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18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列作品中,以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通过描写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从而将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的是
A.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B.施耐庵的《水浒传》
C.吴承恩的《西游记》D.曹雪芹的《红楼梦》
2 . 某中学历史文化学社在搜集中美关系史史料时,找到了某研究机构对现代以来一段较长历史时期内中美两国双边关系的研究结果,如下图,图中曲线表示的是这段时期内中美关系的走向,这种变化反映出(     
A.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B.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D.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博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表为20世纪60年代前后非洲国家坦桑尼亚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主题统计(部分)表,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64年前的主题1964年后的主题
①英联邦与热带非洲
②现代欧洲与英国和热带非洲
③英帝国与英联邦
①非洲历史——从公元前1800年前到现在
②东非之外的非洲历史——从公元前1800年到现在
A.历史研究理论的丰富发展B.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C.二战后英国对殖民的反思D.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
2022-01-13更新 | 1527次组卷 | 27卷引用: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B卷·能力提升卷)-【单元测试】高一历史分层训练AB卷(中外历史纲要下)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代统治者对乡村的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18世纪20年代以后,教区相继建立济贫院,“济贫院体制”逐渐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全国约有2000所这样的济贫院。19世纪30年代起,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1834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8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济贫部(1847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教育部(1899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

——摘编自王薇《英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5 . 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对外贸易区法案”,提出的非歧视最惠国原则,后来成为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这反映出(     
A.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B.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C.国家力量的发展变化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1-22高二上·黑龙江大庆·期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

——柳宗元(773年—819年)《封建(分封)论》

材料二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方今郡县之敝已极……何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1613年-1682年)《郡县论》

材料三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封建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领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人、汉人,同属臣民。”

——据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整理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柳宗元和顾炎武对这种变化趋势的共识。
(2)据材料三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特点。
21-22高二下·四川成都·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教会认为黑夜代表罪恶和危险,每当夜色降临,欧洲各地城市会实施宵禁。1617世纪,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赌博、跳舞等晚间娱乐活动已是宫廷贵族日常生活。17世纪中后期,城市普通市民也开始享受夜晚生活,英国咖啡馆、餐厅、小酒馆可以通宵开放。18世纪是欧洲城市夜晚急剧变化的时期,一些城市夜晚也不再关闭域门,甚至连城墙都推倒了。进入19世纪,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巴黎最有特色的夜生活在拱廊,夜晚的拱廊遍布汽灯,灯火辉煌,是巴黎最大的购物场所。伦敦也出现了斯特兰德广场、莱斯特广场和皮卡迪利广场三大夜生活商贸中心。

材料二   进入18世纪后期,夜晚劳动的行业比比皆是。1816年英国棉纺织厂的女工和童工的日劳动时间长达14-18小时,其间用餐时间只有40分钟。类似的状况引发了劳工群体的抵抗。在这一时期,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出现了轮班工作和“三班制”劳动方式,夜间劳动从此成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

材料三   人类在黑夜的很多活动其实都具有经济意义,无论是夜生活的兴起,还是夜间劳动,本质上都是夜间的经济活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欧洲夜间生产劳动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欧洲近代夜间经济活动。
2022-07-09更新 | 554次组卷 | 12卷引用:专题15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必考知识清单与考点演练(统编版)
2021·河北·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1946年夏,丘吉尔指出:“美国鹰停落在栖木上,它是一只有着可怕喙爪的强壮大鸟……葛罗米柯先生(苏联外交官)被派来每天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反映了当时
A.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B.美苏两国间矛盾加剧
C.美苏冷战序幕由此揭开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022-02-28更新 | 5839次组卷 | 45卷引用: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总结提升】高一历史单元识记清单+综合演练(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2021·山西运城·二模
9 . 唐代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北宋时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B.市镇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
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D.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2022-01-10更新 | 360次组卷 | 20卷引用: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
10 . 汉初,诸侯国与中央汉朝同制,所封诸侯掌治其国,“皆令自置吏,得赋敛”,侯国丞相更是位高权重;但近年考古发现,汉宣帝时所封海昏国所设相仅属朝廷委派的官员,与列侯无臣属关系,且官秩如一般的县令、县长。这一变化表明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分封制度势在必行
C.中央的集权化趋势明显加强D.地方分裂割据隐患得以根除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