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0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法”一词最早是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法学家边沁提出来的,他所指的“国际法”是在此之前一个多世纪就已形成的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这样的国际法最初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体现出来的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的欧洲国际法。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后来成为国际法的普适性基础。但们并非天然就具有普适性。国际法在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伴随着殖民主义和所谓文明优越的原罪。在殖民时代,欧洲列强不仅对所谓的未开化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否认其国家与欧洲圈的“文明”国家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无视或贬低其主权,甚至以“欧洲中心论”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权利、如印度这样的古代文明,欧洲就实行完全剥夺其主权的做法。

——摘自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

材料二   清末民初关于中国古代国际法的研究,以时代的世界的眼光重审视中国古史。宋育仁不仅以“春秋公法”比拟西方公法,更利用国际法的规则与概念,如“身治”“实际”等,来论证《春秋》具备适用于世界的、永恒的普世价值:《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实历四交公法,即万世之公法。如会盟朝聘、侵伐平乱、行成存亡、继绝灭亡、会盟班次,无事不备,无义不特·此类皆西书公法所斤斤聚讼讫无定论者。《春秋》三传各有义例,合之乃成完备。如自治境内,义在《谷梁》;交际礼仪,例在《春秋》;驾驭进退,权在《公羊》。胡薇元在《公法导源》对包溶于礼、伏笔于传的中国古代外交思想进行挖掘和重新阐释,从《春秋》等古史中梳理出与近代国际法规范相匹配的知识资源,实现了中西法系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摘自金瑶《东方国际法谱系的重新发现》

材料三   20世纪下半叶、非洲国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自由表达主张、开展法律实践。1960年,22个非洲国家联同部分亚洲国家向联合国提案,并一致投票支持通过《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民族自决的原则得到落实。1964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了《关于非洲国家之闻遭界争端的决议》,首次在国际法律文件中提出成员国保证尊重国家独立时业已存在的边界。经非洲国家广泛实践,该项内容被奉为国际社会处理边界问题的圭臬,并由国际法院确立为一项国际惯例。1972年,塞内加尔首任最高法院院长凯巴·姆巴耶首次将发展权定义为人权。发展权自此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被1979年联合国《关于发展权的决议》确立为一项基本人权。

——摘自洪永红《试论非洲国家对国际法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国际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
(3)根据材料三,归纳非洲国家在国际法发展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2023-04-11更新 | 328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考模拟调研(五)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法”一词最早是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法学家边沁提出来的,他所指的“国际法”是在此之前一个多世纪就已形成的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这样的国际法最初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体现出来的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的欧洲国际法。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后来成为国际法的普适性基础。但他们并非天然就具有普适性。国际法在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伴随着殖民主义和所谓文明优越的原罪。在殖民时代,欧洲列强不仅对所谓的未开化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否认其国家与欧洲圈的“文明”国家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无视或贬低其主权,甚至以“欧洲中心论”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权利,如印度这样的古代文明,欧洲就实行完全剥夺其主权的做法。

——摘自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叶,非洲国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自由表达主张、开展法律实践。1960年,22个非洲国家连同部分亚洲国家向联合国提案,并一致投票支持通过《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民族自决的原则得到落实。1964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了《关于非洲国家之间边界争端的决议》,首次在国际法律文件中提出成员国保证尊重国家独立时业已存在的边界。经非洲国家广泛实践,该项内容被奉为国际社会处理边界问题的圭臬,并由国际法院确立为一项国际惯例。1972年,塞内加尔首任最高法院院长凯巴·姆巴耶首次将发展权定义为人权。发展权自此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被1979年联合国《关于发展权的决议》确立为一项基本人权。

——摘自洪永红《试论非洲国家对国际法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国际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非洲国家在国际法发展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2023-06-1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历史试题

3 .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不断追求的两大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材料三: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四:美国宪法修正案摘录

名称内容摘录通过时间
第一条修正案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宗教活动自由;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剥夺公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申冤的权利。1791年12月
第十五条修正案合众国公民的投票权,不得因种族、肤色……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剥夺或限制。1870年2月
第十九条修正案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剥夺或限制。1920年8月
第二十六条修正案年满18岁或18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剥夺或限制。1971年7月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前后雅典国家政权组织发生的最明显变化,简要分析其影响。

(2)材料二中反映了罗马法的哪些精神和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创造的“全新政体”是什么,其标志是什么?这种政体有何特点?

(4)据材料四,概括美国民主的发展趋势,并加以说明。

2018-02-08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意思是说: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使人们潜移默化。“射”指射箭,“御”指驾车,“书”指写字,“数”指算术。

——《西周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摘自《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学界一般把建于公元前124年的太学视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端。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成为官僚体系的附属机构,这种权力本位教育以所谓“学而优则仕”,使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成为依附于政治的组织形式。

——摘编自《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材料三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早在1717年,普鲁士帝国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就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明文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为它的公民提供免费教育。普鲁士还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柏林大学。国王威廉三世把豪华的王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同时保证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

——韩爱红《民族精神给了德国什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教育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教育的确立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德国重视教育的措施。结合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比较古代中国和近代德国在教育发展上的不同。

2018-01-0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 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 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民初之十年实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资料整理

材料二: 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表(%)


——据苏星《新中国经济史》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所遇到的困难。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2—1956年间我国经济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6 . 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


材料四   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材料五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严复宣传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和政体主张是什么?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来源和政体主张是什么?
(2)据材料三,概括国人对西洋文明觉悟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后的觉悟”的核心内容。
(3)据材料四,指出李大钊的政治主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他们向西方学习目的。
(4)据材料五与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有何特点?实践结果怎样?
2017-12-0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玄之争“科玄之争”缘于19232月学者张君动在清华大学作的《人生观》讲演。他认为,人生观为主观的、综合的,起于直觉,体现自由意志与个性;而科学为客观的、分析的,重因果规律与事物的共性,故科学于人生观无能为力,解决人生观问题唯赖玄学。同年4月,丁文江在《努力》上发表《科学与玄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力斥其非。其后,胡适、陈独秀等人均参与论争。

张君动极力推崇中国古代宋明理学,指出在人欲横流之际,“诚欲求发聋振聩之药,惟在新宋学之复活”“若夫心为实在之说,则赖宋明理学家而其说大昌,真可谓其功不在禹下者焉”。

胡适主张“拿科学作人生观的基础”,“殊不知,我们若不先明白科学应用到人生观上去时发生的结果,我们如何能悬空评判科学能不能解决人生观呢?”“在那个自然主义的宇宙里,天行是有常度的,物变是有自然法则的,因果大法支配着他——人——的一切生活,生存竞争的惨剧鞭策着他的一切行为

——这个两手动物的自由真是有限的了"。

陈独秀在《科学与人生观序》中,对张君劢提出的包括“大家族主义与小家族主义”等在内的九项所谓科学无法解释的人生观,逐一作了说明。其中,针对财产公有私有制度一项,他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经济基础不同着手,依次说明矗立其上的人们财产观念的演进。

——摘编自李直轩《文化系统的结构分化与要素整合——种解读“科玄之争”的新视角》


(1)“科玄之争”主要是由哪些因素引发的?
(2)“科玄之争”的兴起体现了当时社会思潮的哪些特点?
2023-10-07更新 | 13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圭,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昊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绦线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摘编自《中国古代商业概貌的发展和特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概括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的商品种类与唐朝相比有何变化。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特点。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并在斗争中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19221月,《先驱》的发刊词指出:必须把“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当作“第一要务”。同时华盛顿会议从反面给予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以实际的教育。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直皖战争、直奉战争使中国政局陷入极度混乱。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出席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阐明了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指明了中国“当前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外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把督军推到”,创立一个民主主义共和国。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粮食生产获得空前丰收。对于采取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当时党内外不少干部存在着相当大的疑虑,担心这样做会不会离开了社会主义。中央在19799月下达的文件中.还只是肯定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并不加以提倡。19805月,邓小平发表谈话指出,关于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的担心是不,必要的,这些地方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集体经济不巩固也会巩固起来的。在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双包到户责任制迅速推广。

——选编自《邓小平文选》、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求得“最合宜的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并分析该方案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特点及作用。
2021-09-03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A9协作体2022届高三暑假返校联考历史试题
10 . 自古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平发展始终是主旋律,合作共赢始终是硬道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5000多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长期领先于世界,但中华民族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千年古训,拒斥“国强必霸”的强盗逻辑,不搞侵略扩张和殖民主义,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和平交往,和谐相处,留下许多友好交往,促进文明传播的佳话。

——焦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材料二:(中国)犹未能遂其发展之自由者,则苦于国际障碍之多也。……案(美国)威尔逊总统十四要点所含公道、平等、尊重主权诸原则,业经联盟及共事诸国共同承认,今和平会议方欲借此为基础,而建设新世界。……中国代表爰提出说帖,罗列诸问题,冀依主权国所不可少之土地完整、政治独立、经济自由诸原则,而加以纠正。……下分舍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警察、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权等七项。

——《中国希望条件说帖》(1919年·巴黎和会)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中国与世界“友好交往,促进文明传播”的史实依据。
(2)“弱国无外交”是近代中国在与世界的交往中所得出的惨痛教训。请根据材料二和相关史实,分析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诉求有何特点,以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3)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与世界交往方式发生变化的国内、国际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