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政策大事记

重要事件

相关政策

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有计划、积极地发展小城镇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通知》开始允许务工、经商的农民到集镇落户
1998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发展小城镇”成为国家城镇化战略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小城镇发展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群
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发展城市群

——摘编自钱振明《走向共同福祉:新时代中国城镇化政策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有统计数据显示,2002~2012年,中国出现大城市迅速增长,而中小城市萎缩的状态。近年风行一时的县改区,更是将此推向极致。据民政部数据,2010年至2020年,全国共撤销了149个县,增加了120个市辖区。例如,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堪比整个纽约市面积,或相当于20个曼哈顿岛,2016年变为上海的一个区。省会城市长春、武汉、济南、长沙和南宁在县改区后市区面积都达到7000平方公里以上,远远超过上海。北京1.641万平方公里的市区面积,在世界范围内也罕有其匹。县改区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机遇,很多地方蜂拥而上,城市越做越大,变相加剧城乡差异。很多城市在新兼并的区域大量建造新区、工业园区、高新区、保税区以及田园城市等,听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但确实也有很多成为烂尾工程。

——摘编自王旭《从“城”到“乡”:中国城市化亟待转型》

材料三   大革命时期,法国政府将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土地成为私有,农民种地积极性非常高涨,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但好景不长,由于土地分散,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法国政府出台一系列农村现代化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有:给55岁以上的农民发放“终身补贴”;规定农场主的合法继承人只有一个,防止土地进一步分散;组建土地整治公司,拥有土地优先购买权,将买进的地块集中连片,整治成标准农场,然后再低价保本出售。另外,国家还对农民自发的土地合并减免税费。与此同时,政府为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对农业机械进行价格补贴,免除农业机械燃料税。之后,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将全国分成了22个专业化产区:巴黎盆地,土地肥沃,成为小麦种植区;西部山区,草场资源丰富,重点发展畜禽牧业;北部地区,气温低,大规模种植了马铃薯和甜菜。这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商品量,对耕作、田间管理、收获运输、储藏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于是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法国农户基本上都是合作社社员。

——摘编自马生祥《法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政策的发展趋势,并简析1979~1984年政策的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目前我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农村现代化改革的特点,并谈一谈其能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提供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今天的中国,是由历史的中国延续而来,疆域、人种、民族、文化、社会和山川风貌,都是我们祖先的遗产。独特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历史发展道路。国家治理与道路选择、文化传统都是不可分离的。我国在国家治理上积累了不少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的选择。1949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逐步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展现出令世人瞩目的治理能力。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不仅始终是有为的政治家们的梦想,是国家治理的目标方向,也深深固化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突出特征。

——摘编自《学习时报》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1)依据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观念的思想基础。
(2)运用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
2024-02-0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奇石艺术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清律例》规定:“凡国人在蕃托故不归,复偷漏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处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中法《北京条约》也做出了类似规定。……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了《续定招工章程条约》,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资、期满安置、患病医治等。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在中国人出国问题上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大量华工出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并谈一谈华人移民美国带来的历史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攫取了大量财富,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而后在欧美各国出现。凭借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资产阶级建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周年之际,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素帕猜接受采访时曾说:“回顾中国经济这两年的表现,我想它超出了我以前最乐观的估计。中国正从世界第五大贸易国转变为第四位。很可能会上升到第三位。我刚刚得知中国进口额已居世界第三位。仅在美国、德国之后。”

——摘编自商务部研究院编《中国对外贸易3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途径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并谈一谈你对国际贸易的认识。
2022-07-02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带有全盘西化的倾向,胡适就说过:“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上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要拯救我们这个民族”,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西洋的近代文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又激起了一片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形成一股传统文化“复归”的浪潮。梁启超大叫“科学破产”,建立在资产阶级物质文明基础上的西方精神文明,在他心目中也一齐崩塌。他决心要以“孔、老、墨三位大圣”和“东方文明”去“调剂”西洋文明

材料二   瞿秋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解制刀,精粹地分析了所谓“东西文化论战”。他指,现代资产阶级的文明,无论在科学技术或者思想学术方面,都比封建宗法时代的文明进步。中国文化的出路决不是“向后转”,而是“向前进”,“逐步前进,颠覆宗法社会、封建制、世界的资本主义,以完成世界革命的伟业—如此,方是行向新文化的道路。”李大钊期待着无产阶级新文化的崛起,“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进经济组织。不改进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定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

——材料一、二摘编自李华兴《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学者对西方文明及传统文化所持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意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致仕又称退休、致事、悬车、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员因年龄、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离开职位、退休养老的现象。下表为唐朝致仕制度的演变情况。

时期

内容

高祖、太宗朝

沿用了前朝“年七十以上应致仕”和“五品以上奏闻,六品以下由尚书省录奏”的规定,但也有所变通,如“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高宗朝

为了鼓励官员致仕,朝廷下诏“文武五品以上解官充待者,宜准致仕人例,给半禄”,但六品以下的官员不享受这个待遇。

玄宗朝

规定“诸文武选人……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为了体现帝王之恩,玄宗规定所有致仕官员都能终身享受半禄待遇,并将这一规定作为“常式”延续下去。

肃宗至宣宗朝

大和元年九月对致仕制度作了调整:内官五品以上、外官四品以上致仕方可终身享受半禄待遇,而内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到致仕年龄后即自动离职,没有任何经济待遇可言。

懿宗至哀帝朝

宦官集团常将致仕作为试探上意与表达不满的工具……权臣当道,将官员致仕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并借此打击政敌、掌控朝政……致仕出现了异化。对于藩镇来说,致仕不是权力的交接和转移,而是权力在己方利益集团的延续,以及为自己谋求更大政治名誉的手段。

——摘编自汪翔、张金铣《论唐代致仕制度之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唐代致仕制度演变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放宽抑商的政策形成了商业大发展态势,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被卷了进来,他们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承当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同时,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于是首先在汴河两岸兴起的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皇室生活的奢华习气自北宋中期开始从上到下感染到黎民百姓,成为当时的社会时尚,东京处在时尚中心,俨然一座消费或寄生的城市,为了满足种种消费需求,城市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相应的商业、服务业项目,如商店、酒楼、饭馆、瓦子等,沿街分布,从而使完整的街市得以形成。

——摘编自《城市发展史讲义》

材料二   考察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1949-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阶段;(二)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三)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止发展时期;(四)1978年至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三》

材料三   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时造成东京市坊分离制度破坏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第(一)阶段和第(四)阶段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又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人接纳西方文化的过程是认识世界和反思自身的过程。它冲破了中国传统的民族封闭意识和自大心理,强化了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复兴的内在驱动力,对中国的近代化具有积极意义。这一过程中,全盘否定民族文化、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仅限于上层人士和社会精英参与等弊端也比较明显。因此,近代中国接纳西方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包容得失的历史过程,遵循着其内在发展逻辑。实践证明,近代中国文化的最终出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相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以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存活力。

——摘编自孙守敏《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及得失》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我们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

——刘家义《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中国接纳西方文化的进程加以简要评析。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当代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9 . 交通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联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近代物流业发端于19世纪20年代。1825年有使用价值的铁路在英国开始出现。经过二十多年建设,到1848年,在英国通车的铁路达到5000英里。1842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的捐税应完全平等。19世纪50年代,英国废除了《航海条例》,修改了《商船条例》和《轮船条例》等,对远洋船舶的航行安全、货物装载、船主及船员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在19世纪下半叶,汽船代替了帆船,航行于内河与远洋。英国近代物流业产生了。

——摘编自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

材料二 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摘编自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三 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写下了《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书的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说:“丝绸之路曾经塑造了过去的世界,甚至塑造了当今的世界,也将塑造未来的世界。”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逊步形成兼容规范的运输规则,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合作重点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物流业发展迅速的原因。从世界经济地位的角度指出物流业的发展对近代英国的影响。
(2)材料二作者认为修建铁路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据此指出作者的立场。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根据上述所有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对“也将塑造未来世界”的理解。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罗马人是实事求是的建设者。希腊人是伟大的理论家、崇高的思想方式的创造者;但罗马人和希腊人不同,他们是生活的伟大建设者。他们建成了在民族国家之前的一切形式中最完善的强大的国家,他们创造了法律,用来表现发达的国家生活,同时又把它当作国家生活的工具。

——摘编自(苏联)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材料二   国会得准许新州加入联邦;如无有关各州之州议会及国会之同意,不得於任何州之管辖区域内建立新州;亦不得合并两州或数州、或数州之一部分而成立新州。国会有权处置合众国之属地及其他产业,并制定有关这些属地及产业的一切必要的法规和章则;本宪法中任何条文,不得作有损於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之权力的解释。

——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三   任何欧洲国家均可申请成为共同体成员。该国应向理事会提出其申请,而理事会应在与委员会协商,并得到欧洲议会组成成员的绝对多数同意后,经一致同意采取行动。

——摘编自《欧洲共同体法》


(1)依据材料一,指出罗马人与希腊人在建设国家方面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马人是“生活的伟大建设者”的主要理由。
(2)材料二体现了1787年宪法的何种特点?材料二、三所摘自的法律有何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西方法律发展的认识。
2019-01-2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河北省张家口市八校联盟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