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

材料一   战国中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已不采用分封土地的办法,而是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有时赏给部分钱币或黄金。以官位的高低定俸禄的多少。在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除皇帝世袭、皇族按其与皇帝亲疏分别享有高卑不等的爵禄特权外,广大的官僚,则是皇帝按其统治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从贵族、平民中选拔出来,任以职位,颁给俸禄。职官不能世袭,俸禄随任免而给除。这种任职获禄,对官僚而言,实际上只是其为皇帝进行统治所付出的劳绩心力的一种物质报酬。

——摘编自黄惠贤、陈锋《中国俸禄制度史》

材料二   古代官史俸禄表。

唐代大致有禄米、俸钱、职田和禄力等项。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基本实行年禄、月俸双轨制,年禄给粮食,月俸主要给铜钱;后期基本上只实行月俸制。月俸虽仍以钱计算,但在支付时,常以谷帛等实物充给。
宋代大体可分为正俸、加俸和职田三大类。正俸包括俸钱、衣赐、禄粟。俸钱按月支给,自使相40万文,下至郢、唐、复州内品300文;衣赐按年颁给绫、绢、布匹;禄粟月给,使相200石,至入内班官1石。加俸主要有职钱和随从衣粮、餐钱等。
明代由实物、货币和土地三部分组成。以洪武二十年(1387年)所定岁禄为“定例”,正一品岁禄米1044石,月给87石;从九品岁禄米60石,月给5石。岁禄本色虽以米计,但发放时却或以钞折米,或以绢折米,且京官与外官有别。至明中期,官员俸给分为本色、折色两种。“本色”(岁俸米)又分月米、折绢米和折银米,月米不分官品,每员1石;折绢米绢1匹当银6钱;折银米银6钱,5分折米1石。“折色”仍以石计量,又分折银与折钞,各有不同的折算标准。
清代俸禄的支给,虽说是“银米兼支”,但主要以支银为主。俸禄的支给标准,也主要以银两来衡定。

——摘编自曾宪阳《浅议古代官吏的俸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俸禄制度产生的原因,并对俸禄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以来俸禄发放标准物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俸禄发放变化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徽三年(652年),鉴于“律学未有定疏,每年所举明法,遂无凭准”,(唐高宗)命长孙无忌等人“广召解律人条"义疏”奏闻”“参撰《律疏》,成三十卷”,于永徽四年(653年)十月颁行天下。“自是断狱者,皆引疏分析之。”此有助于克服适用律文的“触涂睽误”之失。唐律和义疏浑成一体,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从其源流上来说,它集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封建法律之大成,成为以后历代制定和解释封建法典的蓝本。清末法学家沈家本在《重刻<唐律疏议>序》中云:“盖自有《疏议》,而律文之简质古奥者,始可得而读焉。”

——摘编自蒋晓伟《<唐律疏议>-中国古代社会科学的百科全书》

材料二   《唐律疏议》把北齐律的“重罪十条”改称“十恶”。“恶”者,不良品行之谓也。唐律将“谋反”“谋大逆”“谋叛”作为大罪来惩罚,是惩罚“不忠”的主观恶性。《唐律疏议》云,“礼者,敬之本;敬者,礼之舆。责其所犯既大,皆无肃敬之心”,故有“大不敬”罪;还把纯属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不孝”,提升为地道的法律规范。《唐律疏议》认为:妻谋杀夫,可以构成“恶逆”罪;妻殴、告夫,可以构成“不睦”罪;“闻夫丧匿不举哀、若作乐,释服从吉及改嫁”,构成“不义”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伤肢体,即属不孝-这些均被定为“不道”罪。

——摘编自俞荣根、王祖志《试论<唐律疏议>的伦理法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律疏议》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律疏议》中“十恶”罪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4 . 《大明会典》记载,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对乡饮酒礼(乡人以时聚会宴饮的礼仪)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参加宴饮的人必须依序列坐,“不许搀越,违者以违制论”。这可用于印证明朝(     
A.地方治理趋于完善B.基层教化实现了法制化
C.社会风气逐渐僵化D.国家礼法向民间的渗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世界文化遗产应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离不开对遗址重要价值的总结概括。下列项中,能体现其价值的关键词有(     
A.旧石器时代人类进化材料最丰富
B.黄河中游地区彩陶文化史前时期
C.长江中下游稻作文化母系氏族公社
D.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中国5000年文明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早期维新思想家薛福成指出:“余观西洋用机器之各厂,皆能养贫民数千人或数万人……用机器以造物,则利归富商,不用机器以造物,则利归西人。利归富商,则利犹在中国,必可分其余润以养吾贫民。”这一思想(       
A.对器物变革失败作出深刻反思B.阐明应对民生问题的近代化道路
C.意在维护近代国家的经济主权D.直接推动了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
8 .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下表中的史料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长安百花时,
风景宜轻薄。
无人不沽酒,
何处不闻乐。

—(唐)刘禹锡

《百花行》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阎立本《步辇图》

A.文艺灿烂B.盛唐气象C.社会开放D.经济发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基佐在《法国文明史》中说,拿破仑比任何人都“了解当时的社会要生存和正常发展所需要的是什么”“他一经出场,就为大家所了解、所接受和听从,大家都参加和促进他所领导的谋求共同利益的工作”。基佐这样说主要基于拿破仑(       
A.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B.促进了欧洲各地民族觉醒
C.维护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D.制订并大力推行大陆法系
10 . 唐宋科举考试中,在礼部贡院南门标示出需要回避的亲族名单,名单上记录的士子不再与一般士子一同参与由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而是参加由吏部考功员外郎单独为其主持的考试,称为“别头试”。这(     
A.否定了世家大族的特权B.提高了参加科考的门槛
C.确立了科举考试的权威D.凸显了人才选拔的公正
2023-08-29更新 | 1416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郓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