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工人阶级来说,成立“工人议会”和“工联”,为争取9小时工作日而斗争,使他们的生活确实有所改善。1832年改革中,工人阶级的“一无所获”加强了他们的集体受剥夺感,促进了他们的阶级意识觉醒,最终导致标志着英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宪章运动”的爆发。1867年和18841885年的两次议会改革,虽然最终没有实现普选权,但资产阶级通过在政治上对工人阶级的逐渐赋权,逐步钝化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并将之整合进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中去,最终使本可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先锋的英国工人阶级,成了工人运动改良主义的榜样。

——摘编自王可园、郝宇青《政治权利与阶级意识——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对工人运动改良主义的影响》

材料二   他们的早期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争取缩短工时,二是参加选举,争取把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人选进地方政府和议会。欧洲革命失败以后,虽然有一批“四八年战士”为了躲避反动政府的搜捕流亡到美国,并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但主要是在德国移民中传播,其影响极其有限,真正能够影响美国工人运动的却是空想社会主义、冒牌社会主义等。据估计,直到1850年,在美国的制造业中,手工工场的产品仍占总生产量的70%,手工工人仍占压倒性多数。相对地说,手工工人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和分散性。除此以外,接连不断的移民浪潮和西进也影响着美国工人阶级的固定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分析美国的早期工人运动时也认为缺乏一个固定的雇佣工人阶级是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特点之一。美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不固定还反映在运动的水平上。在整个19世纪上半期,美国的工人运动一直是分散的、规模不大的,不但没有全国性行动,甚至在一个城市中也不能步调一致。尽管也发生过罢工,出现过早期的工会组织,建立过工人党,但都是短暂的,缺乏明确的斗争目标和政治要求。

——摘编自张友伦《试论美国早期工人运动的特点——关于美国和西欧工人运动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工人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相较于欧洲工人运动,美国早期工人运动的不同点。
2024-04-04更新 | 24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李谷一“气声唱法”的争议

1978年开始,港台的流行歌曲尤其是影响最大的邓丽君之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东南风,吹入了中国内地。197910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召开,本次会议不再继续提“文艺为政治服务”,而是提“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97912月,李谷一使用邓丽君式的气声演唱了纪录片《三峡传说》的插曲《乡恋》。该歌曲还采用了探戈的节奏,配器也运用了当时很少使用的架子鼓、电吉他、电子琴等。在此之后,《北京晚报》等就对其唱法和演唱风格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这种对外来流行歌曲的模仿毫无价值,有的人干脆称李谷一是散播靡靡之音的“李丽君”,“使用气声是低级、庸俗、下流的”。因为存在巨大争议,电台、电视台曾停止播放《乡恋》这一歌曲。这种状况直到1983年才得以改变,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以观众点播的方式推出《乡恋》,李谷一才算摘掉了“李丽君”的帽子。

——摘编自曹桦《中国流行歌曲发展的文化轨迹与审美流变》

根据材料,以“关于李谷一‘气声唱法’的争议”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工业4.0是德国政府在2013年提出的高科技战略计划,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简称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摘编自《工业4.0与智能制造专题研究》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4-01-2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为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晚期“中国大宁”神兽博局纹镜。镜背间铸有铭文:“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羊。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刚。”)

史料二   东汉《前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之下有尚方令一人,御用及官制铜镜均由尚方制作。”史料三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桂州(今桂林)向中央进贡“铜镜四十四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宋莹莹《由广西出土铜镜铭文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在今蒙古和独联体境内,发现了不少属于战国和汉代的镜子。隋唐时期的镜子出土数量数量最多的是海兽葡萄镜。在伊朗发现了多面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约旦发现了花草禽兽镜和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日本还出土了不少唐镜和宋代的商标字号镜。

——以上材料改编自王婉云《中国古铜镜在中国历史及对外交流上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铜镜外传的积极意义。
5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引起许多学者的共鸣,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的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间包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过渡期。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第一,政治上的变化。唐宋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第二,经济上的变化。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和货币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变化。第三,学术和文学的变化。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语自由地表现。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二   唐宋时期,并非所有一切领域都发生了所谓“变”……实际上,唐宋之际有三个根本性的领域是延续和深化的:第一,从社会经济史领域着眼,在宗法一体化社会结构下,以租佃制为主的农业社会是延续和发展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方式、吃喝穿住等家庭日常生活,变化无多。第二,在政治体制方面,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等级授职制总体上是走向深化的;政治系统内虽因科举大盛而产生了社会流动,但就官僚队伍的整体构成而言,由荫补入官者(官僚世袭)依然占据了整个官僚队伍的大多数,唐宋两朝并无质的区别。第三,在思想文化社会领域,独尊儒术的状况也不曾在根本上发生改变。

——刁培俊《“唐宋社会变革”假说的反思与区域视野下的“历史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观点予以阐释。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万花筒 : 一则冤案与晚清社会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是清末著名冤案之一,它如万花筒,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各个层面的状况。

人物与冤案

杨乃武,浙江余杭乡绅,同治十二年(1873年)乡试中举。生性耿直,不惮忌官威而指责贪官,得罪知县刘锡彤。葛毕氏,绰号“小白菜”,其夫葛某暴病死亡,葛家人以为中毒身亡报官。验尸件作错判为砒霜毒杀所致。知县刘锡彤认定为小白菜所杀,严刑拷问迫其承认与杨乃武通奸谋杀亲夫,杨乃武被屈打成招。杭州知府不顾案件漏洞百出,宁枉勿纵,以通奸杀夫判决两人死刑,将案件上报给浙江按察使。

申冤与重审

杨家不服判决,到杭州知府处喊冤,无人理睬。杨乃武的姐姐杨淑英到北京告状,被都察院截回地方。但此案博得其他京官同情,案卷得以送达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翁同龢处,经审查后认为该案疑点颇多,便呈递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下旨,命浙江巡抚重查该案,并遣监察御史调查。浙江巡抚再次把杨乃武屈打成招,并不顾监察御史劝告此案漏洞,坚持维持原判。清廷再派官员重审,官员受贿,仍维持原判,监察御史有异议上奏朝廷,弹劾办案官员。

舆论与真相

杨姐二次进京告状,一些官员上书要求查明真相。《申报》持续刊出小白菜与杨乃武案件的进展始末,揭露二人遭酷刑逼供内幕,其它各报刊也相继报道。民间舆论沸腾,要求查明真相。1876年,朝廷命刑部尚书亲审此案,经刑部件作开棺重新验尸后证实小白菜丈夫因病而死,非中毒身亡,真相大白。

个人与朝局

杨乃武与小白菜无罪出狱,但已伤残满身,杨乃武的功名不得恢复,小白菜出家。该案所涉及的官员,除刘锡彤发配黑龙江充军之外,涉案官员均给予撤职处分,此部分官员大都是“两湖派的将领”,两湖派的势力遭受很大打击。

——摘编自虞佳臻、赵婷婷《从“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透视晚清法律文化》等

有学者指出,晚清社会在“黑暗与进步、秩序与失序、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艰难行进。”

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对其观点进行历史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2023-11-13更新 | 128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1-【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南专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主要特征代表名言
特征一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特征二通变中回应时代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特征三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特征四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摘编自王博《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正德十六年(1522年)七月,有葡萄牙船只来到广东,自称“佛朗机国接济使臣衣粮者,请以所赏番物如例抽分”。葡萄牙使团到达后,满刺加(马六甲)使臣抵京,请求中国帮他们收复被葡萄牙占领的地区。对此,礼部提出三点意见:

第一,佛郎机不是朝贡藩属,“又侵夺邻封,犷悍违法”,此次以接济为名,“抉货通市",心怀叵测,“疑有窥伺”“宜救镇巡等官亟逐之,毋令入境”;

第二,严格执行勘合贸易的有关规定,如期朝贡者“抽分如例”,“不资勘合及非期而以货至者”,皆为谢绝;

第三,对于满刺加的救援要求,请交兵部讨论。

兵部则提出两点意见:

第一,请朝廷以救书的形式谴责佛郎机的非法行径,令其归还满刺加疆土,同时谕令退罗等国从“救患恤邻”的道义原则出发,协助满刺加复国;

第二,对广东方面“闻夷变不早奏闻”的巡海、备倭等官,逮问治罪。礼部、兵部的处理意见,嘉靖皇帝全予采纳。

——摘编自庞乃明《正嘉之际明朝对葫外交之确定》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朝政府对外交往的特点。
(2)请你对明朝政府关于葡萄牙政策做出合理解释。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日本外交代表埴原正直与中国外交代表顾维钧就“中国收回旅顺大连在内的所有租借地的要求”展开了争论,中日双方各就自已对租借地统治权的合理性表达了观点。这一争论很快传回中国国内。

对此,梁启超在一次演讲中强调:“日本人……的用意,不外是要把东三省收作自己囊中物,还借此送一个秋波给英国,叫他去打西藏的主意。我们中华民国现在的疆域,都是多年来从历史上传下来,这些历史事实,都是天下共见,也不必我逐个地方来背履历。但对于日本人眈眈垂涎的东三省,我却要把历史上证据搬出来,请全世界人评一评。”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专门撰文与梁启超争辩,内藤湖南提出:“从来中国人的地志记载中交聘国与朝贡国、朝贡国与真正的领属地之间的区别都不明确,因此历史上被认为是领土的事实,在今天的国际关系和学问上是不可能被认可的……从今天的国际关系上思考,在政治上没有对该地进行统治,在经济上没有对该地进行开发,只是主张名义上的领土权,不仅毫无益处,而且实际上可以说是妨碍世界文明的进步的行动。因此,对于如满洲这样依靠日本的资本和日本人的经济能力而得以开发,而对世界文化做出了贡献的地方,仅仅凭着名义上的领土权,就想无视日本人的特殊利益,世界列国能认可吗?”

——摘编自刘岳兵《近代中日关于东北问题的论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与内藤湖南的争议进行评述。(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3-09-0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

——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

材料二   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
2023-08-28更新 | 2408次组卷 | 14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