由先进跌入落伍的转捩点(转折点)。

——摘编自《历史研究》2016年第1期,作者:李治安

材料二   虽然党的领导在1957年后期面临着大问题,但是194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的政绩是非常成功的。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苏联的模式和领导的团结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将随着“大跃进”而消失或削弱。还由于中共领导人在取得服从时巧妙地把说服、强迫和具体的要求接合起来,经常用党的观点大力说服民众的做法,使许多个人和集团相信共产党的正确。应用了在革命时期十分有用的战略和方法。最初八年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共追求的目标或使用的方法中不存在任何可以见到的不相容性。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56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和明前期江南政策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成就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为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从政策层面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2021-08-2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农民战争使四川人口大量死亡和外逃,经济凋敝。康熙年间“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后又规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人民纷纷携儿带女大规模移居四川。“前去四川耕种纳粮”的民众普遍希望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成家立业,发迹兴旺”。他们或插占,或佃耕,或商贩,或从事其他职业以求生存,形成了一种移民杂居并各求发展的局面。在清代,福建人不仅迁往临近的江西、浙江和台湾,还移往江苏、山东、四川,直至东北。与此同时,外地也有移民移入福建,如邵武的江西人有南昌帮、抚州帮、南丰帮、广昌帮等,总称江西帮。在南平,有浙江、安徽、江西的商人分别从事种菇、饮食、木工等行业。

——谢方里《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特点》

材料二   历史上由欧洲人发起的殖民扩张经历了两次狂潮,第一次狂潮始于15世纪,止于18世纪末,第二次殖民扩张狂潮始于1870年,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殖民扩张的过程也是欧洲人向全世界移民的过程,欧洲白人殖民者本身就是移民。二战后,殖民时代的结束带来了原殖民统治者退出前殖民地的趋势。同时,西方很多国家制定了优惠政策,以吸引拥有相当财富和拥有知识、技术优势的外国人前来定居、工作、投资。总的说来,后殖民时期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移民的数量。据联合国2002年的统计,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移民每年汇往本国的资金达到5000亿美元,已经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外资或外汇来源。

——摘编自郑亚伟《殖民与后殖民时期国际移民的特征及不同后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国内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形成国际移民潮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随着罗马人对外扩张步伐的加速,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和法令。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万民法体系。万民法的大多数内容都涉及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以上对万民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时间B.原因C.内容D.评价
5 . 阅读下列材料

《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美】将全球化分割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492年持续到1800年。国家和政府在宗教与帝国霸权的影响下,利用暴力击垮国界的藩篱,将世界连为一体;第二个阶段从1800年左右一直持续到2000年。其间被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打断,硬件的革新扮演着主要的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再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第三个阶段即从2000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整个世界进一步缩小,个人成为主角,可以轻而易举地参与全球化。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电脑、网络和各种软件等,世界被进一步拉平了。据此回答


(1)作者将全球化进程上溯到1492年,你认为这与哪一事件有关?
(2)在全球化的第二阶段,推动全球化的原因既有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国际组织的建立。试在这两个方面各举一例。
(3)你认为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有什么影响?
2022-03-1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近现代以来,中国以各种方式不断融入世界市场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反映1867-1876年我国棉布进口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变化



(1)依据上述图表指出19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棉布进口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变化趋势,分析导致这些变化趋势的原因及其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中共十八大以后的一个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五年,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三十五年,是我国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的三十五年,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三十五年。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2)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主动融入世界市场、抓住全球化机遇的主要努力。
2021-11-0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总的来说,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园。其体而言,促成世界市场形成的条件主要有需求的世界历史性发展、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国际化、机器大工业的诞生、资本输出等。世界市场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实现总体化和抽象化的过程,需要以社会劳动的分工、资本职能的分化等分解过程为前提条件,资本主义生产为此具备肢解旧生产关系的能力。机宫大工业带来的巨大生产弹性顺应了资本主义生产难以通制的扩张本性,国际分工愈发要通过对国际贸易需求的刺激来实现对一切民族界限和地域的突破等。资严阶级社会越出国家的限制是世界市场从国内、从局都走向世界和总体的重要过渡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初步具备国际性质。

——摘自谢治《分解、扩散与整合:从(资本论)看世界市场的形成》


根据材料,就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或条件任选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8 .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孕育着最初的养老形态。养老在古今中外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推行孝道,秦朝法律严惩危及父家长权威的不孝行为。秦朝继承了先秦传统养老思想,又有所发展,如孝道要绝对服从于“忠”等。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高祖刘邦推行三老制度,惠帝宽政待民,设孝悌力田之科,文帝时重申“受誓法”,汉武帝诏令“举孝廉”,把“孝”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由孝劝忠,使孝道有了新的意义。汉朝政府还大力推行三老教化和乡饮酒礼,通过养老礼仪和教育进一步巩固养老观念。

——摘编自尹怡朋《秦汉养老政策研究》

材料二   中华民族在夏商周时期盛行家庭养老,西方社会在希腊城邦时期就缺少家庭养老所依托的客观条件,中西方家庭养老的不同根源于中西方从早期就明显相异的家庭模式。中国夏商周时期盛行宗法式大家庭,上至天子以孝治国,下至庶民以孝齐家。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与其他诸子百家均提倡尊祖续后的孝道,而西方同时期苏格拉底与普罗塔戈拉关于道德和幸福的争论中几乎与尊祖续后的家庭观念不沾边,柏拉图甚至还主张老人公养、儿童公育。明清时期祠堂族长的族权式家庭仍然盛行,人们的家庭观念浓厚,以致于西方早期来华的传教士都对中国家庭中多代共居共财、父慈子孝的状况赞叹不已。在工业化初期,西方人的家庭观念同样是淡薄的,在养老方面,老年人通过退休协议将农场或作坊交给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也不是偶尔的事情。

——摘编自张海川《中西方家庭养老比较与构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探索》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汉时期推行尊老养老政策的有利条件并说明其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家庭养老观念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
2021-07-06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高中教科研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861年改革前成立的农民事务总委员会委员兼编纂委员会主席雅伊罗斯托夫采夫说:“我不愿意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从编撰委员会总的出发点来看,“编委会大多数当时是站在个人所有制而不是公社所有制以便的”,但沙皇政府之所以竭力维护公社,是把公社及其连环保制度看作是保障小农经济长期存在而不受地主侵袭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政府的改革方案中才有第个九年期内禁止农民放弃份地和退出公社的规定。

——摘编自曹维安《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与村社》

材料二17~19世纪俄国的农村公社已进入土地重分型公社阶段。村社自身管理的主要机构是米尔村会,他的作用是使农民的普遍行为处于公共法律的形式之中。村社还是社会政治组织,是国家规范、政策、法律的传播工具和具体执行者,国家通过农村公社对农民征收赋税、徭役、兵役。村社中的农民都要集中居住在村社中,采取劳动组合的方式进行集体耕作1861年后,原来作为农奴的村社成员不再依附于农奴主贵族,农村公社代替了原来的农奴主贵族,成为代理国家管理农民的正式机构,村社成为束缚农民的主要形式。

——摘编自王文娟《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村社职能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前的争论焦点及沙皇政府极力维护公社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61年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农村公社的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俄国农村公社制度的认识。
2021-06-19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教育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战争的破坏,造成了粮食紧张,消费品奇缺,黑市猖獗,商业市场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允许商业自由,将严重危害革命。为了打击投机商,合理利用商品物资,保证战争胜利,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商业国有化的政策,取消私人商业,禁止私人贸易,限制地方商品流通。……后来,又颁布法令,由国家对布匹、食盐、火柴、靴鞋、肥皂等消费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严禁私商经营。从而实现了商业国有化。

——《世界现代后期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政府采取的政策名称,并分析政府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西方扭转了“凯恩斯革命”所倡导的国家干预倾向,为西方经济走出凯恩斯政策带来的滞胀局面与“福利国家”制度危机作出了贡献。西方出现“里根-撒切尔经济繁荣”,这种新自由主义理论是有功的。……对他们来说,放弃“国家干预”并不涉及进入市场经济时的起点问题,而只是对原本已存在的市场经济规则上的调整。

——秦晖《共同的底线》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经济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你如何看待一个国家侧重选用“国家干预”或“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

材料三   我们不必再去多谈中国何时真正加入WTO,而应更多地思索中国怎样走进WTO……准确地掌握“规则”,是顺利实现与全球经济对接的焦点。中国人入世的承诺,归纳起来只有8个字:遵守规则,开放市场。这规则是什么?重点有三……我们需要掌握规则、遵循规则,更重要的是要驾驭规则、运用规则,努力把握它的实质精神,探索它的运作空间,以更好地发挥我们的竞争优势,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苏北《“WTO”亟须大众化》2001年《半月谈》第20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正式走进WTO的会议名称及应当遵守的规则。中国加入WTO在“掌握规则”方面要努力把握哪一机遇?
2021-05-1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