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04 道试题
1 . 上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曾使西方陷入长久的梦魇,而当时的苏联却“风景这边独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决定以一个野心勃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来代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其)目标就是将苏联从一个农业占支配地位的国家改造成一个工业强国。
与美国股票市场的崩溃和经历大萧条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比,中央计划经济具有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的能力,使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是可行的和具有吸引力的。
外部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发生的变化。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通过实行全盘的农业集体化,苏联政府终于能够像在工业领域一样,以指令性的计划控制农业生产,保证能够从农业中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滞后。农业问题越来越成为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几十年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前苏联)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
材料三 (罗斯福)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新政)代表了一种应付经济危机的大胆的人道主义方法;它也保持和重新肯定了美国对其民主制度的信心——而且是在民主政体在其他地方摇摇欲坠或受到威胁的时候做到这一点的。
——(美)R.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苏联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深刻教训。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外部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这句话的理解。
(2)据说罗斯福新政亦曾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结合材料三,分析罗斯福新政在经济举措方面与苏联计划经济的不同之处及其深远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给我们的启示。
2016-11-27更新 | 11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安徽省皖西七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捷克在收到毛泽东建国公告和周恩来外交公函后,曾问过苏联自己什么时候与中国建交。斯大林令苏联外交部答复:建交当然可以,但要等到我们与中国建交公报见报之后。

——《新世纪周刊》

材料二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从两极走向一超多强格局;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超多强的基本格局虽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微妙变化,突出表现为一超的实力与影响力在明显下降,多强的实力在上升,并进一步分化。

——中国国防报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建交对新中国外交产生的影响。
(2)分析材料二反映的实质问题,并指出该问题对当时世界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二战以来的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
2019-12-04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2019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文明在相互融合,也在艰难曲折中演变。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分析决定“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的经济根源是什么?材料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这一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分析影响文明转型的因素最主要有哪些?
材料三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3)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过去”到“开眼看世界”。试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材料四:16一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 代
1600
167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8.25
13.5
21.0
27.5
51.0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4)据材料四指出近代英国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因素。
材料五 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5)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趋势?谈一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新的文明转型”?
2019-01-30更新 | 9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度安徽省望江县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4 .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4—1785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禁令,不准技师、机器出境,对私带图纸“闯关”者,判刑1年,罚款500英镑。”……1790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专利法案,联邦专利委员会开始运转。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英格兰的穷工匠起了活思想。塞缪尔·施莱特和约翰·施莱特穷兄弟俩,把最前沿的纺纱技术装进大脑,飘洋过海来到美利坚。美国人洛维尔出访英国也不空手,顺手牵羊偷回尖端织布技术。

——节选自人民网


材料二 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自无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李鸿章《论试办轮船招商》


材料三 要挽救俄国,单靠农民经济收成丰盛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情况兴旺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要飞的蛋蛋

——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颁布禁令的原因。结合时代背景说明美国通过专利法案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分析该公司的特点和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历史地位。
(3)依据材料三,指出俄国急需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并分析它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有何不同。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一谈你对工业化的认识。
2016-11-18更新 | 4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文综历史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一批国人东渡日本,试图实现医学救国。1900年开始,中国出现以学医者为主体人群的留日风潮。人数从1904年的23人增至1907年的95人,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1905年受日俄战争影响,人数逐渐增多。留日医学生学成归国后,集中从事医疗和卫生行业,通过创办杂志、创办医学校、投身医学教育、创办医药协会、译注医书、推动卫生行政法规等推动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推进西医的本土化。

——摘编自邱柳柳《近代中国的医学救国之路》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团结中西医”的方针,但百年来由于西医对中医的偏见,致使中医生存举步维艰。19542月,政务院批准《第三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决议》强调要认真学习毛泽东关于改进中医工作的指示精神,加强中医工作,充分发挥中医的作用。195512月,中央卫生部发出《积极领导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要求全国西医积极参加学习中医,中医行业由此逐步纳入现代国家医药卫生体制。

——摘编自王成诚《建国初期文化建设的中西之争——以中医政策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期留日医学生增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央要求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于中医和西医的认识。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定远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蕞尔小邦。在成功解决内部矛盾后,它凭借强大的由公民组成的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先后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扩张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在扩张过程中,罗马把被征服地区的大量居民卖为奴隶,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罗马帝国在各征服地区设置行省,任命官吏,派驻军队,推广罗马法律体系。在罗马帝国统治下,地中海地区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3世纪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加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材料二:汉武帝统治时期,对内强化皇权、财权和中央集权。对外,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经过汉武帝的经营,西汉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统治盛极一时。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帝国统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统治时期“盛极一时”的原因及其与罗马帝国统治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东西方文明的认识。
2024-06-0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5月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欧洲在14世纪初就向外寻求贵金属,但生产能力未能与人口和货币量同步增长,市场的商品不足,不能消化这么多贵金属货币。15001800年,世界白银量从约35000吨增加到约168000吨,是欧洲原有白银存量的5倍。贵金属盲目地作为货币大量投入市场,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发生西方所谓的“价格革命”。

——摘编自薛国中《美洲白银与欧洲价格革命》

材料二   1639年冬,许多中国商人在马尼拉遭到西班牙人和土著人的屠杀;1641年,马六甲落入荷兰人手中,果阿与澳门的联系也被切断。中国的白银进口量骤然跌落。明朝末年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可能正是白银进口长期不足的严重后果之一——在长江三角洲等人口稠密地区,通货膨胀导致谷价暴涨,给当地城镇居民带来了极大灾难。如以铜钱计,崇祯时十年间米价上涨了十倍,银价上涨了五倍。

——摘编自魏斐德《洪业》、胡小伟《明清之际的“价格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价格革命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对于西方,明末“价格革命”的不同,并谈谈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2024-06-01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皖北私立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的民族迁徙和混合,破坏了原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民族关系,促进了以地域、语言和经济联系为纽带的更高阶段的民族的形成。在新民族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进步趋向。这一趋向,一方面经常受到中世纪连绵不断的战乱和分裂势力的削弱,另一方面又受到市民阶级和广大农民的支持而增强。在几种力量交互作用的混乱局面中,王权是进步力量。王权与市民阶级结成联盟,并利用广大农民,从而使要求建立民族国家的趋向逐渐占了主导地位。到14、15世纪,这种趋向终于以理论形式表现出来,这便是市民阶级的民族主义思想。近代西欧民族主义产生和形成,也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两大革命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两大运动大大增强了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形成。

——摘编自范保学《西欧民族主义初探--从文艺复兴到德国统一》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播下了近代民族主义的种子,而后法国进行了一系列对外侵略和扩张,将大革命的成果以战争的形式向外输出,加速了欧洲其他国家民族主义的发展。19世纪20-40年代地域广泛的欧洲民族运动连绵不断,一浪高过一浪,大批民族国家在欧洲应运而生。民族国家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迅猛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极度膨胀,民族主义逐渐失去了先前争取本民族正当利益的进步性,日益蜕变为民族沙文主义和殖民主义。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欧美列强逐步走上了武力拓展市场、把广大亚非拉地区沦为其殖民地的道路。与此前后,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应激型”民族主义逐渐兴起。但是,相比于欧美列强,亚非拉地区民族主义的发展要缓慢得多,在西方的入侵和本国民族意识觉醒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当大的时间差。

——摘编自李詹《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蜕变和亚非拉“应激型”民族主义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欧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族主义传播的特点并简评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2024-05-2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修昔底德是古希腊三大史学家之一、古典“人本史观”集大成者,在整个西方史学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希腊神话中包含希腊人对于“人”的观念的最初思考。公元前5世纪,智者学派代表普罗泰戈拉,初步将哲学的视角指向了“人”。古希腊杰出医者希波克拉底强调医生应更多地着眼于病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性格特征。修昔底德亲历了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和战争的残酷,他写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当代人写当代史,既没有可供参考、借鉴的前人著述,也没有留存的档案、史料,因此他奔走于希腊世界多个地区实地考察,一方面多了解、多询问,另一方面将不同目击者提供的资料进行相互印证。修昔底德在解释历史事件时,能够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入手,进行综合分析,并认为自然界自身的运动才是导致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而非神明的意志,极力地赞美人、歌颂人,才使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更加可靠,铸就了其在西方史学发展中的不朽地位。

——摘编自王旭《论修昔底德著作中的“人本史观”》

材料二   先秦是中国古代人本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以人本思想发展为线索反观该时段史书编撰的变化,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中国古代史家独特的历史见解和以人为重的史学传统。先秦史书在断限,即在选择要记载的人事内容范围上比较模糊,如《尚书》大抵记载虞夏商周之事,直至春秋战国史书在断限方面则变得比较确切。《尚书》之诸多篇目简洁却不明了,集中记叙周君主、周公、召公等少数人之言语。至春秋战国,为更有效地记载历史,以被史家所认定的人主活动的时间顺序为目,同时史家开始着重于叙事,其记载的人物数量急剧增加,并且这些人物事件的分布并不是零散的,相同人物的事件分布较为集中,使读史者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史实。《左传》时,更出现了“君子曰”的论史形式,编者可以在“君子曰”后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及评价等,这是比“春秋笔法”更为明确的以书史的方式介入现实政治的表述方式。

——摘编自蒋迪《从人本思想的发展看先秦史书编撰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修昔底德“人本史观”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本思想影响下的先秦史书撰写演变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史学发展的认识。
2024-05-3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东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文化交流
前现代
(约1500年之前)
农业发明后,在跨文化贸易、大规模移民及帝国版图扩张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总是在发生着。随着大帝国的出现,跨文化互动进一步加速,丝绸之路网络是最为广阔的早期的互动网络,大约公元前200年后,它不仅便利了商业和物种交流,也便利了文化交流,包括各种宗教、数学、技术和医学传统也从最初的老家传播到遥远的地区。文化交流得以发生是由几个欧亚大帝国所塑造的,而这些农业社会生产了大量剩余农产品,用来支撑大规模的工业和商业部门
现代
1500年之后)
1500年后,地理探险和扩张在现代早期扩大了欧洲文化的影响。15001800年间,欧洲商人、传教士、殖民者把自己的文化偏好包括基督教、现代自然科学和商业惯例,介绍给美洲、亚洲、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的部分地区。工业化和帝国主义在19世纪后进一步增强了欧洲和欧裔美洲的文化实力。1900年特别是1950年以来,世俗文化交流大大增加,包括西方价值观、企业文化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商业化体育、牛仔裤、好莱坞电影和世界音乐等在全球广泛传播

——摘编自【美】杰里·H·本特利《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

材料二   跨民族、跨地区、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条件。文化交流的“逆差”,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在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引进文化要素的数量大于输出文化要素的数量,外来文化对本国的影响大于本国文化对外国的影响的现象。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若是在不平等情况下进行,则会给弱势文化一方带来极大的被动或导致其自身文化的萎缩

——摘自段京肃《略论文化交流中的“逆差”现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前现代与现代的世界文化交流的差异。
(2)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二中文化交流的“逆差”现象,并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定远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