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1327年,当英格兰贵族罢黜爱德华二世并将其子推上王位时,引用了“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这句格言。两个世纪以后,意大利一位著名的教皇党人曾表达了如下观点:“废黜不信守义务的国王并非叛乱,因为他本人即是一个人民有权推翻的叛乱者。”这反映出14—16世纪的西欧(     
A.资产阶级代议制日渐完善B.王权与教权间斗争激烈
C.有限王权观念得到了传播D.人民主权原则深入人心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数据来源: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农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农业税为国家建设及经济运行提供了基本的保障。1958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国农业税趋于统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税的税收收入在逐年上升,但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却逐年下降,到2002年农业税只占国家税收总额的2.6%。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废除《条例》,至此农业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为了确保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负担不会反弹,我国又实施了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减轻农民在教育费用上的过重负担,以及推行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险及增加对农村的补贴等措施。

——摘编自叶青、袁昭颖《中国农业税的演变、终结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化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段城乡居民的收入之比下降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取消农业税的意义及其对税制改革的启示。
2024-03-20更新 | 380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区别于一般的帝国、封建王国或所谓的“早熟国家”,而具有天下性、道统性与科层性的国家性特征。以天下为治理对象,以天命为合法性来源,以天子为最高权威的天下国家是大一统国家超越性的宏观架构。以儒家思想谱系为主要内容的道统观念是古代的“国家学说”。文字的统一是形塑大一统国家韧性的重要初始条件。“书同文”的形成突破了语言文化多样性可能造成的文化藩篱,为实现跨时空交流与理解提供了初始条件。

——摘编自赵德昊《形塑国家韧性: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长期延续与不断重建》

阅读材料,任选其中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如图为“一五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这种布局(     
A.体现了我国国家安全战略B.有利于东中西部均衡发展
C.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是苏联工业化模式的翻版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开始,法国现代化工业的在职人员的比例占领取工资的总人数的12%至20%,他们与行政人员和第三产业共同组成了一个新兴阶层。这一新兴阶层追求的主流是(     
A.秩序、舒适、安全和非政治化B.刺激、高薪、旅行和反现实
C.激变、浪漫、利益和非全球化D.颠覆、震撼、创新和高福利
6 . 下图形象地描绘了欧洲福利制度的发展演变。其意在揭示(     

A.欧洲联合出现逆转迹象B.西方经济开始走下坡路
C.福利制度拖累欧盟经济D.高福利引发了政治危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蚌埠部分城市道路的命名情况

时间道路命名由来及举例
20世纪
二三十年代
1929年,由蚌埠市政筹备处对城市道路系统,提出要求达到交通、卫生、观瞻的完美地步。道路分四类: “路”(如大马路、二马路); “街”(如中山街); “里”(仁和里); “巷”(公义巷,公平巷)。
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日军在蚌埠地区设南、东、西三个岗口,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南岗一路、南岗二路、南岗三路、南岗四路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19669月,蚌埠市委更改蚌埠道路街巷名称。红旗路、东风路、跃进路、大寨路、红光路、长青路、向阳巷、解放路、大庆路等由此诞生。
改革开放至今1981年蚌埠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全市的道路、巷里、桥梁、居住地进行命名、更名。涂山路、朝阳路、青年街、长征路、国强路等177条路、街、巷、居民区进行了命名和更名。

——据《蚌埠市志》等


依据材料,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2024-01-31更新 | 184次组卷 | 192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开始出现的地方性集镇、集市(草市),在明中叶以后有了更大的发展,几乎遍及全国,对各地自然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调剂作用。一部分地理位置较好的镇市,人口逐渐聚集,越来越多地吸引外地商业资本,逐渐发展为专业性市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区工商业中心的性质。这类市镇以江南地区最为普遍,如以棉纺织业为主的松江朱泾镇、以丝织业为主的苏州盛泽镇、湖州南浔镇,人烟繁庶,名闻全国。到清朝前期,四所规模巨大的专业性市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合称“天下四大镇”,俨然已成为新兴的城市。……(这样)由城市到市镇,再到星罗棋布的乡村集市,一个个地区贸易网络就这样逐步形成。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的部分立法情况

时间立法情况
1848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并负责卫生饮水、排污、清洁等事宜
1855通过《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
1868颁布《托伦斯法》,准许伦敦地方政府可以勒令住房卫生条件不过关的房主自己出钱把房子拆除或加以修理
18901900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城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

——据胡常萍《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改造的启示》等改编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叶到清朝前期“一部分地理位置较好的镇市”的发展特点,并简析这一时期市镇兴盛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加强城市改造的原因,并对这一时期英国的城市改造进行简要的评价。
2024-01-02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涟水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2月考试历史试题
10 . 历史上民族大迁徙给后人留下了深刻教训与启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祖先很早就与中原政权有接触。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安置政策。朝廷在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族人民的同时,也设机构进行管辖。自汉以来,内迁民族就已经“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即内迁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而且在赋税上还有所优待。十六国和北朝政权大体都沿用魏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各民族百姓受治于相同的法律,在判罚上有贵族、平民的差别,并无民族差别。

材料二   3世纪,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罗马人视日耳曼人为蛮族,与他们结成单纯的军事同盟。蛮族在需要时提供军事帮助,罗马人按照约定提供钱物,双方各取所需,互不干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蛮族整体定居在帝国境内后,双方依然是两个独立的群体。蛮族首领实际上是独立的国王,蛮族只效忠于自己的国王。各日耳曼王国吸收罗马的一些体制,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传统,地方基本自治,自主性很大。蛮族在罗马人帮助下编撰法典,多是原来习惯法的成文化。罗马人和蛮族人分别使用自己的法律,同罪不同罚。最终,蛮族入侵后的西方形成多族群并立的局面。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等


提取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2023-12-27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