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56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 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个时代,其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交往。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族群、集团、部落、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动格局。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

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个时代的开端。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转变及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影响。
昨日更新 | 58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田家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中古时期,西欧司法审判中盛行“决斗裁判”和“神意裁判”。11世纪初,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城市中的商人开始选出仲裁人,并依据“萌芽性的商法”进行审判,逐渐形成了市民法庭。这反映出(     
A.城市崛起促进王权加强B.自由主义打破封建束缚
C.新兴阶层冲击教会特权D.商业发展推动司法进步
昨日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由此可知,英国的殖民(     
A.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B.破坏了被殖民地的传统文明
C.客观上促进文化重构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希腊化时代的文化

从公元前32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去世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这一时期的地中海东部地区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该时期被称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对后来罗马文化乃至近代欧洲文化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希腊化时代的文化虽然在许多方面受之于古典希腊文化的影响,有的甚至是古典希腊文化的原样移植,但因历史遗留的社会、经济、政治土壤的不同,它就必然要在与这片土壤相适应中发生变异,也必然要与生长在这片土壤上的原有文化相汇合,彼此吸收交融,形成具有这个时代特色的文化。

——摘编自吴于廑《古代的希腊与罗马》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为主题,自拟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的大批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18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平均每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 800枚针,分工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了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可借鉴英国产业革命的哪些因素。
6 . 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模式的转变和多国辞职潮的出现,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求贤若渴”,各国纷纷加入“抢人战局”。德国当局除了吸引专业人才,还将目光放在身处德国的约180万名难民身上。这主要体现了(     
A.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B.全球劳动力来源的多样性
C.人才流动解决了国际难民问题D.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
7 . 公元1219~1260年,许多汉族医生被带到中亚、西亚和欧洲,同时不少高明的回回医师,也随蒙古汗、王公东来。此外,还有不少阿拉伯建筑师来华,在各地修建清真寺,同样中国的纺织、陶瓷等手工业技术人员也向西迁徙,到达印度、阿拉伯、俄罗斯等地。这说明(     
A.希腊化时代文化中心向东转移B.战争有效促进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
C.实用技术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D.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区域文化交流
8 . 《人类简史》中写道:河流也给人类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他们能够乘着独木舟和小船来回航行。而地中海对水手和商人们来说,是一条贸易和探险的黄金水道。该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古代西欧的水上交通B.古代人对水路的探索
C.中东经济格局的变迁D.罗马国家疆域的扩大
2024-06-0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主要特征代表名言
特征一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特征二通变中回应时代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特征三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特征四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摘编自王博《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10 . 14世纪,意大利兴起“评论法学派”,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来解释罗马法,强调罗马法与教会法、日耳曼习惯法和中世纪城市法的结合。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A.法学已经摆脱神学束缚B.构建新时代的法律体系
C.罗马法与教会法相融合D.人文主义淡化宗教信仰
2024-06-06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