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1 . 长征标语

写标语是红军向群众传输革命道理最常见的一种方式。长征经常处于急行军状态,写标语承担着比以前更为重要的宣传任务。据统计,散落在长征沿途的标语,至今被完整保存下来的有七千多条、这些标语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途中要求每一个能够识字的红军战士,每到一处驻地都要书写一至三条标语;所以书写标语的主体就特别多,为了军事行动保密的需要,所有标语署名都用代号。由于物资极度匮乏,红军就利用当地现有的石炭、锅底灰、朱砂等材料,将标语涂在墙壁、门柱上;红军还将标语写在竹叶上,是为“叶报”;写在竹板上,使其随波流动,是为“水电报”;刻在树上,是为“树标”:此外针对普通标语容易被风吹雨刷、被敌人破坏的问题,红军还创造性地采用了石刻标语的形式。

长征初期的标语以“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等基本口号为主。遵义会议后,出现了“不当无钱的白军,拖枪过来当红军!”“红军是帮助干人(方言,穷苦人的意思)的军队!”等标语。瓦窑堡会议后,标语又转向“去打日本和一切帝国主义!”“北上抗日,收复失地!”等等。

标语是红军宣传群众、鼓舞斗志、瓦解敌军的重要武器。人民群众从标语中认识了中国共产党、认识了红军,长征标语把革命火种撒遍中华大地。

——摘编自《浅析红军长征中标语的演变》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阐释红军长征途中宣传标语的特点。
2024-05-14更新 | 148次组卷 | 3卷引用: 2024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卷
2 . “稷下学宫”

20世纪以前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稷下学宫”这个概念,部分专家考证,现在能查到的最早的“稷下学宫”一词来自1944年郭沫若写的《庄子的批判》一书。结合文献和目前考古勘探发掘成果来看,多数学者认为齐故城小城西门外侧建筑基址群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稷下学宫”。

下表为历史文献中关于“稷下学宫”的记载

西汉《史记》“高门大屋”
西汉《盐铁论》“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极下先生千有余人。”
东汉《中论》“昔齐桓公田午(前374—前357在位)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
北宋《稷下赋》“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北宋《太平寰宇记》“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
综合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对“稷下学宫”这一历史概念进行说明。
2024-05-14更新 | 171次组卷 | 2卷引用: 2024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卷
3 . 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

每一个真诚悔改基督教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罚罪。

——马丁·路德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1)上述材料反映了欧洲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任选其一,结合所学,说明其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的。

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867年,马克思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在革命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扩大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健康发展。

——摘编自《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2)阅读材料,概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新,并结合所学,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这个时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摘编自《剑桥欧洲经济史》

(3)如何理解“这个时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

亚洲的觉醒是指亚洲各国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的觉醒和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进一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亚洲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族民主意识也不断发展。

1905年的俄国革命运动也进一步唤醒了亚洲,终于形成了列宁所说的“亚洲的觉醒”的新局面。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4)阅读材料,概括“亚洲觉醒”的含义,结合所学,说明“亚洲觉醒”运动爆发的原因。
2024-04-2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毛泽东在某次大会上发表演讲:“有些同志以为我们的红帽子戴了十年,今天又戴三民主义帽子,就表示老不愿意……但如果旧帽子换上了新内容,那事情就变化了,不是不可戴的,反而变为可戴的了。”毛泽东的这一论述,旨在(     
A.号召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B.结束“左”倾错误的统治
C.团结一切力量应对时局变化D.实现和平建国的政治目标
5 . 中国上古兵刑不分,无明确固定的法律条文,遇有重大争讼,则由君主、贵族议事会、“国人”大会共同处理。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开创了中国古代官方公布法律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这种变化(     
①促使贵族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
③剥夺了贵族的一些政治特权
②使社会等级秩序遭到颠覆
④引发了治国思想的大辩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23-05-21更新 | 321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育:“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科教兴国战略在我国得以实施。
B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C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次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
D2013年9月,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后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

A.AB.BC.CD.D
7 . 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里的古代中国形象

当今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国皇朝》的部分内容介绍

内容介绍

(中国皇朝)成就在于团结各州、设定共同标准、改善交通、规范法律等;暴行则体现在滥用民力、税收繁重等方面。

中国皇朝的人们分属四个阶层。他们是士坤、农民、工匠、商人,四个阶层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人们的穿着取决于他们的社会阶层。

到宋朝时,通过考试是做官的唯一途径。

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规则是孩子应该服从父母并向他们表示尊重,这就是所谓的“孝道”。

涉及中国创造时,使用了“最先”、“最古老”等词……中国“风筝”并不是因为娱乐用途被发明,而是出于军事用途。

展现了中国烹饪手段的丰富多样。并列举了举击、摔跤、马球、射箭、毽子、赛马、下棋、练习书法、写诗等一系列中国古代人的娱乐方式。

中国是一个有三种信仰的国家,第一,儒教,告诉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第二,道教,告诉他们在自然界的位置;第三,佛教,给了他们死后生活的希望。


阅读上述材料,评析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里的古代中国形象。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评析合理,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2023-05-07更新 | 27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关于“宋教仁案”的多重文本叙述

宋教仁遇刺事件发生于1913年3月20日,奉袁世凯电召北上的宋教仁在上海北站检票口突遭枪击,22日凌晨不治身亡,待真相大白于天下,幕后黑手竟然是袁世凯身边的亲信。当时围绕“宋教仁案”,社会舆论呈现出了多种不同角度的报道:

材料一 是日之殡仪中,军队之多,为从前所未有;而送殡者之哀戚,又为上海所未见也……反对党之加害宋先生者,正以加害民国,自此南北统一之希望,益陷于渺茫之境者……倘后来之政治家有纯粹而健全者,亦以几粒子弹了之,是民国将无政治家,即有政治家亦畏尾而不敢出,国家前途尚堪设想乎?

——摘编自1913年《民立报》(注:1910年宋教仁等创办于上海)

材料二 《申报》的广告版面这几日一直为新新舞台的《宋教仁遇害》所占据,记者记录“途之为塞,七时余已人满为患,后至者尚络绎不绝。以座无缝地,俱环立而观。”……在《呜呼宋教仁》的广告词中表示:“因昨日出版后,本埠订购者已达两万铁以上,确有印刷不暇之憾”。

——摘编自1913年《申报》

材料三“吾辈为政治方面计,不惜委由求全,许以法律保计,职分当然却无偏私之见。”……“大总统电饬江苏都督、民政长、上海交涉使、县知事、沪宁铁路总办重悬贯格,限期严拿凶犯外,合行慰问。”

——摘编自1913年《临时大总统慰令政府公报》


(1)阅读上述材料,归纳关于“宋教仁案”不同报道的叙述主体。
(2)阅读上述材料,评析关于“宋教仁案”的多重文本叙述。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2023-05-07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文化重构

材料一 欧战使许多西人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信心,他们痛定思痛,对遥远静秘而又陌生的东方文化油然生羡慕之情,故战后的欧洲出现了“崇拜亚洲之狂热”,中国文化也在欧洲大行其道,孔子、老子被许多人奉为宗师,其中仅《道德经》的译本战后的德国就出版了8种。此外,专门研究中国学问的各种团体,也在各地建立起来。

——郑师渠《论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

材料二 一战唤醒了东方,觉醒不仅表现为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还表现为文化民族主义(维护或重建本民族文化)的突显。

——《列宁选集》

材料三 东西文明互有短长……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一样,不可缺一,两种文明,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实现东方“静的文明”与西方“动的文明”调和,以创造一种新的文明。

——1919年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1)阅读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了怎样的文化现象?
(2)阅读材料二、三,结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中外历史解释列宁的观点。(中外历史各举一例)
2023-05-07更新 | 388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英国民族国家

材料一 吉登斯教授把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之前的国家称为“传统国家”,认为这是一个本质上具有裂变性的社会。传统国家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能力有限,以数政治机构中的成员并不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尤为显著的是传统国家只有边陲而无边界。本质上,中世纪的国家根本没有民族国家所具有的重要要素——主权。

——岳蓉《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研究述评》

材料二 英国大事记

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就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1215年,英国通过《大宪章》

1337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

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入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48年,签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687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765年,开始工业革命

19世纪初,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流行

1854年,提出了《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英国“传统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差异。
(2)阅读材料二,从中选取三个典型事件分析其与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关系。
2023-05-07更新 | 223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