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807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探索文明兴衰的一个关键点,在于理解作为文明之灵魂的文明本体精神,即任何文明都具有的精神文化观念体系和行为体系。文明本体精神是在文明生长和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任何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见表)。

挑战一:如何面对自身沉淀下来的观念和风习(1)必须承传的精华部分;
(2)必须改造才可继续发挥作用的部分;
(3)必须抛弃的有害的糟粕
挑战二:如何对待他者文明(1)吸纳和引进有益的积极性成果:
(2)拒斥有害的观念;
(3)不学习但尊重只适应他者文明自身的特殊产物
挑战三:如何面向新的时代要求(1)能适应性调整和更新;
(2)进行新的创造

——摘编自刘景华《世界历史上文明兴衰之思考》

根据材料,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相关内容进行阐释。(要求:以某一文明本体为例,主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统治者惩五代之弊,将重建礼制作为恢复秩序的重要环节。建隆元年,宋太祖君臣详定宗庙制度,厘定牲牢等级,恢复封禅、籍田等各项重要礼仪制度。开宝四年,太祖命刘温叟、李昉等人以唐朝旧典为基础,编修《开宝通礼》。太祖对礼官的出身颇为看重,选任时须“以诸道前资宾幕、州县京官、黄衣、诸司守选人充”,同时核查其出身、履历。因士庶之家车服多有逾僭,宋太宗下令对“冠服、居室、器用、车马之式”作出规定,后又厘定鞍髻、服带、头巾等制。雍熙二年,太宗获悉岭南有“不循教义,有亏礼法”的风俗,便下诏诸州长吏严加训诫,革除杀人祭鬼、病不求医及僧侣置妻等陋俗。太宗亲自书写《孝经》碑刻,以示重视孝悌之道。对于有孝行的个人则加以旌表,还在民间访查德业纯茂之人,推举入官。

——摘编自陈峰等《宋初两朝礼制的重建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现代立宪国家,无论君主共和,皆有政党。其投身政党生活者,莫不发挥个人独立信仰之精神,各行其是。……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共和思想流入以来,民德尤为大进。……袁氏称帝,冯、段诸公,竟不以私交废公义,唐、蔡、岑、陆,均功成不居。……国民党人,苦战余生,以尊重约法之故……此非共和范为民德之效耶?

——摘编自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1916年《新青年》第2卷第4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重建礼制的措施及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独秀批判儒家礼义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礼乐文化的时代价值。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21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众心向党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展览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伟大指引为主线,用图片、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展示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以及火热的和平建设时期,汇聚在党的旗帜下,用自己的智慧乃至生命,为新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谱写了精彩绚丽的华章,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铸就了伟大的科学家精神。

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革命、建设历程,设计一个主题展览,并予以说明。(要求:不与材料主题重复,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荀子继承了孔孟的幸福论,并进一步对幸福与物质、礼欲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尤其注重幸福的内涵,包括:“成仁之道”的德性幸福;“以义制利”的道义幸福;“以礼节欲”的理性幸福。他指出人要实现真正的幸福:首先,要“化性起伪”,使人性在不断的自我更新中体会到幸福;其次,要“积善成德”,通过善德的不断积累促进幸福的不断增进;再次,要“学至乎礼”,通过“礼”规范人的德行进而保障个体幸福的实现:最后,提倡“国昌民福”,即人的个体幸福体验与个体赖以生存的群体有着紧密的关系。荀子的幸福观为当前我国构建幸福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摘编自袁晓娟《荀子的幸福观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   幸福是古希腊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对幸福问题论述是最深刻、最系统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某种完善的东西,个人的善固然重要,“城邦的善却是所要获得和保持的更重要、更完满的善”。处于战乱中的国家的国民是很少能够获得安宁幸福,因此,个人是脱离不了所在时代和社会而自谋福气。既然,个人的幸福与城邦息息相关,那么,城邦就有义务建设好城邦并让民众过上幸福生活。城邦建设中法律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不是在健全的法律下成长的,就很难使他按受正确的德性。德性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社会制度、适当的职业、强壮的身体和一定数量的财富”同样不可或缺。在众多伦理德性之中,亚里士多德尤其珍视公正对于幸福的意义。

——摘编自冯骥《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给我们的启示。
5 . 图1是汉初政治地理结构示意图,呈现“坐西面东”的结构。图2是汉武帝元封年间的政治地理示意图,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朝(     

A.中央集权的加强B.边患问题的解决
C.政治中心的东移D.治国思想的变化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动力学理论认为,社会通常是在时间递进型与空间传动型动力作用下向前发展的。时间递进常指一个社会靠自身的动力机制向前发展,而空间传动则指社会的发展是在外力的冲击和压迫下实现嬗变。在时间递进型动力作用下所实现的社会转型是其内在矛盾展开、激化、质变的结果,它给价值系统带来的往往是传统与现实、新与旧的纷争;在空间传动型动力作用下,社会的转型是在外力刺激下发生的,价值系统内部呈现的通常是内与外、中与西、自生的与舶来的冲撞与涤荡。

——摘编自李培超《社会转型与道德冲突》

根据材料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东经济一体化的启动动机“是以经济上的联合自强求得自身集体的安全保障”,如由土耳其领头发起的黑海一体化协议就是以政治目的为主导动机而产生的。除了出现局部联合之外,整个阿拉伯世界没有给世人留下丝毫的经济联合的印象,一体化进程没有实质性进展,签署的各种文件犹如一纸空文。在中东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南南合作的态势逐渐减弱,南北合作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如1995年欧盟—地中海首脑会议提出在2000年建立“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的协议,1996年6 月以来在欧洲——地中海伙伴关系的十项协议中有针对突尼斯、摩洛哥、以色列、土耳其的四项协议已签订。中东在早期并不是依照自身具体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实行切实可行的一体化运作,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试图模仿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缺乏一定的自主性。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阿拉伯共同市场和马格里布关税同盟,最初的目标是希望能够实现像欧共体一样的一体化计划,但是由于中东缺乏成熟的市场经济基础,加上地区冲突和战争连年不断以及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使这一目标难以实现。

——摘编自冯璐璐《中东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与战略构想》

材料二   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战略资源,不仅给中东国家带来了恩惠,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带来了连绵不断的战争和冲突。美国在中东地区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所以它绝对不允许在这一地区形成把它排除在外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中东地区共和制与君主制并存,世俗国家和神权国家共在,其政治制度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政体不同,制定的政策和产生的影响自然也就不同。如阿拉伯国家联盟内部就缺乏一个健全的法律框架和权威的仲裁机构来保证各成员国所认同的合作协议的实施,所以当发生纠纷和分歧时,彼此的合作也就难以为继。1996年的统计数字表明,阿拉伯世界不到29%的大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和技术。中东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中第一类是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第二类是高收入的石油输出型,第三类是一般的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型,有黎巴嫩、约旦、塞浦路斯、阿富汗、也门等国。1970年西欧国家占中东总进口的48.7%,总出口的61.3%,而中东内部的进出口仅占10.9%和9.0%,1980~1990年阿拉伯内部投资约260亿美元,而在国外的投资则达到760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阿拉伯国家年生产总值。中东国家的经济体制有很大的差别,既有计划经济体制,又有市场经济体制。

——摘编自车效梅《经济全球化中的中东地区经济一体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东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制约“中东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东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认识。
2024-05-0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值此情况,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言论,鲁迅发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反问,作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回应”。在中国历史上,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书写的是建功立业的自信;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展现的是肯定自我的自信;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的是俯瞰天下的自信。从古至今,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的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坚定历史自信生成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历程中,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成果的升华。

——摘编自付洪 彭钰美《论坚定历史自信的生成逻辑、内涵要义和价值蕴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现代中国的自信和脊梁”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0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9 . 如图为1919年6月29日《时报》刊载的题为《中(国)代表不签字之通告》的新闻,这反映了(     

A.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B.中国人民勇于进行反帝斗争
C.西方列强争夺在华利益D.北洋政府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2024-05-08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工业革命完成后,工厂规模发生了根本变化,单个资本的弱点已经暴露出来,投资的最低规模限制,要求将股份公司制度广泛地用于制造业。(起初)制造商对成立公司还抱着猜疑和冷淡态度,他们建立工厂所需的资金依然依靠内部积累和银行贷款。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大工业企业逐渐增多,这时资金的筹集成为重要问题,股份有限公司的许多方便渐渐吸引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业领袖们。这些领袖意识到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既可以筹集充足的资金,又可以分散风险,还可以让公司获得生命力,永远经营下去。于是,他们动手改造原先的企业或者按照公司的模式建立新企业。这种改造运动在冶金和工程行业中风靡一时,并逐渐扩大到其他行业。在截至188510月为止的这5年之间,约有560个私营行号改组成为公司。

——摘编自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经济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下半期西方企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司制度发展的原因。
2024-05-08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