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3世纪,长期的聚居、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经验使城市居民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共同意识。他们要求像封建王公在他们领土上所做的那样来执行自己的司法、征税、铸币、市场管理等等;而且在有关自己切身利益的地方事务上,他们不再愿意服从封建主的权力。但他们愿意继续负担服役和缴纳赋税。上述现象(     
A.有利于庄园经济快速发展B.说明城市自治有社会基础
C.为民族国家形成创造条件D.体现出欧洲专制王权衰落
2023-11-23更新 | 303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1896年4月,日本明确提出在重庆设专管租界。在其后几年中,并无日本商民到重庆居住,日方便将此事搁置但在八国联军打进津京后,英、法加大了在当地买地的力度,有设租界之意。日本驻重庆副领事山崎桂声称:“此时落实条约权利、(在渝)设定我国租界,是当务之急。”以上说明当时日本(       
A.在甲午战后所获特权未得到落实B.在重庆贸易活动日益频繁
C.企图与西方列强争夺在中国权益D.对华政策取决于英法态度
3 . 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令文臣额尔德尼,噶盖利用劳古文字母创制满文。满文创制成功后,立即应用于实际。发布指令文告。往来文书章奏议论以及记录档案等均据以书写。这一做法意在(       
A.巩固清王朝的统治B.增强女真族凝聚力
C.确保公文流通顺畅D.维护满蒙友好关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文明绵延传承。内聚的地理环境、广阔的疆域和众多人口,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外在条件。持续沿用的汉字以其广泛适用性、文化附加功能、高度组词能力、形音义一体功能、文化固化功能等,是中华文化持久传承的坚固载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水乳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为文化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丰富的、多层次的教化体系,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持续稳定的保障机制。独特的史学传统,铸就了赓续延绵的历史文化传承意识。中华民族沿着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不断前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凝结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典籍,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展现了独到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丝绸、瓷器和茶叶,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输往各国,成为独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

——摘编自人民网《讲好中国历史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材料中中华文明发展的某一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5 . 上古时期的埃及,帝国国王掌握着官僚的任命、军事大权和神权;两河流域王国时代,阿卡德王国君主萨尔贡自称“正义之王”,维持着庞大的常备军;西周时期,周王设置事务官管理天下,诸侯均要向王承担义务。据此可知(     
A.区域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文明发展B.亚非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基本趋同
C.大河文明各区域均采用官僚政治D.农耕文明早期国家治理的同一性
6 . 下表是《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中1930年10月闽西省工农兵政府财政支出决算表(节选),表中信息可以说明当时闽西省苏区(       
1930年10月闽西省工农兵政府财政支出决算表(节选)(单位:元)

项目

膳食费

政卫队

文化部

交通总局

红报社

闽西医院

医药费

红军学校

军服费

数额

608.85

703.54

151225

122729

195256

2950205

167174

1989

38.28

A.面临艰难的政治军事形势B.土地革命卓有成效
C.首要任务是发展文化教育D.人口数量有所下降
7 . 19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初,清政府相继设立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校、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水师学堂等学校。……风气稍开之后,又出现了以西学为主的自强学堂,甚至旧式书院也开设了一部分西学课程。这些做法旨在(       
A.推动官学教育全面近代化B.着力培养专业化军事人才
C.废除科举落实学堂选官制D.倡导科技推进清政府自救
8 . 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之洞在致总理衙门的信中写道:“粤省民间素用花生油,……而花生之利为最。山农贫苦,以此为生,花生既收,必须榨制工作万千藉以糊口,即榨油所余之花生枯如北方之豆饼,用以粪田种蔗,取资甚多,为利甚厚……自火油(石油分馏出的煤油)盛行,相形见绌,销路愈滞,价值日昂。种植少则害在农,榨制稀则害在工,贩卖微则害在商。”这反映出(       
A.外资经济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火油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燃料
C.机器制成品排挤传统手工业产品D.花生减产动摇国民经济基础
9 . 范仲淹《上执政书》:“今国家有劝农之名,无劝农之实。每于春首,则移文于郡,郡移文于县,县移文于乡;乡矫报于县,县矫报于郡,郡矫报于使。利害不察,上下相蒙。”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       
A.政府注重发展农业B.对吏治的整顿势在必行
C.政令传递复杂繁琐D.中央对地方控制很严格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都城的工业污水主要来自印染、造纸产业,这些水污染会引发瘟疫蔓延、疾病流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在隋朝之前,古人处理生活垃圾以及污水以就地掩埋为主,慢慢的才开始有专人处理。到了唐朝,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的法律。

《唐律疏议》中记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谓‘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约,不禁者与犯人同坐。”换而言之,如果随意倾泻污水或者乱扔垃圾,被武侯、不良人发现,需要面临被杖击六十的处罚。唐朝这些严苛的法律为后来的宋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北宋初年,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予以治理工业污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先是明令“内金水河两岸,即创置短墙遮护,不许放入浊污河水”,后又通过开小池和置斗门的方式来控制水练、过滤污水,同时还开凿了退水沟渠,将染院产生的废污水泄至宫城外的城壕中,以此减少对城内水域的直接污染。宋代政府还把对河渠的治理养护纳入到官员的考核目标中。宋代政府对环境、水源卫生保护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摘编自牛素娴《两宋都城的用水及水源卫生》

材料二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表示: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日本政府不顾国际社会质疑和反对,单方面强行启动核污染水排海,这一举动无视公共利益,公然向全世界转嫁核污染风险,极其自私自利,极其不负责任。长期以来,围绕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一直存在严重关切,日方做法的正当性、合法性、安全性也一直受到广泛质疑。无论日方如何辩解,都改变不了未来30年日本将把上百万吨的核污染水持续向太平洋排放的现实,都改变不了排海将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风险的事实。中方强烈敦促日方正视有关国家表达的合理关切,立即停止核污染水排海。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加强城市工业污水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对日本核污水排海的态度,谈谈你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