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881年至1943年,英国文官人数增长了约14倍,在19世纪最后的20年里,每10年增长文官数量超过3万,到20世纪初,每20年增长的文官数量都超过20万。这一变化体现了(     
A.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B.政党内阁的效率提升
C.政府职能扩大的趋势D.政治腐败问题的加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从历法行用上看,南诏在与唐官方交往时,使用的是唐朝的年号及历法,且南诏年号在中原史籍中出现结构性失载。渤海也曾一度出现“其国王在国内私立年号并僭称尊号”,却“每岁遣使朝贡”的情况。这些现象表明,当时少数民族政权(     
A.受到唐朝藩属体系约束B.社会发展的水平逐渐提高
C.开始注重自身历法教育D.有明显脱离唐朝控制倾向
3 . 据统计,在抑商政策实行之前,汉武帝只在建元初期实行过一次有条件的复除(免除百姓租税),即免除八十岁以上老人之家二人的人头税,九十岁以上老人之家的军赋。抑商政策开始实行后,汉武帝先后实行过7次复除,其中6次复除的实行均无关灾情。据此判断抑商政策(     
A.导致国民生活普遍贫困B.改善了政府的财政状况
C.渗透了黄老之学的理念D.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4 . 明清时期,人口增长导致的人口频繁流动、更深度的区域开发、城市的发展和区域性贸易活跃、国家制度与商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及其调适、民间组织的兴起、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等等,这些变化伴随着危机。经济、文化领域剧烈变化必然对原有格局和秩序形成挑战。以下对明清时期的变化与挑战理解正确的是(     
A.新航路开辟直接导致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
B.西方殖民者的东进是明清时期社会变化的根源
C.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完全是反方向的,造成了社会的危机
D.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与世界是同步的,构成后者的组成部分
5 . 关于上行文体(下级向上级所呈递公文的一种文体),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从字形、字义上,“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这种文体称谓的转变(       
A.说明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B.体现了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
C.反映了秦朝实现统一的愿望D.表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2023-08-21更新 | 1527次组卷 | 29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考古资料显示,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遗址的数量较此前旧石器时代遗址明显增多,并且分布得异常密集,呈显出区域性人口的突然大幅度增长。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       
A.氏族公社尚未产生贫富分化B.稻作农业的快速发展
C.长江流域各邦国的规模较大D.定居使生活渐趋稳定
7 . 1915年在袁世凯召开的外交政策咨询会议上,驻墨西哥公使顾维钧首次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即应将有关“二十一条”的条约内容以及日本强迫中国接受等情形透露给英美国家。据此可知(     
A.北洋政府的亲美色彩浓厚B.中国已经卷入了世界大战
C.新文化运动提高民族觉悟D.这是基于现实的外交考量
8 . 东晋政府起初登记北方“侨人”户籍为“白籍”,以区别于南方土著居民的“黄籍”,享有免调和免役的优待。后来,东晋王朝对他们实施“土断”政策,就地编入“黄籍”,取消优待。东晋“侨人”政策变化(     
A.满足了东晋王朝的兵源需要B.解决了东晋王朝的社会矛盾
C.加速了南北人民的交往融合D.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邸店,亦称邸舍、邸肆、邸铺等,出现于南朝时期。唐代的邸店主要供往来客商堆放货物,提供住宿给客商,同时也从事区间性的商业贸易,并从中抽取佣金。唐代邸店的发展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兴盛
C.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D.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两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

二战后,德国及柏林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于1948年6月18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苏联针锋相对,6月22日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于23日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西柏林,“柏林危机”爆发。6月24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让步。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渐趋缓和。9月联邦德国成立,10月,民主德国成立。

第二次柏林危机

1958年11月,苏联要求美、英、法三国在6个月内从西柏林撤军,遭到坚决反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1961年8月12-13日,东德在西柏林周围拉起一道全长约154千米的路障和铁丝网,后来改建成水泥墙,这就是“柏林墙”。美国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派装甲部队来到柏林墙下,与苏联坦克对峙,但双方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苏联也没再要求西方驻军离开柏林。第二次柏林危机以修筑“柏林墙”达到顶点,也以此基本画上了句号。


结合材料,以“柏林危机与国际格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