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以下内容节选自1867年飽秋埃在纽约写的著名长诗—《巴黎公社》。这首诗一发表,立即受到美国工人的普遍重视和赞扬。旧金山的社会主义小组很快就把它印成单行本,广为散发。这表明,巴黎公社(     
拨开帝国的迷雾,耻辱的云醫,人们终于见到天日,扬眉吐气。平等的蓝图开始在脑海中形成。手中紧握武器,心里才会安宁。“大家为人人,人人为大家”,正义啊,公社把你的原则确认!
A.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B.促进欧洲工人的觉醒
C.代表了当时的时代潮流D.成为工人运动的榜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后期,新思想的因子在江浙一带表现得尤其活跃,几个反对传统理学和礼教的著名人物,都曾在这一带散布过他们的影响。明末清初,一批闺秀诗(词)人脱颖而出,商景兰首开闺阁中结社联吟之风。浙江杭州的“蕉园诗社”创办于清朝康熙年间,最早由顾若璞、顾之琼发起。各位闺秀皆出自举子士人之家,她们的父亲或是进士、举人、诸生,或是丞相、翰林、县令,兄弟也不乏举子文人。诸闺秀的诗友多为家族中的成员,有着各种姻亲关系。据《杭郡诗辑》载,林以宁(蕉园诗社的代表人物之一)“少从母氏受书,取古贤女行事谆谆提命,而尤注意经学且愿为大儒”。蕉园诗社“月必数会,会必拈韵分题”。她们聚会频繁,且创作热情高涨,常常“吟咏至夕”。

——摘编自李国彤《女子之不朽——明清时期的女教观念》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蕉园诗社及其诗人群体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蕉园诗社兴起的因素。
2024-04-25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3 . 《诗经》中有“国风”诗百余首,记录了周代社会的民情民风。周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对民间诗歌的收集,认为“天听自我民听”,民声、民意中包含了天意。由此可见,周代的统治者主张(     
A.道法自然B.敬天保民C.仁者爱人D.天人合一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术界普遍认为野生西瓜最早原产于非洲。“旧传种来自西域,故名西瓜。”这样看来西瓜名字的由来与西瓜在中国的引种和传播有一定关系。

根据最早关于西瓜的文献记载,五代后晋(936年-947年)胡峤从契丹归来后撰《陷虏记》记载在契丹见闻,其中提到西瓜。北宋时期相关文献较少,有说法当时黄河地区可能已经种植西瓜,《清明上河图》展现了汴京街市,“其中一个水果摊前案上放有数块切开的西瓜”。南宋时期西瓜的记载多处可见,如诗人范成大在《西瓜园》中写道:“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诗注里有:“西瓜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文天祥《西瓜吟》中:“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元代官修农书《农桑辑要》中不但首次出现西瓜的栽培方法,还有西瓜子仁的介绍。而《日用本草》记载:“西瓜,味甘寒,无毒,消暑解热,解烦渴,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明《本草纲目》也有关于西瓜引种、生理特性、用途、食用等各方面的详细记载;《群芳谱诠释》记载“子取仁可荐茶,皮可蜜煎、糖煎、酱腌”。清代各地方志中关于西瓜的记载内容逐渐出现多样化,涉及西瓜形状、种植、用途、产量、传播、贸易等各方面。

——《西瓜在中国的引种推广及动因探析》

材料二   西瓜优良的自然特性,使得它在成功引种后地位迅速上升,成为重要的消夏果瓜。江南地区有喝烧酒、吃西瓜的习惯。西瓜汁可以被用来烹煮猪肉,味同蜜炙肉。西瓜去除盖和瓤后,将鸡(鸭)肉置于其中,外加各种作料,然后蒸煮熟透,统称西瓜盅。还可以加工成西瓜膏、西瓜糕以及西瓜酱等食品。西瓜还是元旦(春节)、端午、荐新、立秋、七夕、中秋等多个岁时节日中的必需果品。中国很多地方的民间都有立秋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或“咬秋”。这一风俗源于古代“秋报”祭祀之礼。

——《西瓜引种传播及其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影响。
5 . 中晚唐士人写的民生诗普遍致力于通过蒙太奇式的场景拼贴展现一个分裂的世界,宋代士人写的民生诗则着眼于弥合官与民之间,乃至于民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裂缝,在不改变社会基本架构的基础上修补建设,最大程度地实现多方兼顾。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文学表达具有多元化特点B.士人群体政治地位得到调整
C.国家对人身控制比较松弛D.宋代社会主要矛盾缓和
7日内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思肖(12411318),号所南,福建人,南宋学者、画家。少时勤奋,侍父读书,明忠孝廉义,14岁中秀才,后又考取太学生。宋亡后,不肯仕元,改名“思肖”,暗寓思赵宋。他画兰不画土,人问其故,则曰:“一片中国地,为夷狄所得,吾忍画耶?”一生写爱国诗歌400余首。晚年隐居苏州,邑宰“胁以赋役”索一幅墨兰,他答曰:“头可断,兰不可得!”逝世前,将田产交托寺庙,用作祭祀家人和接济乡邻。元末直至清,多人为他作传,成为“遗民”的典范。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在《国画中的民族意识》里,称赞郑思肖是“民族意识浓烈的人”。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记者招待会回答台湾问题时,引用其诗作“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摘编自《苏州府志·郑所南小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郑思肖的人格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后世研究郑思肖的价值。
2024-04-28更新 | 2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7 . 1865 年前后,六十余岁的斌椿作诗写道:“卫公(指美国使节卫廉士)来京师,赠我《联邦制》。才士丁韪良(美国传教士),著书讲文艺。初如井底蛙,开编犹愤愤。书云地形方,主静明其义。岂知圆如球,昼夜如斯逝。”该诗可用于说明,当时(     
A.列强对华文化输出成效显著B.欧美对华利益争夺日趋激烈
C.传统知识分子出现转型迹象D.美国企图对华移植美式政体
2024-04-27更新 | 274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8 . 时有疑狱日: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藏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押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子,蝶嬴负之。《春秋》饮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据此可知,这一判决(     
A.创新了社会治理体制B.体现司法公正清明
C.符合治国理念的变化D.完成了律令儒家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下图是选自《意大利诗选》中彼特拉克写的一首诗(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我象往常一样在悲思中写作,
鸟儿的轻诉和树叶的微语
在我耳边缭绕,
一条小河,傍依着两岸鲜花
在和风细浪中畅怀欢笑……
A.人文主义者对现实人生的肯定和赞美B.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对教权的猛烈批判
C.当时人们对“理性王国”的不懈追求D.浪漫主义是知识分子感情抒发的方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东汉时期,鉴于世人传抄的儒家经典多有讹误,议郎蔡邕奏请皇帝批准,把《易》《书》《诗》《礼》《春秋》等刻在石碑上,为人们提供经书的正确版本。此举在当时有利于(     
A.造纸技术普遍推广B.五经被各阶层认同
C.民众传承传统文化D.儒学复兴运动发展
2024-04-06更新 | 474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齐鲁名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