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历史书中,宋朝可算是画上过浓重一笔的王朝。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者,对宋朝的评价大相径庭。朱熹认为“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今人陈寅恪先生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则认为“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更认可材料中的哪种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的法律制度并没有随之消失。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罗马法乃至整个法学都已经处于停滞和衰退的状态。在11世纪以前,西欧各国普遍以日耳曼习惯法为自己的法律标准。随着西欧农业的进步、商业的复兴以及城市和行会的兴起,西欧的人们开始自我觉醒,再加上中世纪教权与皇权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相互博弈,西欧各国普遍需要一套完善的、统一的法律体系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伴随着《民法大全》的重新被发现,罗马法再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谢斌《论〈拿破仑法典〉的渊源》

材料二   在资产阶级刚刚登上政治舞台,其思想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启蒙运动时期,被称为法国启蒙先驱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中均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那就是所谓的“自然法”,而自然法又是从何而来呢?那就是罗马法。这样一部远在两千多年前便已出现的古老法律,以其蕴含的人类早期民主自由思想而成为资产阶级文化复兴和思想启蒙的理论依据和精神源泉。

——摘编自马守信《法家之绝唱,不宣之檄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复兴的原因。
(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2022-12-1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设立象胥,主要职责是对来自各地的使者们“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秦代及之后的汉族王朝大多设有专门负责外交公文翻译的官职和机构。与汉族王朝不同,少数民族政权大多实行多语政策。元朝专门设立蒙古翰林院,“掌译写一切文字,及颁降玺书,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清朝历代皇帝均重视翻译事业,并特设翻译庶吉士。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设置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1949年)、中共中央编译局(1953年)和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1955年)三个国家级翻译机构,逐步实现了中国国家翻译实践的制度化,国家翻译实践机制也走向成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对外翻译被提升到战略高度,不仅成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提升国际话语权不可或缺的方式,也成为中国参与国际治理的手段和媒介。翻译在中国一直作为治理方式加以实施,翻译与中国国家治理之间有着深厚的内生性演化历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的国家翻译实践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参与全球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只会加强,不会减弱。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高玉霞任东升《基于国家治理的翻译史书写:理据与路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翻译的特点和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认识。
2022-11-1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规定“诸盗耕种公私田者,一亩以下笞三十,五亩加一等……诸在官侵夺私田者,一亩以下杖六十,三亩加一等……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凡买卖者皆须经所部官司申牒,年终彼此除附。若无文牒辄买卖,财没不追,地还本主”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不是让农民无偿使用的,而是还须向农民征收一定数量的赋税。

——摘编自郑显文《唐代律令制研究》

材料二   清军入关后、满洲贵族在囤地运动中大发横财,然而他们及八旗将士不从事农业生产,导致不少土地荒芜。康熙八年(1669年),下令停止圉地,“凡该年所图旗地,立即退还汉民,另由山海关、张家口等处旷土换补”;并下诏将被镇压的明代宗室藩王及官僚豪绅所侵占的庄田、全部免价转让给当地的农民耕种,“永为(农民)世业”,号为“更名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又颁布规定,民间所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从而为“兴农足民”排除了一些障碍。

——摘编自[日]森田成满《清代中国土地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土地法律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年间土地法令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上述土地立法中得到的认识。
2022-11-27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制度塑造了社会架构,学者们对于政治制度的不同见解形成了多样化的“制度史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制度史观”,就是从政治体制、政治形态来观察、阐述社会历史变迁。这里所理解的“政治体制”,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势力两方面。所谓政治制度,主要是政权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和法律制度;所谓政治势力,指不同群体、集团、阶层、阶级的相互关系。前一个可以说是“制”的方面,后一点可以说是“人”的方面,“制”与“人”二者的结合,共同构成了“政治体制”。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   从人的角度分析人与制度的关系,人(皇帝、官吏与百姓)如何与制度周旋,所谓“周旋”包含的内容不止是如何在制度支配下活动,也包括无视与超越制度、改造制度,以及围绕制度的表述与争夺。或许可以说,是用“人(复数的)与制度的关系”(不是“制度与人的关系”)研究,补充与丰富“制度”研究。

——侯旭东《读汪桂海著<汉代官文书制度〉》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任选一种观点或整体),结合相关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赞同反对或另有其他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

6 . 材料一   王道和霸道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重要的两个概念。《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见秦孝公时,先是讲述了上古理想的帝王统治之道和以仁义统治天下的王道,秦孝公不感兴趣。后又讲述了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霸道,秦孝公才意欲用之矣

材料二   汉代的儒生往往将秦的暴政视为霸道的典型代表。文帝时期重要的儒生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亡的教训时评论道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材料三   汉宣帝是汉武帝刘彻曾孙,西汉第十位皇帝。据《汉书·元帝纪》记载,其在位时太子喜好儒家思想并建议宣帝采用,对此宣帝批评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何秦孝公为何对“霸道”理论尤为感兴趣。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贾谊和汉宣帝对王道与霸道问题态度的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宣帝提出的“霸王道杂之”这一理念的看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曾说道:“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百姓)非国家所有”,在唐太宗的眼里,农业不仅是老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国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甚至一个国家的文明风俗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贞观年间,水旱连年不断,为了有效治水,唐政府对治水的专门机构进行了整顿,加强了各部门的领导力量,中央由工部水部郎中主管水利,各地的水渠和斗门置长一人,专管节水多少,均其灌溉。另外,为了加强对水利部门的监管,唐政府还制定了水利和水运的专门法律,这就是所谓的“水部式”,以刑律来保护河水与堤防的合理使用。

——摘编自章翊中《唐初统治集团重农思想的表现及其发展农业的措施》

材料二   宋初,推广一年二熟制。政府多次下诏劝谕江南、两浙、岭南、福建等地“益种诸谷,民之乏粟、麦、黍、豆者,于淮北州郡给之”,同时让江北之民“就水广种粳稻”。农业还出现了许多茶、桑、菜、水果专业户。农副业分工的加强,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与种植面积的扩大使宋代出现了许多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据史料记载,宋代铁制农具有犁、锄、楼、耙、镰等多种,一些总结农业生产知识的专著纷纷出现,如《禾谱》《农器谱》《农书》《耕谱》等。政府将这些农学理论积极推广,许多地方把农书刻印散发民间加以普及。这样使许多农民掌握了一些农学知识原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摘编自李晓玲《浅谈宋代农业的发展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农业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并谈谈对当今农业发展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人控制了全球黄金市场。1821年,英国正式启用金本位制,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当时的英国是国际资本供给的最主要来源国,直到1914年,它还占全部资本输出份额的43%,40%以上的国际贸易用英镑结算。信用是英镑全球化的基础,英镑等同于黄金却又优于黄金,英镑可以生息,而黄金却不可以。各国同英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都需要先通过英国筹措资金。在英镑霸权下,英国通过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和贷款,进一步壮大了经济实力。

——摘编自谢普《伦敦迷雾:英国财富世界之旅》

材料二   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实施细则》,开展直接应用人民币实现跨境贸易的结算。历经数年,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5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重点主要在股票和债券投资资本账户开放以及“一带一路”等领域。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人民币外汇储备资产约合2176.7亿美元,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资产的1.96%,位列第五位。

——摘编自《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现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镑霸权地位建立的原因及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民币国际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镑霸权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自施昕更先生于1936年发现良渚遗址以来,良渚四代考古人栉风沐雨,历经84载春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发掘研究,良渚古城内外的结构层次分明、布局有序,核心区由内而外分别是内域(包括宫殿区、墓葬区、作坊区和仓储区等)、城墙、外郭城,城外还有郊区的祭坛墓地和多条水坝构成的大型水利系统。

——摘编自宋妹、刘斌《良渚古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实证之城》

材料二   司马迁著《史记》利用的文献史料,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石室金匮之书”,印皇家所藏图书档案。第二,古诸侯史记。秦朝焚毁了官藏史书,而民间藏书却不能尽毁。司马迁整理了这些材料。第三,歌谣诗赋,俚语俗谚。《史记》中共收录乐府诗赋15条,儿童歌谣8条,俚语俗谚38条,共计61条.现已考证出,《史记》共引用了106种古书。这些古书部分尚存,部分亡佚,部分残缺。其中有六经及训解书23种,存16种,亡6种,残1种;诸子百家及方技书52种,存16种,亡30种,残6种;历史地理及汉室档案23种,存2种,亡20种,残1种;文学书7种,存3种,亡3种,残1种⋯⋯司马迁20岁南游江淮,后又奉命出使巴蜀等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对许多地方风土人情的描写都来源于自己的感受。他的调查,包括战国故事、汉初故事、古战场形势、人物遗事等。他的亲身体验,使《史记》中许多场景十分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摘编自吕昕娱《试析司马迁<史记〉与希罗多德<历史>的史料来源及其在(文献学)教学中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良渚古城发掘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迁《史记》史料来源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搜集史料应遵循的原则。
2022-11-16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世界霸权是在与新航路开辟后先后兴起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国的激烈竞争中,依靠其国内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优势而逐渐确立起来的。17561763年的英法七年战争以英国胜利而告终,英国“在欧洲之外成为海上和陆上的主人”。1815年拿破仑战争后,英国的海上优势地位进一步确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已遍布各大洲。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掠夺原料、开拓市场,英国进一步加强对外扩张。到20世纪初,英国的殖民势力达到顶峰,领土遍及全球六大洲及24个时区,面积达2000多万平方千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编《历史读本·世界史》等

材料二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不断掀起高潮。到90年代初“冷战”结束时,几乎所有的亚非拉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几个世纪所形成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一些国家在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两大潮流的进一步汇流。

1945年联合国诞生时,成员国总数是51个,大多数是欧美国家,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起着主导作用。到2011年,联合国成员已经增加到193个,其中绝大多数是战后独立的国家,以这些国家为主体形成的第三世界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是,西方国家在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秩序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殖民主义遗留的影响仍然存在,新兴国家的社会和经济转型发展面临诸多难题。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殖民帝国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与瓦解,谈谈你的认识。
2022-08-28更新 | 20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分班考试(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