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6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16世纪英国的儿童读物大多为礼节手册和训诫书,旨在用基督教教义教导孩子。18世纪后期,英国涌现了一批专为儿童创作的作家,他们往往将儿童文学作为教育儿童的手段,以期将儿童培养成符合成人理想的人,因而作品往往是寓含道德训诫的故事,说教性强。19世纪,在道德训诫故事的基础上,丰富多样、极具趣味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大量出现。

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代表作品

类别主要作品塑造的儿童形象
童话类《金河王》《公主与妖魔》《北风的背后》《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勤劳、勇敢、善良、诚实
苦难类《水孩子》《流浪儿》《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贫困、孤苦无依
探险类《捕鲸者彼得》《远在南美的大草原》《金银岛》勇于冒险、追求财富
知识、科幻类《蜡烛的故事》《时间旅行机》《摩若博士岛》《星际战争》热衷科学、追求真理
幻想类《爱丽丝漫游奇境》《荒诞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富于想象、滑稽怪诞

——摘编自钟雅璇《论十九世纪英国儿童文学的人文关怀与游戏精神》

概括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024-06-14更新 | 81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1世纪以来,欧洲很多城市是原发性的。12世纪后尤其是13世纪建成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多是领主特别是国王主动推动甚至规划、设计和筹建的,从城市平整的街区和街道也可以看出其中人为设计的痕迹。对上述变化理解合理的是(     
A.市民自治传统渐趋消亡B.城市军事功能日益凸显
C.政治需求助推城市发展D.教会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3 . 饕餮是商人信仰图腾,商代青铜器多有饕餮纹;“凤鸟”则是周人信仰的图腾,西周建立后,凤鸟纹样开始流行。商人重酒,周人禁酒,周公颁布禁酒令《酒浩》限制饮酒,周代青铜酒器大量减少。商周两代青铜器的变化说明(     
A.祭祀成为青铜器的主要功能B.政权更迭影响文化生活
C.商周时青铜文化达到了鼎盛D.经济发展推动制度更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38年美国《农业调整法》规定,小麦等五种基本农产品,如果超过全国计划产量一定额度,就可以实行销售定额。各种农产品的销售定额,由农业部长授权全国生产该种农产品的农民按户举行公投决定,公投由地方农地资源保护委员会组织,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农民只要通过总数的2/3同意,即可达成销售额度协议。这一做法(     
A.减少了政府的干预B.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C.刺激了消费的需求D.促进了基层社会的治理
5 . [近代中国的城市改造]

材料一   几乎所有的中国古代城市都是与城墙相关的。 自古以来,中国城市就具备了城、池。城池保护了代表皇权的官府衙门,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殊地位。到清末,在大部分城市,具有相当规模的商业中心已出现在城墙之外,实际上,很多会馆都建在城外。这样的现象在通商口岸尤其突出,比如天津、上海和广州。在这些城市,外国租界都在城外,华界都在城内……近代以来城市改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拆除城墙。首先在天津,外国列强在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占领了天津市,并且拆毁了城墙。从清末新政时期到1949年这一段时间, 中国许多城市的城墙被拆掉。旧城墙消失后,取而代之的往往是环城路和有轨电车。

——摘编自周锡瑞《重塑中国城市:城市空间和大众文化》

材料二   193953日和54日, 日军对重庆市区进行了大轰炸,都邮街街区的房屋建筑损毁严重,需要进行清理改造。重庆市工务局会同重庆市财政局于1939 1030日,提经第22次重庆市政会议议决通过改造计划。改造过程中调查发现都邮街、会仙桥原有街道转弯处成一反面曲线,交通秩序不易维持,车辆往来又多,于是将原有街道改成直线。到1940年初,随着街道大规模的改建和都邮街广场的修建,战时重庆城市的空间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新辟道路大多在市中区干道两侧或附近, 民生路、民权路、民族路、大同路、建国路、临江路、 中兴路、凯旋路等都与都邮街广场相连,城市中心向都邮街广场转移,市区新格局基本奠定。

——摘编自谭刚《重庆城市广场政治空间的形成与抗战精神动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中国城市改造过程中拆除城墙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抗战期间重庆城市改造的特点。
2024-05-2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合测评历史试卷
6 . 【中国近代民主】

材料   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所理解的“民主”呈现出多样性。概括而言,主要表现为如下:“民主”即为“民本”;     “民主”即为“君主”;“民主”即为“民权”;“民主”即为“自主”;“民主”即为“民治”; “民主”即为“平民政治”;“民主”即为“共和”;民主既为“社会民主”。由此而言,问题的关键不是强求大众清一色的认知“民主”,而是理解每个人使用“民主”的方式。

——摘编自颜德如《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七种理解》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政治学说不断输入中国。对于其中的核心政治概念“民主”,近代中国人表现出“理解”的多样性。请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合适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4-05-2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60年,尼日尔从法国殖民统治下宣布独立,并与法国签订了“移交权力”的协定,规定尼日尔政府须任用法国人担任政府私人行政助理和内阁总监,高薪聘请法国顾问任职政府关键部门,参与政府的重要决策。该协定(     
A.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B.为尼日尔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C.保留了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D.延续了法国在尼日尔的统治政策
8 . 1919年,经史学家陈汉章在北京大学授课,自编讲义从先秦诸子著作中寻找欧洲“声光化电,都是我国古已有之”的证据,并对学生解释道:“鸦片战争以后,士林中养成一种崇拜外国的风气,牢不可破,所以编了那样的讲义,聊当针砭。”陈汉章此举(       
A.利于树立文化自信B.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C.意在重建儒家伦理D.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2024-04-30更新 | 230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近代中国农村合作运动】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为了农村赈灾和反共的政治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将西方传来的合作社思想付诸实践,开始用行政命令主动发起农村合作运动。在“救治农村”“调节农村金融”的口号下,通过政府的组织和宣传,将城市银行的剩余资金贷往农村,创办信用合作社。1928年,国民党中央执监会通过了《组织合作运动委员会建议案》,将其规定为国策运动之一。“经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提倡,始逐步具体化、普遍化,益以各方面的推动,合作事业之进展逐日形蓬勃矣。”但终因未能改变封建制度,农村合作运动未能起到挽救农业危机和复兴农村经济的功效。

——摘编自傅宏《论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

材料二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为了解决中央苏区粮食极度缺乏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社,并设立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负责管理。19302月闽西根据地发布的《合作社讲授大纲》作为第一个向群众系统讲述合作社的宣传材料,提出了合作社的多项原则,如合作社以增进社员共同的经济幸福为目的,社员必须是自动结合的,等等。19321933年,苏区政府相继颁发了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等法律规则,推动了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如他们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为调剂劳动力和耕牛以促进生产而自愿结合组建劳动互助社、耕田队和犁牛合作社等。1934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成倍增加,在反经济封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葛文光、李录堂《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合作社的历史沿革及其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后期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区农村合作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2024-04-28更新 | 166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问津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华民族”

1912年9月,《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本国之部》作为教科书首次使用“中华民族”说法,它既强调汉族的主体地位,也说明其他各族(五族)与汉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实体。同时期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历史《新制本国史教本》等书虽大力宣传“五族共和”观念,但均用“中华民国”表述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并未成为首选。

1923年,《初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成为民国时期第一个使用“中华民族”表述民族实体的历史课程纲要。依据纲要编订的《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将五族扩大为七族,华族为主体,注重各民族的分合、发展及民族间关系的阐述。1929年,《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施行,“中华民族”一词在历史教科书中频繁出现,内涵也更加丰富,并与“中国民族”“华族”等词汇并用。

1932年,《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强化并凸显民族叙述,中小学教科书纷纷以“概念”的形式使用“中华民族”一词。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修订初高中课程标准,明确了“中华民族”的核心概念地位,并强调“中华民族演进”“民族融合与扩大”“全民族团结”“近代所受列强之侵略与原因”“中华民族之形成与现在之复兴”等内容的讲述。“中华民族”正式成为族名,得到了国民政府的认可。抗战胜利后,仍作为教科书的核心概念保留并传承。

——摘编自杨梅《民国历史教科书中“中华民族”一词的概念史解读》

对民国历史教科书中“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发展演变进行解读。
2024-04-28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6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